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信新賽局:解鎖固定與衛星業務籌設許可關鍵路徑
產業變革下的通訊許可架構
當低軌衛星服務逐步落地臺灣,5G專網需求持續攀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固定通信與衛星通信業務籌設的核可機制,已成爲科技業界關注焦點。2023年《電信管理法》修正施行後,臺灣通訊服務市場迎來結構性轉變,從傳統電信特許制度轉向技術中立的許可制框架。此變革不僅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更爲新創企業與國際業者開啓參與臺灣通訊基礎建設的可能性。
根據通傳會最新統計,近兩年衛星通信籌設申請案年增率達35%,其中非同步軌道衛星系統(NGSO)佔比突破六成。這股趨勢背後,反映著偏鄉寬頻覆蓋、海事通信、防災應急等多元應用場景的剛性需求。然而,業者在實際申請過程中,仍面臨技術審查標準、頻率協調機制、國安驗證要求等多重關卡。
法規架構雙核心:技術可行性與市場健全性
固定通信業務的許可邏輯
現行法規將固定通信分爲兩大類別:電路出租業務與網路建設營運。前者側重既有骨幹網路的資源再利用,後者則涉及實體線路鋪設與機房建置。申請案需通過三大審查面向:
- 
網路維運能力驗證 
 需提交骨幹網路拓撲圖、備援機制設計、資安防護方案等技術文件。重點審查都會區網路延遲值(latency)需低於50ms,偏遠地區容許放寬至100ms。業者常忽略的是「最後一哩」接取技術的相容性報告,特別是光纖到府(FTTH)與固定無線接入(FWA)的混合組網方案。
- 
財務可行性模型 
 通傳會要求申請者提供五年期現金流預測,其中關鍵指標包含:- 用戶平均收入(ARPU)合理性分析
- 資本支出(CAPEX)攤提週期
- 網路維運成本(OPEX)占比控制
 實務上,新進業者需證明具備首年營運資金1.5倍以上的流動準備金。
 
- 
消費者權益保障方案 
 2024年起新增「服務中斷補償機制」強制條款,要求業者明訂斷訊超過6小時的賠償標準,並預繳履約保證金。此項規定尤其影響採用衛星回傳(satellite backhaul)的固定無線服務供應商。
衛星通信的特殊規範
衛星業務籌設許可聚焦三大關鍵領域:
頻率使用協調
業者須同步申請無線電頻率使用核准,重點包括:
- 提交國際電信聯盟(ITU)的頻率登錄文件
- 軌道位置使用優先權證明
- 相鄰頻段干擾分析報告(含毫米波頻段24-40GHz)
- 與既有服務的共存解決方案(如5G基站與衛星地球站的頻率隔離)
太空資產驗證
根據《太空發展法》要求,非本國衛星系統需額外提供:
- 衛星操控中心(TT&C)的地面站座標
- 軌道衰減期滿後的離軌機制
- 衛星製造商的資安認證(如ISO 27001)
- 訊號波束覆蓋模擬圖(含離島與專用經濟海域)
國安審查機制
2023年增訂的「關鍵通訊系統審查要點」要求:
- 境外資料傳輸需經第三國中立節點
- 核心網路設備須符合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
- 每季提交資安滲透測試報告
- 設置國家級監理介接端口(regulatory gateway)
實務操作痛點解析
頻率核配的隱形門檻
儘管法規明定技術中立原則,但實務審查仍存在兩大矛盾:
- 
優先使用權爭議 
 當多家業者同時申請相同頻段時,通傳會傾向採用「服務承諾加權計分」:- 偏鄉覆蓋率(權重30%)
- 資費優惠方案(權重25%)
- 國產設備採購比例(權重20%)
- 技術創新性(權重15%)
- 緊急通訊支援能力(權重10%)
 此機制使資源有限的新創業者處於不利地位,近期引發是否違反公平競爭的討論。 
- 
跨境協調困境 
 臺灣衛星業者常面臨鄰國頻率干預,例如2024年某低軌衛星服務商在1260-1300MHz頻段遭日本總務省提出異議。此類國際協調通常耗時9-12個月,卻無明確法規時程保障。
技術審查的灰色地帶
固定無線接入(FWA)設備的型號認證爭議頻傳。2023年有業者採用歐盟認證的毫米波設備,卻因「射頻輻射值檢測方法差異」遭退件。通傳會要求補測的項目包含:
- 人體比吸收率(SAR)在地表建築密集區的衰減模擬
- 雨天衰減補償機制實測數據
- 多設備聚合干擾臨界值驗證
此類檢測成本平均增加新臺幣120-180萬元,且臺灣本土檢測量能不足,常需送往韓國或德國實驗室,延宕籌設時程達4-6個月。
合規策略與市場突圍
