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把關第一步!搞懂危險性機械竣工檢查關鍵流程
在臺灣的工廠、營建工地或是特定作業場所裡,那些體積龐大、結構複雜,一旦操作不當就可能造成嚴重傷害的「危險性機械」,像是大型起重機、鍋爐、壓力容器等,它們的安全,絕對是維護工作者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而「竣工檢查」,就是這道防線上至關重要的關卡。這不只是法律規定的程序,更是雇主對員工安全負責的具體展現。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關於申請危險性機械竣工檢查,你必須知道的那些事。
為什麼這個檢查如此重要?不只是罰單的問題
先別急著看步驟,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更能明白其嚴肅性。
- 法律強制要求: 依據臺灣《職業安全衛生法》及其相關子法(如《危險性機械及設備安全檢查規則》)的明確規定,特定種類的危險性機械,在「首次安裝完成後」或「經過遷移、改裝、修理」後,在「使用前」或「變更使用前」,必須通過勞動檢查機構(通常是所在地的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所屬各分署)派員實施的竣工檢查,取得檢查合格證,否則不得使用。這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選項,是法定義務。
- 預防職災的核心: 危險性機械一旦發生故障或操作失誤,後果往往不堪設想,輕則設備損壞,重則造成人員重傷甚至死亡。竣工檢查的目的,就是在機械正式投入運作前,由專業的檢查員確認其結構、性能、安全裝置等都符合國家制定的安全標準,將潛在的風險降到最低,從源頭預防職業災害的發生。
- 保障勞工生命健康: 這是根本的核心價值。每一位勞工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確保機械安全,就是直接保障操作者及周邊人員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是雇主最基本的責任。
- 避免法律責任與鉅額罰鍰: 未經竣工檢查合格就擅自使用危險性機械,一旦被查獲,雇主將面臨勞動檢查機構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開出的罰鍰,金額通常相當可觀(數萬元至數十萬元新臺幣起跳)。更嚴重的是,若因此發生職災,雇主除了民事賠償責任,還可能涉及刑事業務過失責任。罰錢事小,背負人命與法律刑責事大。
- 保障營運順暢: 試想,如果因為沒通過檢查或根本沒申請,導致機械被勒令停用,整個生產線或工程進度大受影響,損失的產能、延誤的工期、後續補辦程序的繁瑣,絕對比按規矩走完檢查流程更耗時費力。
哪些機械屬於「危險性機械」?先確認你的設備是否在列
不是所有機械都需要竣工檢查。臺灣法規明確定義了需要接受竣工檢查的「危險性機械」種類,主要包含以下幾大類(詳細定義與範圍請務必參閱最新版法規):
- 固定式起重機: 如橋式起重機、門型起重機(龍門吊車)、架空式起重機、卸載機等。
- 移動式起重機: 如卡車起重機、輪型起重機、履帶起重機等。
- 人字臂起重桿(俗稱吊桿):
- 營建用升降機(俗稱施工升降機或人貨梯):
- 吊籠:
- 鍋爐:
- 傳熱面積在五百平方公尺以上之蒸汽鍋爐。
- 傳熱面積在五百平方公尺以上之熱媒鍋爐。
- 最高使用壓力(表壓力,以下同)超過每平方公分一公斤,或傳熱面積超過十平方公尺之蒸汽鍋爐。
- 最高使用壓力超過每平方公分一公斤,或傳熱面積超過十平方公尺之熱媒鍋爐。
- 最高使用壓力超過每平方公分一公斤,且胴體內徑超過三百公厘,長度超過六百公厘之蒸汽鍋爐。
- 最高使用壓力超過每平方公分一公斤,且胴體內徑超過三百公厘,長度超過六百公厘之熱媒鍋爐。
- 水頭壓力超過十公尺,或傳熱面積超過八平方公尺之熱水鍋爐。
 
