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有洞別忍了!路平專案通報這樣做,守護你我行車安全
開車、騎車最怕遇到什麼?除了塞車,大概就是路上突然出現的坑洞了。一個沒注意,”蹦”一聲,輕則嚇一跳,重則傷車、傷輪胎,甚至可能發生危險。臺灣各縣市政府持續推動的「路平專案」,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希望民眾一起當監督者,發現坑洞立刻通報,讓養護單位能儘速修補。這篇就來聊聊,如果你在路上看到坑洞,該怎麼通報才有效?通報後又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路上總是有坑洞?認識道路殺手的成因
在了解怎麼通報之前,先理解一下坑洞是怎麼來的。這樣下次看到,除了生氣,也能更清楚問題點:
- 天候因素: 臺灣氣候多雨,特別是颱風、梅雨季節,雨水會滲入柏油路面的裂縫中。當天氣放晴,路面下的積水被太陽照射加熱變成水蒸氣,體積膨脹,就容易把柏油層頂起、撐破。反覆的乾濕循環,加上車輛輾壓,坑洞就出現了。這是臺灣道路坑洞最主要的成因。
- 管線單位開挖: 馬路底下埋設各種管線(自來水、瓦斯、電力、電信等)。管線單位為了維修或鋪設新管線,常常需要開挖路面。雖然法規要求管線單位回填時必須按標準程序分層夯實,並由管線單位負責修復路面一定年限(通常是一年),但如果回填不確實、夯實度不足,或是修復的品質不佳,經過車輛反覆輾壓和雨水侵蝕後,開挖過的地方就容易下陷或破損形成坑洞。
- 重車輾壓: 主要幹道、工業區周邊道路,常有大型貨車、砂石車、公車等行駛。這些車輛重量大,對路面的衝擊力強,尤其當路面本身已有老化或小損傷時,重車的頻繁輾壓會加速路面的破壞,形成坑洞。
- 路面材料老化: 柏油路面有一定的使用壽命。隨著時間推移,瀝青材料會逐漸老化、變脆,失去原有的彈性和黏結力,更容易在車輛壓力下碎裂剝落。
- 基礎不穩固: 道路的承載力主要來自底下的路基。如果當初施工時路基壓實度不足,或是地下土壤因故流失(例如鄰近工地開挖影響、地下水變化),導致路基承載力下降,上層的柏油路面就容易變形、破裂、下陷形成坑洞。
- 施工品質不佳: 道路鋪設或修補時,如果材料比例不當、壓實溫度不夠、壓實度不足、接縫處理不好,都會大幅降低路面的耐久度,容易在短時間內就出現損壞。
理解了成因,就會知道坑洞其實很難完全避免,關鍵在於”即時發現、即時修補”,避免小洞變大洞,這就需要靠大家的眼睛了。
路平專案與坑洞通報:你的通報很重要
各縣市政府推動的「路平專案」,目標在於提升道路的平整度與耐久性。這通常包含幾個面向:
- 嚴格要求管線單位整合挖掘: 減少重複開挖,並加強對管挖後復舊工程的監督與驗收,延長保固責任。
- 提升道路鋪設標準: 採用更佳的材料與工法,加強路基改善。
- 建立巡查機制: 養護單位定期派員巡查道路狀況。
- 即時修補機制: 對於發現的坑洞或損壞,要求養護單位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是24小時內,視坑洞大小與危險程度)完成緊急修補。
- 暢通民眾通報管道: 鼓勵民眾發現問題立即通報,彌補官方巡查的死角。
民眾的通報,正是整個路平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養護單位人力有限,不可能隨時盯著每一條路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每天在路上通勤、買菜、接送小孩,就是最即時的路況監測員。一個簡單的通報動作,可能就能避免下一個騎士摔車,或是讓駕駛人省下一筆修輪胎的費用,甚至挽救一場可能的意外。
發現坑洞怎麼辦?通報管道與實用技巧
看到坑洞,別只是心裡罵一罵就過去了。拿起手機或電腦,花幾分鐘通報,真的能幫上忙。以下是臺灣各縣市常見的通報管道與使用技巧:
📱 最快速:手機APP通報(推薦!)
