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專案申請關鍵流程:從零開始的實務筆記

專案測繪業務的執行脈絡與申請實戰

當工程開發遇上土地整合,或是都市更新面臨地籍釐清,專業的測繪專案往往成為關鍵推手。在臺灣,無論是公部門的土地重劃,或是民間建商的基地分析,都需要透過嚴謹的測繪程序取得法定效力資料。許多從業人員首次接觸專案型測繪申請時,常因不熟悉行政流程而延誤時程,本文將拆解各類測繪案件的申請邏輯與實戰技巧。


一、測繪專案的本質與類型差異

政府主導型案件

常見於地政單位的地籍整理計畫市地重劃測量公共工程土地徵收。這類案件通常由機關主動發包,測繪單位需配合《測繪業管理規則》及《地籍測量實施規則》提交技術計畫書。重點在於符合公告預算書規範分期進度管控,例如高雄市地政局近年推動的農地重劃區數位測繪專案,便要求廠商採用Lidar點雲建模技術。

民間委託型案件

民間開發案常見的建築基地現況測量土地分割複丈畸零地合併測繪,申請主體多為建設公司或地主。此類案件需特別注意《申請土地複丈辦法》第七條關於鄰地關係協調書的取得,實務上常因周邊地主拒簽而延宕。2023年臺中某都更案即因其中一戶權利人失聯,改以「代位求償」機制完成程序,耗時逾八個月。


二、前置作業的三大核心準備

文件檢核清單

  • 權屬證明文件:最新土地登記謄本(三個月內)、所有權人身分證明
  • 計畫範圍圖資:1/500~1/1000比例尺地形圖,需含TWD97坐標系統
  • 技術規格書:載明採用儀器型號(如:Leica MS60全站儀)、點位精度誤差值

常見退件原因分析

根據地政事務所統計,2024年Q1測繪申請退件率達23.7%,主要因素包括:

  1. 地籍線與現況不符卻未檢附土地使用同意書
  2. 多筆土地合併測量時漏附共有人協議書
  3. 山坡地案件未檢附水保單位核發的地形變動許可

預算編列要點

專案測繪成本結構通常包含:


| 項目          | 占比   | 備註                          |
|---------------|--------|-------------------------------|
| 外業測量      | 45-50% | 含控制點佈設、地形特徵點採集  |
| 內業製圖      | 30-35% | 圖資整合與數值地形模型建置    |
| 行政規費      | 10%    | 複丈費每筆$4,000起跳          |
| 風險準備金    | 5-10%  | 用於天候延誤或協調爭議        |

三、從送件到核可的完整流程拆解

階段性進程管理

  1. 線上掛號預審:各縣市地政局系統開放預約(如臺北地政雲)
  2. 現地會勘程序:需通知利害關係人到場指界,建議準備紅外線測距儀當場驗證爭議點
  3. 初步成果提報:數值圖檔需轉換為DWG格式並附加屬性欄位
  4. 異議處理期:公告二十日期間受理所有權人提出書面異議
  5. 成果備查歸檔:核發正式測量成果圖及坐標清冊

技術審查重點項目

  • 圖根點閉合差:每公里需小於√(8mm+2ppm×D)標準值
  • 地籍線接合:相鄰圖幅邊界位移容許值為0.3mm(以圖紙比例換算)
  • 高程基準轉換:TWVD2001與TWD97坐標整合精度檢核

四、進階案件處理實務要領

歷史巷道認定測量

當遇到未登錄巷道的認定爭議,需調閱日治時期地籍圖民國60年航照圖進行疊圖分析。新北市曾有案例透過1945年美軍航拍圖,成功證明現有巷道為既成道路,免除價購土地程序。此類案件須會同工務局養工處文化局共同會勘。

3D激光掃描應用

近年大型開發案逐漸要求提交點雲模型,如臺北雙子星案即規範每平方米需達500點密度。實務上建議採用地面站掃描搭配無人機空拍,再透過BIM軟體進行曲面擬合。需注意點雲資料需轉換為LAZ格式才能匯入政府審查系統。

跨縣市協作機制

若測繪範圍涉及行政區交界(如桃園與新北交界處),應同步向兩市地政局送件。可善用「跨域合作平台」減少重複審查,但需注意各縣市對圖例符號規範的差異(如臺北市要求地下管線以紫色標示,高雄市則用靛藍色)。


五、爭議處理與行政救濟途徑

當測量結果引發權利糾紛時,可透過下列程序主張權益:

  1. 複核申請:十五日內向原地政事務所提送異議書,需附具測量專業技師簽證
  2. 鑑界訴訟:向土地所在地法院提起確認經界之訴,近年多採用衛星定位測量作為證據
  3. 國賠請求:若因公務員測量錯誤導致損失,可依《國家賠償法》請求(時效兩年)

2022年高雄某土地糾紛案中,地主成功利用差分定位技術證明地政機關的圖根點位移達17公分,最終獲判重新測量並賠償延遲開發損失。


六、數位化服務的趨勢應用

線上申請系統優化

內政部推動的「測繪圖資整合服務網」已開放API串接,開發單位可直接上傳:

  • 土地界標坐標(GPX格式)
  • 現況照片(含經緯度EXIF資料)
  • 權屬關係樹狀圖(JSON格式)

區塊鏈存證機制

桃園市試辦中的「測繪成果鏈」系統,將各階段量測數據即時寫入分散式帳本。曾發生測量員遭控偽造數據的案件,透過調閱區塊鏈時間戳記,證明資料確實於現場即時生成,成為關鍵證據。


結語:掌握動態法規與技術整合

隨著《國土測繪法》修正草案預告將納入無人機測繪專章,以及經濟部推動5G測繪即時傳輸標準,專案測繪正面臨技術典範轉移。建議從業人員每季檢視主管機關公告(如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並參與測繪技師公會開設的實務研討課程。真正的專業價值不在於儀器精度,而在於如何將量測數據轉化為具法律效力的空間資訊解決方案。

(本文所述流程依據2025年3月修正發布之《地籍測量實施規則》及《測繪業登記收費標準》編寫,執行細節請以各縣市地政單位最新公告為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