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過海關免緊張!個人少量自用中藥申請實戰分享
前陣子回鄉探親,家中長輩塞了幾帖熟悉的漢方藥材,說是顧筋骨的老方子。行李打包時才猛然想起:這些中藥材,能順利帶回臺灣嗎?會不會在桃園機場被攔下來?相信不少常往返兩岸,或是託親友寄送保健藥材的朋友,都曾閃過這個疑問。臺灣對於藥品進口的管理確實嚴格,但別擔心,只要符合「少量自用」原則,事先搞懂遊戲規則,順利通關絕非難事。
這條路我走過一趟,過程比想像中簡單,但也有些細節要特別留意。分享這次的經驗,希望讓有需要的朋友少走點冤枉路。
法規的底線在哪裡?先搞懂「少量自用」的定義
關鍵就在衛生福利部訂定的「輸入供個人自用藥品規範」。這份文件明確劃定了紅線,也是海關人員判斷放行與否的主要依據。針對中藥材(含中藥製劑),核心精神是:
- 「未加工」或「簡單加工」是前提: 指的是傳統習用方式加工的藥材。例如:人參切片、當歸身、枸杞子、紅棗、冬蟲夏草、田七粉、珍珠粉等。那些包裝精美、標示療效、成分複雜的「中成藥」,屬於嚴格管制的「藥品」範疇,不在這個簡易申請範圍內!千萬別混為一談。
- 「自用」是核心: 帶進來的藥材,必須是供自己或同行家人使用,不能用來販售、轉贈(除非是同行家人)或幫別人代購。
- 「少量」有明確數字: 這是關鍵!衛福部訂出了明確的限量標準:
- 每種中藥材(以「單一藥材品項」計)不得超過 1.2 公斤。
- 中藥製劑(如科學中藥粉、傳統丸散膏丹)每種至多 12 瓶(盒),且總量不得超過 1,200 粒或總容量 2,400 毫升。
- 最重要的一點:總量必須在「入境日起算 6 個月內」的合理使用量範圍內。 海關人員會根據藥材性質、一般人使用頻率來判斷你帶的 1.2 公斤是否合理。帶 1.2 公斤的人參切片?勉強可說長期調養。帶 1.2 公斤的麝香?這就極度不合理了。
 
- 「120 天用量」是隱形天花板: 雖然單一品項上限是 1.2 公斤或 12 瓶,但衛福部還有一個總量原則:所有攜帶入境的藥品(含西藥、中藥材、中藥製劑),其總量不得超過「未處方藥品」六個月用量,或「處方藥」二個月用量。實務上,海關對中藥材的「合理自用量」常參考 「120 天內用量」 這個概念。這點有點抽象,但記住:總量合理性比單一品項不超標更重要。
簡單口訣:未加工、自己用、單項不超 1.2 公斤/12 瓶、總量看起來要像自己吃得完。
實戰經驗:桃園機場的申報流程 Step by Step
我的經驗是從中國大陸返臺,攜帶少量當歸、黃耆和枸杞子,總重約 2.5 公斤(三種,每種都低於 1.2 公斤)。流程如下:
- 
事前準備: - 確認品項與數量: 仔細清點要帶的每一種中藥材,確認其名稱(最好用正式中文名)和重量。不清楚正式名稱的藥材,建議不要帶,風險太高。
- 保留購買憑證 (非絕對必要,但強烈建議): 雖然法規沒強制要求出示購買證明,但準備好發票或收據(上面最好有品項名稱),萬一海關詢問來源或價值時,能快速說明。我的經驗是海關沒看,但備著心安。
- 分裝清晰: 不同藥材分開包裝,標示清楚名稱。混裝一袋只會增加檢查困擾和被誤判的風險。
 
- 
抵達機場 – 領取行李後: - 走「應申報櫃檯」(紅線檯): 這是關鍵!別抱著僥倖心理走綠色免申報檯(綠線檯)。主動申報是合法帶入的唯一正途,即使被檢查,只要符合規定,頂多花點時間,不會受罰。隱匿不報被抽查到,最嚴重可能全數沒入甚至挨罰。
- 告知檢疫人員 / 海關人員: 清楚告知:「您好,我有攜帶個人自用的中藥材要申報。」並說明有哪些種類(例如:當歸、黃耆、枸杞子)。
 
- 
填寫「切結書」: - 海關人員會提供一份 「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切結書」。這份文件是整個流程的核心,務必誠實、詳細、清楚地填寫。
- 填寫重點:
- 旅客基本資料(姓名、護照號/身分證號、聯絡電話、地址)。
- 藥品種類: 勾選「中藥材」或「中藥製劑」。
- 藥品名稱: 務必填寫正式中文名稱(例如:當歸、黃耆、寧夏枸杞子)。填寫「補藥」、「中藥」、「家人給的」這種模糊字眼絕對不行!
- 數量與單位: 精確填寫每一種藥材的重量(如:0.8 公斤)或製劑的數量(如:5 瓶)。重量單位通常是公斤或公克。
- 用途: 簡要說明「個人自用」或「家庭自用」。
- 成分: 此欄對「中藥材」通常較難填寫,若為單一藥材(如純當歸片),可填寫主要成分(如:當歸)或「單味藥材」。若為複方藥粉但屬傳統丸散膏丹,且包裝上有標示成分,則據實填寫。若不清楚成分,應事先瞭解或避免攜帶。
- 簽名切結: 最重要的一步!在切結事項下方簽名,表示你保證所填內容屬實,且所攜藥品僅供自用,絕無販售意圖,並遵守相關法規。簽名前務必確認填寫內容無誤,虛偽不實須負法律責任。
 
