桃園土地隱藏財富:容積移轉實戰手札

關於容積移轉你該懂的事

走在桃園街頭,看著重劃區不斷冒出的新建案,你可曾想過這些建物如何突破法定容積限制?背後關鍵正是「容積移轉」機制。這項政策源自《都市計畫法》第83條之1,允許土地所有權人將未使用的建築容積,移轉到同一都市計畫區內其他土地。對桃園地主而言,這不僅是活化資產的管道,更是參與都市更新的重要工具。

桃園市政府近年受理容積移轉案件量年增約15%,顯見其重要性。但許多地主因不熟悉法規細節,錯失提升土地價值的良機。本文將以第一線地政從業視角,分享操作過程中的實務重點。

法規基礎與適用範圍

容積移轉的兩大類型

桃園市主要依據《桃園市都市計畫容積移轉許可審查要點》辦理,移轉類型分為:

  1. 公共設施保留地移轉
    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如道路、公園用地)所有權人,可將容積移轉至接受基地。2023年統計顯示,此類案件佔桃園總申請量78%。

  2. 歷史建築容積移轉
    具文化資產價值的建物,經主管機關指定後可移出容積。例如中壢區某日式宿舍透過此機制,成功保留建築並活化周邊土地。

關鍵限制條件

  • 送出基地:需取得土地所有權人全體同意,且無抵押權等限制
  • 接受基地:限住商區土地,工業區不得接受移入容積
  • 移轉比例:不得超過接受基地基準容積40%(特定區域另有規定)
  • 最小面積:送出基地需達200平方公尺以上

案例:龜山區某地主持有600㎡道路用地,成功移轉容積至藝文特區建案,土地價值提升近3倍。

操作流程圖解

graph TD
    A[確認送出基地資格] --> B[取得土地謄本與地籍圖]
    B --> C[委託測量機構繪製套繪圖]
    C --> D[備齊申請書與證明文件]
    D --> E[向都發局提交申請]
    E --> F{審查階段}
    F --> G[書面審核]
    G --> H[現場會勘]
    H --> I[都委會審議]
    I --> J[核准通知]
    J --> K[繳納代金或捐地]
    K --> L[核發容積移轉許可]
    L --> M[辦理不動產登記]

第一階段:前置準備

  1. 土地權屬確認
    申請人需檢附三個月內土地登記謄本,確認所有權狀態。常見問題是共有人未全數蓋章,建議提前辦理公同共有協議書。

  2. 文件準備要點

    • 送出基地:土地使用分區證明、無違建切結書
    • 接受基地:建築線指示圖、現況照片
    • 共同文件:移轉契約公證書、稅務證明

第二階段:正式送件

桃園市採「線上+紙本」雙軌申請:

  • 線上系統:透過市民卡登入「桃園網路e指通」上傳掃描檔
  • 紙本遞交:至都發局都市計畫科櫃檯(桃園區縣府路1號)
  • 審查費計算公式:移轉容積面積 × 公告土地現值 × 0.2%

實務提醒:上午送件可縮短文件檢核時間,避開每月下旬申請高峰

第三階段:實質審查

審查重點包含:

  1. 容積計算正確性(常見錯誤:未扣除既成道路面積)
  2. 接受基地開發強度是否超限
  3. 公共設施用地是否符合《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臨時建築使用標準》
  4. 歷史建築移轉需附文化局核發證明

2023年補正率達35%,主要缺失為:

  • 未檢附土地所有權人最新印鑑證明
  • 接受基地已有建造執照卻未註明
  • 送出基地遭法院查封未揭露

稅務規劃關鍵策略

移轉過程三階段稅負

階段 稅目 節稅要點
簽約 印花稅 按移轉容積價值0.1%計,可採分件訂約降低稅基
登記 土地增值稅 公共設施用地移轉免徵,接受基地於移轉時不課徵
開發 房屋稅 取得容積許可後三年內需申請建照,逾期將追繳相關稅負

實戰節稅案例

中壢某陳姓地主操作手法:

  1. 將持有逾10年公園用地容積移轉至青埔土地
  2. 搭配自用住宅用地稅率(0.2%)
  3. 分兩年度完成移轉登記 成功節省稅賦支出達新臺幣120萬元

常見障礙與處理對策

問題1:共有人意見分歧

解決方案

  • 召開所有權人會議並作成書面決議
  • 少數不同意者可協議價購其持分
  • 透過地方調解委員會製作調解書

問題2:容積計算爭議

處理流程

  1. 申請土地複丈成果圖
  2. 委託三家以上登記專業機構重算
  3. 提都發局召開容積計算協調會

問題3:代金繳納爭議

桃園市採「代金」與「捐地」雙軌制,2023年選擇繳代金比例達92%。常見爭議點在代金計算基準,建議:

  • 預審階段先申請基準試算
  • 關注每季公告土地現值調整
  • 善用分期繳納機制(最長可分12期)

未來趨勢與行動建議

桃園航空城計畫帶動容積移轉需求激增,都發局統計2024年第一季申請量較去年同期成長22%。因應趨勢變化建議:

短期操作

  • 掌握重劃區開發時程,優先選擇單元開發地區
  • 關注都委會每季公告「容積移轉接受基地優先地區」

長期布局

  • 整合相鄰小面積土地達申請門檻
  • 參與市府公辦容積銀行媒合平台
  • 建立專業顧問團隊(地政士+律師+會計師)

專家提醒:2025年將上路的容積總量管制措施,可能縮減移轉額度,建議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者盡早規劃。

結語

容積移轉如同打開土地價值的隱形金庫,但成功關鍵在於精準掌握法規細節與行政程序。建議桃園地主定期查閱「桃園市都市發展局」官網最新公告,或參加每月第一週舉辦的容積移轉說明會。與其讓土地沉睡,不如透過合法管道釋放其潛在價值,為都市發展與個人資產創造雙贏局面。

(本文內容更新至2025年6月,法規異動以主管機關最新公告為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