- 縣市政府官方APP: 幾乎每個縣市政府都有自己的市政APP(例如:臺北市「臺北通」、新北市「iNewTaipei」、臺中市「臺中通」、高雄市「高雄市政府」APP 等)。這些APP通常整合了「市民服務」或「線上申辦」專區,裡面一定有「道路修復」或「路平通報」的功能。優點是定位精準、上傳照片方便、案件進度可追蹤。
- 中央共通平台 – 1999 APP: 行政院研考會開發的「1999便民服務APP」,整合了全國各縣市的1999服務。下載後選擇你所在的縣市,即可使用「案件報修」功能通報道路坑洞。好處是跨縣市通用,介面統一。
- 如何使用APP通報?
- 開啟APP,找到「市民服務」、「線上申辦」、「案件報修」或類似名稱的入口。
- 選擇案件類別,如「道路維護」、「路面坑洞」。
- 允許APP使用定位功能: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系統會自動抓取你所在的位置。請確認定位點是否正確(通常會顯示在地圖上)。如果不準確,可以手動在地圖上點選正確的位置。
- 描述問題: 簡要說明坑洞情況,例如:「機慢車道上有約直徑30公分、深5公分的坑洞」、「快車道上有多處小坑洞」、「坑洞位置靠近XX路口OO號燈桿旁」。描述越具體,養護單位越容易找到。
- 拍照上傳: 務必拍照!這是關鍵證據。建議拍至少兩張:
- 一張近拍:清楚顯示坑洞的大小、深度、破損狀況。
- 一張遠拍(含周圍環境):顯示坑洞在道路的哪個位置(例如:內側車道、外側車道、路口轉角)、附近有無明顯地標(電線桿編號、店家招牌、紅綠燈等)。這能幫助養護人員快速定位。
- 安全提醒: 拍照時請務必注意自身安全!若在車道上,請勿停留,應先將車輛移至安全處(如路邊停車格)再下車拍照。若情況危險(如在快速道路上),寧可放棄拍照,以安全描述位置為主。
- 留下聯絡方式(通常非必填,但建議填寫):留下電話或Email,萬一養護單位需要進一步確認位置或狀況時,才能聯繫到你。通報案件處理完畢後,有些縣市APP也會主動通知你。
- 送出案件。系統通常會給你一個案件編號,請記下來,方便後續追蹤。
🖥 很方便:各縣市政府網站 / 1999專線網站
- 縣市政府官網「市民信箱」或「線上即時服務系統」: 各縣市政府網站首頁,幾乎都有「市民信箱」、「首長信箱」或「線上陳情」的連結。這也是通報坑洞的有效管道。填寫方式類似APP,需要選擇案件類別、描述地點與問題、上傳照片。優點是不用下載APP,用電腦就能操作。缺點是即時定位沒APP方便,需要手動輸入較詳細的地址或地標。
- 1999專線網站: 許多縣市的1999服務也有專屬網站(例如:臺北市1999、新北市1999網站),提供線上陳情功能,流程與官網信箱類似。
- 如何使用網站通報?
- 進入縣市政府官網或1999網站,找到「市民信箱」、「線上陳情」、「服務信箱」等入口。
- 填寫基本資料(姓名、電話、Email – 部分可匿名,但留聯絡方式較佳)。
- 選擇陳情類別:如「交通問題」>「道路路面損壞」、「道路坑洞」。
- 詳細填寫地點: 這是網站通報的關鍵!務必提供「精確的地址」或「詳細的位置描述」。例如:
- 「XX區OO路XX段XX號」前
- 「XX區OO路與△△路交叉口,往□□方向約50公尺,外側車道」
- 「鄰近XX國小大門右側機車道」
- 「靠近OO里活動中心旁公車站牌(站名:XXXX)後方」
- 清楚描述坑洞狀況(大小、深度、危險性)。
- 上傳照片(非常重要!)。
- 送出陳情表單。同樣會取得案件編號。
📞 最傳統:直接撥打1999
- 適用情境: 當下無法使用APP或網站(例如正在開車)、對地點描述非常有把握、坑洞情況緊急且危險(例如非常大洞或位於彎道視線死角)。
- 如何撥打? 用手機或市話直撥「1999」(部分縣市可能需加區碼,但多數手機直撥1999即可接通所在縣市服務中心)。接通後向服務人員說明:
- 你發現道路坑洞。
- 最重要的:明確告知坑洞的「詳細地點」(同網站通報的要求,越精準越好)。
- 描述坑洞的大小和狀況。
- 如果可以且安全,告知服務人員你是否有拍照(雖然電話中無法傳送,但告知有照片可增加案件可信度與重要性)。
