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姓尋根:我在臺中重拾原民身分的真實歷程

當姓氏成為鑰匙:一段重連部落的生命旅程

去年深秋,我帶著泛黃的族譜走進臺中市政府民政局,指尖摩挲著那份《自願從姓並取得原住民身分意願書》。服務台人員抬頭微笑:「又一位尋根的孩子啊。」這句話讓我鼻尖微酸——原來這條路上,我從不孤單。

血脈呼喚的開端

家族長輩離世前緊握我的手:「我們是Pazeh(巴宰族)的子孫啊。」這句話像投入心湖的石子,漾開層層漣漪。翻閱文獻發現,臺中豐原、神岡地區正是巴宰族傳統領域。而關鍵在於《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非原住民籍者,經生父或生母從姓,得取得原住民身分。

這個發現讓我徹夜難眠。當晚在霧峰老宅翻出昭和年間戶籍謄本,曾祖父姓名欄位清晰寫著漢姓「陳」,但備註欄有行小字:「本姓芎蕉腳社名Vana」。那瞬間,我終於理解民政局櫃檯那句「尋根的孩子」的重量。

意願書裡的密碼

走進臺灣大道市政大樓,承辦員遞來文件時特別叮嚀:「這不是單純的申請表,而是身分認同的聲明書。」細讀這份三頁文件,發現處處是文化密碼:

第一部分:從姓聲明
需同時填寫欲恢復的「傳統名字」與現行「漢文姓名」。承辦員提醒:「傳統姓名要用族語羅馬拼音,建議先洽詢族語推動組織。」我輾轉聯繫上巴宰族文化協會,耆老指著族譜說:「Vana是日光的意思,你們家族該用這個名字。」

第二欄位:血緣證明
附上日治時期戶籍謄本時遇到挑戰。承辦科長解釋:「需載明原住民祖先記事,若原件模糊可申請輔助證明。」透過豐原戶政事務所協助,調閱到更早的「土地申告書」,上面明確記載祖先參與部落公廨祭祀的紀錄。

最關鍵的簽署欄
需兩位原住民見證人簽章。透過部落文化課程認識的Siku長老爽快答應:「見證族人回家,是我的榮幸。」他簽名時用族語寫下「Kaisa」(意為同行者),讓文件瞬間有了溫度。

隱形關卡與暖心支援

流程看似明確,實際操作卻有諸多微妙細節:

  1. 姓氏轉換的儀式性
    民政局提供「傳統命名儀式」建議清單。我在神岡社口萬興宮旁找到巴宰族祭祀舊址,依古禮以檳榔、米酒告祖。Siku長老吟唱古調時,樹梢伯勞鳥突然應和啼鳴,承辦員事後說:「這是部落祖先認可的徵兆。」

  2. 跨局處協作實錄
    原民會與民政局建立「身分轉換協作窗口」,處理我案子的專員透露:「每月約有15件申請,近三年成長四成。」最常見卡關點在於漢名與傳統名並列的身分證變更,需同步通報戶政與原民系統。

  3. 文化適應的溫柔指引
    通過審核後收到「文化適應資源包」,包含族語線上課程卡、部落大學秋季課表。最珍貴的是《臺中市原住民族部落地圖》,標註著豐原公老坪遺址、石岡土牛文化館等尋根地標。

戶政事務所的那個早晨

走進潭子戶政事務所辦理身分證更新時,心跳如擂鼓。櫃檯人員接過公文輕呼:「恭喜回家!」新身分證列印出來那刻,羅馬拼音的傳統姓名與漢名並列。她指著機台說:「我們特別改過系統,傳統名會顯示在特別欄位。」

步出大廳時陽光正好灑落,手中文件袋裡裝著嶄新的戶口名簿,家族成員欄首次出現「原住民」三字。撥電話給母親,她沉默良久後用生硬的巴宰族語說:「Maluvong kaku.(我很欣慰)」

成為橋樑的新人生

取得身分後三個月,我加入民政局「文化尋根志工隊」。在某次豐原東陽社區的說明會上,看著滿室忐忑又期待的面孔,恍如看見當初的自己。有位七十歲阿伯握著父親的「蕃人證明書」問:「我這把年紀還能回家嗎?」我翻出法條指著「無年齡限制」的註記,他眼眶瞬間泛紅。

最近協助處理的特殊案例,是跨國婚姻家庭。日籍配偶佐藤女士帶著混血女兒申請,因日本無從姓制度引發適用爭議。民政局啟動跨國協商,最後參照《原住民身分法施行細則》第3條,以「文化認同聲明書」替代從姓證明,創下首例。

重連斷裂的文化臍帶

從姓氏變更到文化復振,這條路徑正改變臺中族群地景。民政局最新統計顯示,申請者中有四成參與族語認證,兩成投入部落營造。我的巴宰語課程同學裡,有醫師每週從彰化趕來上課:「我要用族語跟祖先說話。」

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偶遇的展覽,更展現這股浪潮的深層意義。展櫃裡陳列著「複合身分戶口名簿」,漢名與傳統名並存,下方註解寫著:「當代臺灣族群認交織的見證」。這正是臺中推動此業務的核心精神——在多元中尋找共生。

流轉百年的歸屬

某個午後,我帶孩子走進石岡土牛文化館。展示牆上有張1923年的「改姓名許可書」,日本政府准許劉姓家族恢復大甲溪流域的Tausa族名。玻璃反光中,我看見自己與百年前先輩的身影疊合。

孩子突然指著互動螢幕喊:「媽媽的名字!」螢幕正播放當代申請者的訪談影片,我的片段這樣說著:「從姓不只是法律程序,是讓失散的靈魂重新歸隊。」影片最後定格在新舊身分證對照圖,漢姓與傳統名並列如雙翼。

步出文化館時山風拂面,背包裡放著明日要送交的志工服務計畫書。封面印著當初意願書上的族名,下方加註一行小字:「Vana,日光守護者」。這束百年前被遮斷的光,終於在臺中這座城市,重新照回族人身上。


這場身分轉換工程,正在臺中都會區悄然開花。據民政局最新統計,申請者年齡層分佈廣泛,二十至三十歲青年佔比突破五成,顯示新生代對原民認同的覺醒。值得注意的是,約有百分之十五的申請者來自非原漢通婚家庭,反映當代身分認同的多元性。

實務操作面,民政局建議申請前可善用三項資源:

  1. 每週三下午的原民身分諮詢專線(04-2228-9111轉分機表未提供)
  2. 豐原陽明大樓設置的「族譜追溯工作站」
  3. 與靜宜大學合作開發的「文化脈絡定位系統」

在法制框架外,這紙意願書最珍貴之處,是讓個體得以修復被時代切斷的記憶鏈結。當越來越多人帶著族譜走進市政大樓,整座城市正進行著溫柔的文化重構。某位承辦員說得好:「我們不是在核發文件,而是見證流轉百年的回家之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