固定通信的創新路徑
領先業者正透過三種模式突破傳統框架:
- 
共享基礎設施 
 與臺電合作利用電桿佈建光纖(ODN),降低道路開挖成本達40%。2024年新北市試點案中,業者結合智慧電表通訊模組,實現電力廊道複合利用。
- 
混合網路架構 
 在高雄永安漁港案,業者整合海底電纜、微波中繼與衛星備援,打造三重路徑(triple-path)的防災通訊網。此設計通過NCC「通訊韌性分級」最高認證,獲准縮減履約保證金30%。
- 
開放接取模式 
 遵循O-RAN標準的虛擬化核心網(vCore),允許第三方服務商租用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桃園青埔智慧園區案中,新創業者透過此模式,以零硬體投資提供企業專網服務。
衛星業務的破局思維
面對頻率稀缺困境,前瞻業者採取兩大策略:
動態頻譜共享(DSS)
與行動業者簽訂頻率租賃協議,利用5G頻段(如3.5GHz)的離峰閒置容量。2024年首季,某業者在澎湖七美島實現衛星與5G基站共用頻譜,通訊容量提升3倍。關鍵在於開發符合ETSI規範的動態資源分配器(DRA),通過通傳會實地驗證。
分散式地球站網絡
避開傳統大型地球站審查爭議,改採微型化終端(VSAT)組網。在臺東金崙溫泉區案中,業者於民宿屋頂設置60公分直徑天線陣列,經由軟體定義網路(SDN)虛擬化爲單一地球站。此方案縮短建置時程達70%,且適用簡化審查程序。
未來監理走向預測
法制調適新方向
通傳會2024年工作要點揭示三大改革:
- 
籌設許可分級制 
 依服務範圍與用戶規模分爲三級:- 區域型(縣市範圍):審查簡化,免附頻率干擾分析
- 全國型:維持現行標準
- 關鍵基礎設施型:增訂攻防演練義務
 
- 
衛星落地豁免條款 
 針對非營利性應用(如防災預警、遠距醫療),擬開放免籌設許可的臨時營運授權,最長可達180天。
- 
技術沙盒機制 
 在六龜、東引等地設置「監理實驗區」,允許業者測試新型態服務(如高空平台基站HAPS),測試期免受頻率使用法限制。
市場重組訊號
產業整併潮已現端倪,2023年共有三件固定通信業者股權轉讓案,共通點爲:
- 皆持有都會區管線資源
- 具備光纖到府(FTTH)最後一哩路權
- 通過ISO 27017雲端服務認證
這反映「網路資產證券化」趨勢,特別是擁有智慧桿柱(smart pole)佈建能力的業者,估值溢價達淨資產的2.3倍。外資私募基金正積極收購此類標的,組建通訊基礎設施REITs。
業者行動備忘錄
風險控管三要點
- 
技術文件數位轉型 
 通傳會「通訊籌設單一窗口」將於2025年全面電子化,強制採用機器可讀格式(如JSON-LD)。建議提前導入BIM模型輸出網路拓撲圖,並以區塊鏈存證檢測報告。
- 
頻率策略預警機制 
 建立頻譜監測資料庫,即時掌握競爭對手申請動態。某外商透過AI分析NCC歷史裁決書,成功預測28GHz頻段將開放競標,提前九個月完成標書準備。
- 
國安合規模組化 
 採用可插拔式安全模組(PSM),在核心網部署符合《資通安全法》的加密介接層。此設計便於未來擴增量子密鑰分發(QKD)功能,避免二次改造。
機會佈局熱區
根據產業發展署「通訊缺口地圖」,以下區域存在結構性機會:
- 離島與偏鄉:金門烏坵鄉、屏東霧臺鄉等14區,獲經濟部補助採購量保證(take-or-pay)
- 垂直場域:高雄港智慧貨櫃、臺中精密機械廊帶,適用專案許可快速通道
- 災防韌性網:列入國家防災計畫的土石流潛勢區,開放緊急通訊頻率優先使用權
當前臺灣通信服務覆蓋率雖達96.7%,但偏鄉地區仍有23萬戶僅能使用10Mbps以下服務。這片藍海市場正吸引非傳統業者切入,如某風力發電商結合塔架部署固定無線接入點,創造能源與通訊的複合收益模型。
結語:邁向生態系競爭時代
固定通信與衛星業務籌設核可的複雜性,實則反映通訊產業典範轉移的本質。當技術邊界日益模糊(如衛星直連手機),監理架構也逐步從「業別管理」轉向「分層治理」。成功者將是那些能整合網路層、服務層、應用層的生態系策展者,而非單純的基礎設施營運商。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在低軌衛星地面設備製造的全球市占已達35%,卻尚未孕育出本土衛星營運商。此落差正驅動政策轉向,未來三年將是業者卡位太空經濟的關鍵窗口。那些能將籌設許可程序轉化爲競爭壁壘的先行者,將在兆元級通訊新市場中贏得定義規則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