- 優缺點: 優點是即時性高,適合緊急狀況或長輩不擅用數位工具。缺點是定位精準度依賴口述,容易有誤差;後續較難追蹤案件處理進度(除非有留資料且承辦主動回報)。
通報之後呢?了解處理流程與時效
通報送出後,案件會怎麼跑?大概多久會修好?了解流程能讓我們更有耐心,也更能理解實際作業的情況:
- 派案: 你的通報(無論透過APP、網站或1999)會進入縣市政府或區公所的「道路養護管理系統」。系統會根據你通報的地點,將案件派發給負責該路段的養護單位。這可能是:
- 市政府養護工程處(大條的主要道路、省道轄區段)。
- 區公所(區內次要道路、巷道)。
- 特定管理單位(如: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風景區管理處內的道路)。
- 確認與勘查: 養護單位收到案件後,會先依據通報的內容(特別是照片和位置描述)確認地點和狀況。必要時,會派員到現場實際勘查,確認坑洞的大小、深度、危險程度,並評估修復方式(是簡單的臨時性冷料修補?還是需要刨除重鋪?)以及所需的材料、機具和人力。這個步驟很關鍵,也常需要一點時間,特別是在通報量大的雨後。
- 緊急處置(視情況): 如果通報的坑洞被判定為「有立即性危險」(例如:非常大、非常深、位於轉彎處或下坡路段視線不良處),養護單位通常會優先處理,並在極短時間內(許多縣市規範是接獲通報後24小時內)進行「緊急臨時修補」。這種修補通常使用「冷拌瀝青混凝土」(俗稱冷料),優點是施工快速,不需大型機具,能快速填平坑洞消除危險。但冷料的耐久性較差,是屬於暫時性的措施。
- 計畫性修復: 對於非立即危險但確實存在的坑洞,或是已經臨時修補過的點位,養護單位會納入後續的「計畫性修復」排程。這可能涉及:
- 使用較耐久的「熱拌瀝青混凝土」(熱料)進行較完整的修補。
- 如果同一路段坑洞過多,評估是否進行該路段的局部或全面銑刨加封(把舊路面磨掉一層再鋪新的)。
- 安排施工所需的機具(如:刨路機、鋪路機、壓路機)和人員調度。
- 考量交通維持計畫(如何封閉部分車道、設置施工標誌、安排交管人員),以減少對交通的衝擊。
- 計畫性修復所需的時間會比緊急修補長很多,可能需數天甚至數週,取決於坑洞的規模、數量、天候狀況、工班調度等因素。
- 施工與回填: 工班抵達現場,依照標準作業程序進行修補或鋪設。重點在於:
- 將坑洞範圍切割成規則形狀(通常是矩形)。
- 將鬆動、破損的舊料清除乾淨。
- 在坑洞底部與側壁噴灑黏層油(增加新舊料的黏結力)。
- 倒入熱料或冷料。
- 分層夯實(每層厚度約5-7公分),確保壓實度足夠,避免新補的地方很快又下陷。
- 完工回報與結案: 施工完成後,現場人員或督導會確認修復品質。負責單位會將處理結果(包含施工前後照片)回報到管理系統,系統通常會自動通知通報人(如果通報人有留聯絡方式且系統有此功能),案件即告結案。
通報常見疑問解答
-
Q:通報了,但過了好幾天都沒看到人來修?
- A: 可能原因包括:
- 案件量大,依序排程中(尤其大雨過後)。
- 位置描述不夠精確,養護人員找不到確切點位(凸顯精準定位和拍照的重要性)。
- 被判定為非立即危險,排入計畫性修復(需較多時間準備)。
- 天候不佳(下雨、路面潮濕)無法施工(瀝青鋪面需在乾燥條件下施工才有黏結力)。
- 怎麼辦? 若透過APP通報,可隨時查詢案件狀態。若超過合理時間(如一週)且天氣良好仍無動靜,可嘗試再次通報或透過原管道詢問進度(提供案件編號)。
- A: 可能原因包括:
-
Q:為什麼剛補好的路沒多久又破了?
- A: 這常讓人氣結。可能原因:
- 緊急冷料修補的侷限: 冷料本身黏結力與耐久性就不如熱料,是救急用的。若底下路基已不穩或持續進水,冷料很容易被車輛”掏”出來。
- 施工品質問題: 未確實清理坑洞底部鬆動碎石、未噴黏層油、未分層夯實壓緊、材料溫度不足(熱料)等,都會影響修補的耐久度。
- 根本問題未解決: 如果坑洞是因為底下路基流失或管線開挖回填不實造成的,只修表面是治標不治本,很快又會下陷破損。這需要更深入的探查與路基改善工程。
- 怎麼辦? 如果同一地點反覆破損,通報時可以特別註明「此處為重複破損地點」,建議養護單位檢查路基或下方管線狀況。持續通報施壓,讓養護單位正視根本問題。
- A: 這常讓人氣結。可能原因:
-
Q:通報需要留個資嗎?安全嗎?