- 壓力容器:
- 最高使用壓力超過每平方公分一公斤,且內容積超過零點零四立方公尺之第一種壓力容器(例如反應器、熱交換器、儲存槽等)。
- 最高使用壓力超過每平方公分一公斤,且胴體內徑超過五百公厘,長度超過一千公厘之第一種壓力容器。
- 最高使用壓力超過每平方公分一公斤,且內容積超過零點零零四立方公尺之小型壓力容器。
- 最高使用壓力超過每平方公分十公斤之高壓氣體特定設備。
- 最高使用壓力超過每平方公分十公斤之高壓氣體容器。
 
重要提醒:
- 法規條文與細節(如尺寸、壓力、容積的臨界值)可能會更新調整,請務必以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公布的最新法規為準。
-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設備是否屬於法定危險性機械,最保險的做法是直接向所在地的勞動檢查機構(職安署各分署)洽詢確認。
誰該負責提出申請?雇主責無旁貸
申請危險性機械竣工檢查的義務人,就是該機械的「雇主」。這個雇主指的是實際在事業場所使用該機械的業主、負責人或管理人。簡單說,誰要用這台機械,誰就得負責確保它在使用前通過竣工檢查。
申請時機:何時該提出申請?
申請的關鍵時機點很明確:
- 首次安裝完成後,使用前。 這是新購置的危險性機械第一次在場地安裝定位好,準備要啟用前。
- 遷移後,使用前。 機械從原本的安裝地點(如A廠房)被拆解、搬運到新的地點(如B廠房或工地)重新安裝完成後,準備在新地點使用前。
- 改裝或修理後,變更使用前。 對機械進行了可能影響其結構強度、運轉性能或安全裝置的「改裝」或「修理」(例如更換主要受力結構件、修改控制系統、更換安全閥等)後,準備要重新使用前。
千萬注意: 絕對不能在檢查合格前就「偷跑」使用!這是高風險的違法行為。
申請前的準備工作:文件與現場缺一不可
申請不是填張表就好,需要準備齊全的文件,並確保現場狀況符合檢查要求。以下是關鍵的準備事項:
- 
確認機械製造/安裝廠商的資格與文件: - 危險性機械通常必須由合格的製造廠或安裝廠商負責製造、安裝。
- 向廠商索取完整的出廠證明或製造廠安全證明文件。這份文件是證明機械在出廠時符合基本安全規格的重要依據。
- 確認廠商提供了必要的相關圖說(如結構圖、配置圖、基礎圖等)及計算書(如強度計算、穩度計算等)。
 
- 
備妥申請書及相關表單: - 下載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規定的「危險性機械及設備檢查申請書」最新版本。通常可在職安署或各分署網站找到。
- 仔細、正確、完整地填寫申請書。內容包括:事業單位名稱、地址、負責人、機械種類、型式、製造廠商、製造號碼、最高負荷、設置地點、申請檢查原因(新設、遷移、改裝等)等。
- 可能需要填寫其他相關附表,例如起重機的荷重試驗申請表等,請依申請書說明備齊。
 
- 
委託專業人員簽證(視機械種類): - 對於某些複雜的危險性機械(特別是起重機類),法規規定其設置、變更或拆卸,必須委託依法登記執業的專業技師(如機械工程技師、土木工程技師等,視機械種類而定)進行簽證。
- 該技師需出具安全狀況聲明書或相關簽證報告,證明其設置、基礎、結構等符合相關安全標準。這份簽證文件是申請竣工檢查的必備要件。
 
- 
確保現場準備就緒: - 機械必須已完全安裝定位完成,所有組件安裝妥當。
- 機械本身及周邊工作區域應清潔、整齊、無障礙物,方便檢查員進行檢視和測試。
- 機械應處於可進行必要功能測試的狀態(例如供電、供氣正常)。
- 準備好相關的測試設備(如標準砝碼或經校正的電子秤用於起重機荷重測試)。
- 安排熟悉該機械操作與安全注意事項的合格操作人員在場待命,配合檢查員進行測試。
- 準備好安全防護裝備(安全帽、安全鞋等),供進入檢查區域的人員(包括檢查員)使用。
 
