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研究資料怎麼拿?臺灣民眾申請實務經驗談
走在臺北植物園的樟樹林蔭道,多數人不知道這裡是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所在地。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研究機構,累積著全臺最完整的森林生態資料庫。當你正在進行地方樹種研究,或是規劃社區林業計畫,這些珍貴資料往往能成為關鍵助力。
為什麼林試所資料值得關注
林業試驗所典藏的不只是枯燥的數字。從日治時期的林木調查手稿,到近年衛星監測的森林覆蓋變化圖,這些資料見證了臺灣山林百年變遷。研究人員透過長期追蹤樣區數據,能精準掌握臺灣杉生長模式;氣象觀測紀錄則揭露極端氣候對淺山生態的衝擊。
重點在於,這些經費來自納稅人的研究成果,依法應適度開放公眾運用。根據《政府資訊公開法》精神,只要符合公益目的且不涉機敏資訊,民眾都有機會申請利用。
常見可申請資料類型
走進林試所圖書室,會發現資料類型比想像更豐富:
- 
生態調查原始數據 
 包含全臺1,200個固定樣區的喬灌木普查紀錄,詳細記載胸徑、樹高、冠幅等參數,每五年更新一次。例如進行中部崩塌地復育研究時,可對照鄰近原始林數據作為基準線。
- 
歷史圖資與航照圖 
 典藏1945年美軍拍攝的臺灣首套航空照片,到近年無人機空拍影像。林業工程人員申請這些圖資,常應用於古道修復的工法設計。
- 
標本館數位典藏 
 超過35萬份植物標本已完成數位化,包含標本影像與採集紀錄。去年就有社區大學教師申請在地特有種標本影像,作為環境教育教材。
- 
研究報告與論文 
 林試所出版品涵蓋技術報告、學術論文及專書,例如《臺灣主要樹種木材圖鑑》便是木藝工作者常申請的實用工具書。
需特別留意的是,涉及原住民傳統領域或瀕危物種棲地的精確座標,基於《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及《野生動物保育法》,通常不予提供。
申請前的必要準備
去年協助某大學團隊申請樹木年輪資料時,因事前準備不足耗費雙倍時間。建議申請前先完成三項準備:
確認自身申請資格
- 學術研究:大專院校師生須檢附在學證明或教師聘書
- 公務應用:政府機關需用印公文
- 民間團體:登記立案證明及計畫書
- 個人名義:說明具體用途並簽署使用切結書
釐清資料使用範圍
林試所資料授權分為三級:
- 學術引用:限論文發表或教學使用
- 公益推廣:適用於環境教育展覽
- 商業應用:需另簽授權合約並付費
曾發生出版社未經許可將森林分布圖用於商業圖鑑,最終依《著作權法》和解賠償的案例。
掌握官方資訊管道
林試所每季更新「可公開資料清單」,可透過三個主要管道查詢:
-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官網「資料申請專區」
- 國家書店政府出版品專區
- 實地至臺北植物園行政大樓圖資室調閱目錄
申請流程實務操作
步驟一:填寫申請書
申請表需包含四大要件:
- 資料需求清單(含資料編號與使用目的)
- 申請者身分證明文件影本
- 若是學術用途須附IRB核准文件
- 非營利使用切結書(個人申請者適用)
常見錯誤是未註明資料用途。例如申請「全臺紅檜分布圖」,若未說明是用於學術論文或社區林業計畫,審查時將被要求補件。
步驟二:遞交與審查
建議優先選擇線上申請系統,流程如下:
- 註冊自然人憑證或工商憑證
- 上傳申請書及附件(PDF格式)
- 取得案件編號追蹤進度
審查重點包括:
- 資料敏感度分級審核
- 使用目的公益性評估
- 個資去識別化處理(若含調查人員資訊)
步驟三:取件與後續義務
通過審查後將收到繳費通知,現行收費標準為:
- 紙本複印:每頁3元
- 電子檔:每MB收費5元
- 特殊圖資掃描:依工時計費
取得資料後需注意:
- 發表成果時應註明資料來源
- 每年12月需提交使用報告
- 不得轉授權第三方使用
常見狀況處理原則
申請遭駁回如何救濟
去年某環境協會申請特定林區病蟲害數據被拒,依程序可:
- 收到駁回通知15日內提申復
- 備齊補充說明文件
- 申請召開資料審議會 該案經補充保育計畫書後,最終獲准提供去識別化資料。
時效緊急的變通方式
若遇災害應變等緊急狀況,可透過雙軌並行:
- 正式送交申請文件
- 同步致電林試所承辦人說明急迫性
- 簽署資料先行使用切結書 如莫拉克風災期間,水土保持單位即透過此機制在48小時內取得土石流潛勢區植被資料。
資料誤用的法律風險
需特別注意《森林法》第51條規範,曾有研究人員將申請的珍稀植物棲地資料上傳公開資料庫,遭處新臺幣30萬元罰鍰。建議運用資料時把握三項原則:
- 座標精度處理至小數點後兩位即可
- 瀕危物種資料限必要人員知悉
- 發表前送林試所預審
民間團體的成功經驗
美濃客家文化協會去年申請林試所「黃蝶翠谷生態調查報告」,運用於三個層面:
- 對照三十年數據製作環境變遷教育展
- 結合客語編寫植物解說手冊
- 設計公民科學家調查表單 關鍵在於申請時明確規劃:「用於社區環境教育推廣,預計觸及1,500人次」。
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志工隊則有不同作法:
- 申請簡化版樹種識別圖卡
- 轉製成行動導覽APP
- 定期回饋遊客觀察紀錄 這種「申請—活用—回饋」模式,使他們持續獲得最新資料支援。
資料的加值運用方向
取得基礎資料後,可進一步結合政府開放資源:
- 林務局「國土生態綠網圖資」補足廊道資訊
- 內政部「地形圖數值資料庫」整合地勢分析
- 氣象局「歷史氣候資料庫」交叉比對
臺東某農場便透過整合:
- 林試所樹種適生資料
- 農糧署土壤調查報告
- 經濟部日照時數數據 成功建立森林副產物栽培模型,創造循環經濟產值。
值得留意的近期變革
林試所去年起推動三項新措施:
- 
線上預審制度 
 申請前可寄送資料清單預先確認可行性,減少正式送件退補率。
- 
資料分級系統 
 將資料依敏感度分為綠(直接下載)、黃(簡易申請)、紅(專案審查)三級。
- 
學研快速通道 
 大專院校教師透過校方統約申請,審查時程縮短至10工作日。
同時強化資料治理,所有申請案皆登錄於「政府資料開放平臺」,定期統計運用成效。今年更試辦「資料申請工作坊」,每月第三週週三於林試所會議室開放現場諮詢。
資料背後的永續價值
當我們翻閱林試所典藏的1912年阿里山檜木調查表,那些泛黃紙頁記載的不只是樹圍數字,更是人與森林的百年對話。申請這些研究資料,實質是參與臺灣山林智慧的傳承。
有位申請年輪資料的研究生說得好:「每道年輪都是樹木寫給未來的信,而林試所就是我們的森林郵局。」當你帶著明確的研究目的與尊重的心,這座百年森林寶庫終將為你敞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