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半世紀公有老建築 文化資產評估申請啟動!

文化資產評估申請啟動!

走在屏東街頭,那些靜靜佇立超過半世紀的公有老建築,可能是國小禮堂、舊衛生所或鄉公所廳舍。這些建物不只乘載著地方共同記憶,更見證了屏東發展的軌跡。屏東縣政府近期啟動「興建完竣逾50年之公有建造物及附屬設施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申請,開啟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化守護行動。

為什麼要關注老建築評估?

記得去年屏東市那座因都更面臨拆除的老郵局嗎?當時許多鄉親拿著泛黃照片在現場訴說童年回憶。這正是文化資產保存最真實的衝突點——當發展需求遇上歷史記憶。根據文化部統計,全臺超過50年的公有建築中,僅不到三成完成文化價值評估,屏東縣政府此次主動出擊,正是要搶救這些「沉默的歷史見證者」。

具體來說,這項計畫針對1960年代前興建的公有建築,包含:

  • 各級機關辦公廳舍
  • 公立學校校舍
  • 衛生所與醫療設施
  • 車站、市場等公共空間
  • 附屬設施如水塔、圍牆等

這些建物可能沒有華麗的外觀,卻是阿公阿嬤那代人的共同生活場景。縣府文化處張科長分享:「去年我們評估一棟1952年的農會倉庫,在樑柱發現戰後初期的米價刻痕,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教材。」

申請流程怎麼走?

誰能提出申請?

  • 管理機關:建物所屬的政府單位、學校或公營事業
  • 使用單位:實際進駐辦公的機關
  • 地方團體:經管理機關授權的文史組織

舉例來說,潮州鎮公所發現舊檔案室已達53年,便可主動填報;若在地文化協會發現某棟閒置舊宿舍具歷史意義,也可協商主管機關共同提案。

準備文件清單

  1. 建物身分證明:土地與建物登記謄本、竣工圖說
  2. 歷史脈絡文件:歷年使用紀錄、老照片、口述歷史
  3. 現況調查報告:包含結構安全與空間格局分析
  4. 初步價值論述:說明建築特色與社會意義
  5. 所有權人同意書:需主管機關用印

「最關鍵的是找出建物『不可替代的故事』」文化資產科承辦員提醒:「例如某衛生所曾是霍亂防疫指揮中心,或某校禮堂舉辦過重要公民投票,這些都是評估重點。」

評估流程四階段

graph LR
A[書面初審] --> B[現場會勘]
B --> C[文資委員審議]
C --> D[結果公告]

實際案例:高樹鄉某日治時期農會穀倉,從申請到列冊追蹤耗時五個月。委員特別關注其通風設計與戰後改裝的防空洞結構,最終認定具產業技術史價值。

評估後的關鍵影響

認定為文化資產後

  • 修復補助:最高可獲85%修繕經費
  • 使用彈性:可變更為文化展覽或社區空間
  • 稅賦優惠:免除房屋稅及地價稅
  • 專業輔導:文化局導入技術團隊協助維護

屏東市仁愛國小舊禮堂即成功案例,經評估後保留拱窗與木桁架結構,轉型為校史館並開放社區使用,每年吸引逾三千人次參訪。

未獲認定怎麼辦?

管理單位可選擇:

  1. 依原計畫改建或拆除
  2. 保留特色元素融入新建築
  3. 申請「非文資歷史建築」登錄,爭取部分補助

「不是每棟老建築都要原封不動保存」文資委員劉教授強調:「重點是透過專業評估,在發展與保存間找到平衡點。」

常見疑問解答

Q:私有老屋能申請嗎?
目前計畫限「公有建築」,但私有歷史建築可走《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提報程序。

Q:評估期間能整修嗎?
提交申請後即進入文資審議狀態,任何改建都需事前通報文化局,違規施工最高罰200萬元。

Q:如何判斷是否滿50年?
以竣工證明記載日期為準,無文件者可調地政事務所原始登記謄本佐證。

Q:附屬設施包含哪些?
圍牆、防空洞、水塔、煙囪等與主建物同期興建之構造物皆屬範圍。去年枋寮漁港燈塔附屬氣象站即因評估保留。

在地聲音與行動建議

「我們圖書館前身是1958年的鎮公所,評估時意外發現地基埋著奠安宮舊碑!」麟洛鄉圖館員興奮地說。這些發現往往成為社區營造的重要養分。

給管理單位的行動建議:

  1. 盤點轄下所有超過50年建物
  2. 整理歷年修繕紀錄與歷史事件
  3. 主動邀請文史工作者協助調查
  4. 參與文化局辦理的說明會(每年3月、9月)

縣府文化處網站的「文資e點通」專區已建置線上預填系統,管理單位可先上傳基本資料,專人將主動聯繫輔導。另提供預約到府諮詢服務,偏鄉機關可善加利用。

當推土機的聲音越來越近,我們能否為下一代留下歷史的錨點?屏東這項計畫不只是行政程序,更是一種文化態度的展現。下次經過斑駁的老建築時,不妨停下腳步細讀牆上的歲月痕跡——它們可能即將成為屏東下一個文化地標。

老建築就像一本立體歷史書,拆掉一棟,等於撕掉全社區的共同記憶頁碼。——屏東文史工作者 陳信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