正式申請步驟:如何把資料送出去?
準備好文件與現場後,就可以提出申請了:
- 確認管轄單位: 依據機械的設置地點(事業單位所在地),向轄區的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所屬分署(例如: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中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東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提出申請。可上職安署網站查詢各分署的轄區與聯絡方式。
- 繳納檢查費: 危險性機械竣工檢查需要繳納規定的檢查費。費率標準依機械種類、型式、額定負荷等有所不同,詳細收費標準同樣可在職安署網站查詢到。請務必在申請時或依檢查機構通知繳清費用。
- 遞交申請文件: 將填寫完整的申請書、相關附表、製造廠證明文件、技師簽證文件(如需要)、以及繳費證明等所有必要文件,送交(或郵寄)至管轄的勞動檢查機構(職安署分署)。建議:
- 提前詢問該分署是否接受郵寄申請,以及所需文件清單。
- 親自送件可當場確認文件是否齊全,避免來回補件的時間耽擱。
- 保留一份完整的申請文件副本備查。
 
- 等待排檢通知: 檢查機構收到申請文件並確認齊全、費用繳清後,會進行內部審核與排程。之後會以書面(或電話)通知雇主(或申請聯絡人)確定的檢查日期、時間及檢查員姓名。
檢查當天:檢查員到場會做什麼?
檢查當天是關鍵時刻,請務必配合:
- 專人陪同: 雇主應指派熟悉該機械狀況的管理人員(如廠務主管、工安人員)以及合格的操作人員在場全程陪同檢查員。
- 文件複核: 檢查員會先核對申請書資料與現場機械是否相符(如製造廠、型式、號碼、設置地點等),並檢視技師簽證文件等書面資料。
- 現場實地檢查: 這是重頭戲。檢查員會依據相關安全檢查標準,仔細檢查機械的:
- 結構狀況: 主要結構件(如桁架、吊臂、吊鉤、鋼索、鍋爐爐體、壓力容器殼體)有無明顯變形、裂痕、腐蝕或損壞。
- 安全裝置: 各項法定應具備的安全裝置是否齊全、安裝正確且功能正常。例如:
- 起重機:過捲預防裝置、過負荷警報裝置、制動器、警報裝置、防止吊具脫落裝置等。
- 鍋爐/壓力容器:安全閥、壓力表、水位計、洩壓裝置、連鎖裝置等是否規格符合、校驗有效。
 
- 性能測試: 通常會進行空載測試(測試各動作是否順暢)和荷重測試(依規定荷重進行吊升、移動等測試,檢查制動性能、結構穩定性)。鍋爐可能進行升壓測試、安全閥吹洩測試等。檢查員會嚴格觀察測試過程是否符合安全規範。
- 操作與維護資料: 確認是否有明確的操作程序、保養檢查紀錄表等。
 
- 詢問與說明: 檢查員可能會詢問操作人員相關安全操作知識,或要求雇主說明維護保養計畫。雇主方應如實回答。
檢查結果:過關與否的後續處理
檢查結束後,結果通常有以下幾種:
- 
檢查合格: - 檢查員確認機械符合所有安全規定。
- 勞動檢查機構後續會核發該機械的「檢查合格證」給雇主。
- 重點: 必須收到這張合格證,才代表該機械可以正式合法啟用!請妥善保管合格證,通常需要懸掛或放置在機械附近明顯處或管理人處備查。
- 合格證有有效期限(依機械種類不同,例如起重機通常為2年),到期前記得申請「定期檢查」。
 
- 
限期改善: - 檢查中發現部分輕微缺失(例如某個安全裝置功能需微調、文件有小瑕疵、現場清潔度不足等),不至於立即造成重大危險。
- 檢查員會當場或在檢查結果通知書上開立「限期改善通知」,載明缺失項目及改善期限(通常是幾週內)。
- 雇主必須在期限內完成所有改善項目,並主動通知原檢查機構複查(通常要再繳一次複查費)。複查通過後,才會核發合格證。逾期未改善或複查仍不合格,視為檢查不合格。
 
