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畜牧場水處理實錄:廢污管理計畫的現場實踐

畜牧生產與水環境的平衡實踐

在臺中市郊區的養殖場,清晨的第一項工作往往是檢查廢水處理單元的運轉狀態。隨著環保意識提升,臺中市政府環保局推動的畜牧業廢污水管理計畫已成為在地業者日常營運的重要環節。這項方案不僅回應了河川水質保護需求,更牽動著中部地區畜牧產業的綠色轉型。

法規框架與適用對象

依據水污染防治法相關規定,臺中市轄內符合特定規模的畜牧業者皆需提報廢污水管理計畫書。適用門檻主要取決於飼養頭數:養豬場達200頭以上、乳牛場100頭以上或肉牛場400頭以上即屬管制對象。未登記的畜牧場同樣適用相關規範,展現環保局全面管理畜牧污染的決心。

計畫書的核心內容需包含五大模塊:

  • 場區水平衡分析與廢水產生量估算
  • 處理設施設計參數與操作流程圖
  • 水質監測方案與檢測頻率規劃
  • 汙泥處理及最終處置途徑
  • 緊急應變程序與異常狀況通報機制

臺中環保局水質保護科強調,計畫核准後三年內需完成設施改善,新建場區則應在營運前取得許可文件。近期稽查重點已轉向中小型畜牧場,顯示政策執行範圍正逐步擴大。

廢水處理技術的實務選擇

走訪臺中市霧峰區的示範豬場,可見三階段處理系統的實際運作。初級處理採用固液分離機去除60%懸浮固體,分離出的固形物經堆肥處理轉為有機肥料。水體部分進入調整池進行酸鹼平衡,再導入厭氧處理單元。

「選擇適當的厭氧系統是關鍵」經營二十年的張場長分享經驗:「傳統厭氧 lagoon 佔地大但維護簡易,UASB 反應槽效率高卻需技術支援。我們最終選擇折衷的固定膜式厭氧槽。」經過厭氧處理的廢水,COD濃度通常可降低70%以上,大幅減輕後端負荷。

二級處理普遍採用活性污泥法或生物濾床,近年更出現結合藻類培養的新型態處理系統。后里區某牛場設置的藻類淨化單元,在處理廢水同時生產生質能源原料,創造循環經濟價值。處理水最後經消毒程序,部分場區已嘗試用於場內清洗或灌溉周邊農地。

計畫執行常見障礙與解決方案

土地空間限制

臺中市新社區的養雞場面臨典型困境:場區坡度陡峭且可用平地有限。環保局技術團隊建議採用立體化設計,將沉澱槽與曝氣池垂直堆疊,節省40%佔地面積。另可結合地形設置階梯式處理單元,利用重力流減少動力消耗。

技術人力不足

針對中小型場區,環保局推動簡易型聯合處理模式。例如外埔區五家養豬場共建共享處理中心,分攤操作成本並聘用專責人員。每月輪流派員參與環保局舉辦的操作訓練班,提升現場維護能力。

季節性負荷波動

大甲溪流域的畜牧場在雨季常面臨水力負荷突增問題。資深技術主任建議:「設置兩倍設計容量的調節池至關重要,同時應備有移動式處理設備作為緩衝。」部分場區在雨季調整飼養密度,從源頭減少廢水產生量。

監測數據的科學化管理

臺中環保局要求業者每季提交水質檢測報告,重點監控生化需氧量(BOD)、化學需氧量(COD)及懸浮固體(SS)三項參數。智慧化監測已成趨勢,豐原區某豬場案例顯示,安裝水質即時傳感器後,異常排放事件減少80%。

數據管理要點包括:

  • 採樣點應涵蓋處理單元進出水口
  • 委託環保署認可檢測機構執行分析
  • 異常數據需附原因分析及改善對策
  • 保存五年期紀錄以備查核

2023年起,環保局導入畜牧污染源地理資訊系統,結合衛星影像與現場稽查,精準掌握各場區執行狀況。未依核准計畫操作者,將面臨6萬至2000萬元罰鍰,情節重大者可能遭勒令停業。

資源化應用的創新發展

臺中市畜牧廢水管理正從「處理」邁向「資源化」新階段。環保局鼓勵將處理過程產生的沼氣用於發電或場區熱能供應,目前已有12處場區設置沼氣回收設備。發電餘額可併入台電電網,創造額外收益。

厭氧消化後的沼渣沼液經檢測合格後,可作為農地肥分使用。東勢區果農與畜牧場合作的案例顯示,合理施用沼液可減少30%化學肥料用量,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環保局提供沼液運輸車租賃補助,並建置農地施用媒合平台。

未來政策發展方向

根據環保局最新公告,2025年將實施畜牧業放流水標準加嚴方案,氨氮管制值預計從現行150mg/L降至100mg/L。同時推動綠色貸款專案,提供3%利率優惠協助業者升級處理設備。

水質保護科科長在近期說明會指出:「未來將建立畜牧業環境績效分級制度,表現優良場區可延長許可證效期。」另規劃將碳足跡管理納入評核指標,引導產業朝向低碳永續發展。

畜牧廢水的妥善管理,關乎大甲溪與烏溪流域的水體健康,更是臺中市發展綠色農牧的基礎工程。從法規遵循到技術創新,需要業者、技術單位與主管機關持續對話協作,方能實現經濟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目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