- A: 通報時留下姓名和電話,主要是方便養護單位若找不到地點時能聯繫你確認,以及結案時可能通知(非所有縣市都有)。這些資料依法是用於案件處理目的,政府機關有保密義務。通報系統通常也提供「匿名」選項(但可能無法收到處理進度通知)。若選擇留資料,通常只有承辦該案件的相關人員能看到。
-
Q:在快速道路/高速公路看到坑洞怎麼辦?
- A: 國道、省道快速公路(如國1、國3、台64、台65、台74等)屬於「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或「交通部公路局」管轄。請勿通報給地方政府(他們管不到)。應使用:
- 高速公路1968 APP: 內有「警政報案」與「路況通報」功能。
- 撥打1968專線: 通報國道或快速道路問題。
- 公路局管養省道: 可通報公路局各區養護工程處或使用公路局網站陳情系統。
- A: 國道、省道快速公路(如國1、國3、台64、台65、台74等)屬於「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或「交通部公路局」管轄。請勿通報給地方政府(他們管不到)。應使用:
-
Q:因為坑洞導致車輛受損,可以申請國賠嗎?
- A: 理論上有可能,但實務上非常困難。需符合:
- 道路管理機關(如縣市政府、公路局)對該坑洞的設置或管理有欠缺(例如:已知有坑洞且具危險性,卻未在合理時間內修補或設置警告標誌)。
- 你的損害(如輪胎、鋁圈、底盤受損)與該坑洞有直接因果關係。
- 你需自行舉證(如行車記錄器畫面、受損照片、維修單據、證明事發地點就是該坑洞且管理機關已知或應知而未處理)。
- 建議優先聯絡保險公司(如有投保車體險相關項目)。申請國家賠償程序繁瑣且耗時,需向管理機關提出書面請求,協商不成還需向法院提起訴訟。預防勝於治療,即時通報減少坑洞存在時間才是根本之道。
- A: 理論上有可能,但實務上非常困難。需符合:
做個聰明通報者:提升通報效率的小技巧
- 安全第一! 絕對不要在危險的車道上停留拍照或查看坑洞。先確保自身安全再行動。
- 定位精準是王道: 善用APP的定位功能。若用網站或電話,務必練習把地點描述得像「送貨地址」一樣精準。路名、區名、門牌號碼、明顯地標(超商、公車站牌名稱、電線桿編號)都是好幫手。
- 拍照佐證不可少: 一張近照看清細節,一張遠照標示位置。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 描述具體化: 不要只說「路不平」、「有洞」。試著描述「機車道上有碗公大的洞」、「靠近XX路口紅綠燈旁,第三個車道有長條形裂縫下陷」。
- 耐心追蹤(APP用戶): 利用APP的案件查詢功能,了解你的通報進度到哪了。看到狀態變成「已修復」,也可以順路去看看修補的品質如何。
- 持續監督: 如果補了又破,請不要氣餒,持續通報。你的堅持是督促養護單位改善品質的力量。
- 理解實務困難: 養護人員工作辛苦,日曬雨淋。遇到天候因素或大型工程排程而延遲修補時,多一點體諒。
結語:路平,需要你我共同參與
一條平整安全的道路,不是單靠政府砸錢鋪設就一勞永逸。它需要嚴謹的施工標準、負責任的管線管理、定期的養護巡查,以及最重要的——全民的監督力量。「路平專案」的精神,就是將道路品質的維護,從政府單方面的責任,擴大成全民共同參與的公共事務。
下次在路上看到坑洞,別再只是皺眉頭、繞過去,或是上社群抱怨了。花你幾分鐘的時間,拿起手機,打開縣市政府的APP,精準定位、拍照上傳、送出通報。這個簡單的動作,就是直接參與改善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保護自己、家人以及其他用路人的安全。每一個被即時修補的坑洞,都可能避免一場意外。
讓我們一起成為道路安全的守護者,讓通報坑洞成為一種習慣,共同打造更安全、更平整的用路環境。你的行動,真的能讓臺灣的路,更好走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