- 
檢查不合格: - 發現重大缺失(如主要結構有嚴重損傷、關鍵安全裝置失效或根本未安裝、荷重測試失敗、文件嚴重不實等),或經限期改善後複查仍未通過。
- 檢查機構會核發「檢查不合格通知書」。
- 嚴重後果:
- 該機械絕對禁止使用。
- 雇主若擅自使用,將面臨高額罰鍰,並可能被勒令停工。
- 雇主必須針對不合格原因進行徹底改善或修正(可能需要更換零件、重新設計、甚至更換設備)。
- 改善完成後,必須重新申請竣工檢查(從頭再來一次申請流程,並再繳一次檢查費)。直到重新檢查合格為止。
 
 
常見卡關原因與提醒:避免踩雷
根據實務經驗,申請竣工檢查常遇到的問題或導致不合格的原因包括:
- 文件不齊全或錯誤: 申請書填錯、缺技師簽證、製造廠證明遺失或過期、圖說不符。務必再三核對!
- 技師簽證有問題: 簽證內容與現場不符、簽證技師資格不符、簽證未涵蓋所有必要項目。
- 安全裝置缺失: 裝置未安裝、安裝位置錯誤、功能失效、規格不符法規要求(例如安全閥釋放量不足)。這是被開立限期改善甚至不合格的最大宗原因。
- 結構損傷或安裝不良: 運輸或安裝過程造成結構件碰撞變形、焊接品質不良、基礎不穩固等。
- 測試失敗: 荷重測試時發生異常聲響、過度變形、制動器無法有效煞停、安全裝置未作動等。
- 現場準備不足: 機械未完全裝好、場地凌亂妨礙檢查、操作人員不在場或操作不熟練、測試砝碼未備妥。
- 逾期未改善: 收到限期改善通知後,未在期限內改善完成並申請複查。
給雇主的實用提醒:
- 預留充足時間: 從準備文件、申請到排檢,往往需要數週甚至更長時間(尤其檢查機構業務繁忙時)。絕對不要在預計啟用日的前幾天才開始申請,務必提前規劃(建議至少預留1-2個月)。
- 慎選製造與安裝廠商: 找信譽良好、熟悉臺灣法規、有豐富經驗的合格廠商合作。好的廠商能協助你準備正確文件、做好安裝品質,大幅降低檢查卡關的風險。
- 與專業技師充分溝通: 如需技師簽證,在安裝規劃階段就應引入技師參與,確保設計與施工符合法規要求,避免完工後才發現問題難以修改。
- 內部預檢很重要: 在正式申請檢查前,雇主應自行或委託專業人員,依據法規標準和檢查表,先對機械進行一次全面的「預檢」,及早發現並解決問題。不要等到檢查員來了才發現一堆缺失。
- 文件管理要完善: 所有與機械相關的文件(出廠證明、技師簽證、檢查合格證、操作手冊、保養紀錄)都要建立檔案妥善保管,隨時備查。
- 主動聯繫檢查機構: 對申請流程、文件要求、檢查標準有疑問,不要猜測,直接打電話或親自去一趟管轄的職安署分署詢問清楚。公務人員通常樂意提供諮詢。
- 重視操作與維護人員訓練: 再安全的機械,也需要合格且謹慎的操作人員。定期對操作人員進行安全訓練,並建立落實的每日作業前檢點、定期保養維護制度,是維持機械長期安全運轉的關鍵。竣工檢查合格只是起點。
結語:安全投資,穩賺不賠
申請危險性機械竣工檢查,表面上看起來是繁瑣的法規程序,需要花費時間、金錢和人力。但深入去看,它是一項極具價值的「安全投資」。這筆投資直接買到的是:
- 勞工的生命保障與健康工作環境。
- 雇主避免法律風險與鉅額損失的防火牆。
- 企業穩定營運、避免意外停工的中斷風險。
- 建立負責任、重視安全的企業形象。
面對這項法定義務,與其視為負擔,不如積極擁抱,將其視為提升工作場所本質安全的契機。確實了解流程、做好萬全準備、與檢查機構合作,讓每一次的竣工檢查,都成為守護職場安全的堅實基石。畢竟,在安全面前,再多的預防與把關,都不算過分。希望這篇說明,能幫助臺灣的事業單位更順利地完成這項重要的安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