 
- 
海關 / 檢疫人員審核: - 將填好的切結書連同護照,以及你攜帶的中藥材,交給海關或檢疫人員(通常是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或衛福部食藥署的檢疫人員)。
- 他們會核對:
- 切結書填寫是否完整、清晰。
- 實際攜帶的藥材是否與切結書申報內容相符(品項、數量)。
- 藥材外觀是否符合「未加工」或「簡單加工」的定義?有無可疑的夾藏?
- 攜帶的總量是否在「合理自用範圍」內?這是主觀判斷最強的地方。檢疫人員會依據你的申報量、藥材種類(常見養生藥材 vs. 高價稀有藥材)、入境頻率等綜合評估。
 
- 可能會簡單詢問藥材用途、來源等問題,據實回答即可。
 
- 
結果: - 核准放行: 若一切符合規定,人員會在切結書上蓋章或簽註核准,藥材當場歸還,即可離開。這是絕大多數合規申報的結果。
- 部分放行: 如果總量被認為超出合理自用範圍(例如:帶了 5 種藥材,每種都接近 1.2 公斤,總量達 6 公斤),檢疫人員可能要求你當場「拋棄超出合理用量部分」,只允許你帶走他們認定合理的量。這時只能配合。
- 不予放行 / 沒入:
- 攜帶品項屬「禁止輸入」的動植物或其產品(如:含保育類野生動物成分的藥材)。
- 藥材明顯屬「中成藥」且未取得藥品許可證。
- 申報不實(如:切結書寫枸杞,結果行李箱底層藏著未申報的犀牛角粉)。
- 數量巨大,明顯非自用(如:單一品項超過 1.2 公斤甚多,或總量龐大)。
- 無法確認成分或安全性有疑慮。
 
 
那些容易踩到的雷區 – 來自經驗的提醒
- 雷區一:分不清「中藥材」和「中成藥」:這是最大的地雷!很多人以為只要是中藥都可以適用少量自用。錯!「中成藥」是指有特定劑型(膠囊、錠劑、軟膏等)、特定成分比例、標示適應症/療效的產品,例如雲南白藥、片仔癀、某些品牌的濃縮中藥粉(包裝像西藥)、藥油、藥膏等。這些必須事先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個人自用藥品專案進口」,提供原廠證明、處方箋等文件,無法在機場用切結書簡易申報通關!看到精美包裝、寫著主治功效的,九成九是中成藥,別碰為妙。
- 雷區二:貪多嚼不爛 – 總量合理性判斷: 法規寫單項 1.2 公斤,但別以為帶滿 10 種各 1.2 公斤就沒事。檢疫人員的「合理自用量」標準是浮動的。帶常見的紅棗、枸杞、黃耆各 1 公斤,通常沒問題。但如果帶的是高單價或較少見的藥材(如:麝香、牛黃、大量鹿茸),即使單項沒超標,總量也可能被認定不合理。建議保守為上,尤其初次攜帶者。
- 雷區三:切結書亂填一通: 藥品名稱寫「中藥材」、「補藥」,數量寫「一包」,單位不寫… 這種切結書只會讓海關更起疑,延長檢查時間,甚至可能因申報不清被拒絕。務必寫清楚正式品名和精確數量。
- 雷區四:託運 vs. 手提: 中藥材(尤其粉狀、種子類)放在託運行李較好,避免在手提行李安檢時被額外盤查。但切記,無論放哪件行李,都必須主動走紅線檯申報。
- 雷區五:郵寄或快遞包裹: 想用郵寄或快遞寄送「少量自用」中藥材回臺灣?這條路非常不建議且幾乎行不通!郵包或快遞進口的藥品(含中藥材),法規認定與旅客隨身攜帶不同。檢疫與海關對郵包的抽查更嚴格,且郵包無法當場填寫切結書說明是自用。極高機率被海關扣留,要求你補「個人自用藥品專案進口」申請(複雜許多),或直接被退運、沒收。強烈建議:自用中藥材,請隨身攜帶並主動申報。
萬一申報時遇到疑問怎麼辦?
機場檢疫人員(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或海關人員是第一線的執法者。如果填寫切結書或對藥材認定有疑問,當場禮貌地詢問他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他們每天處理大量案件,經驗豐富,只要態度良好、誠實申報,通常願意給予明確的指引(例如:這個算中藥材嗎?這樣寫可以嗎?這個量會不會太多?)。
行前做功課:
- 衛福部食藥署網站: 搜尋「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限量表」、「輸入供個人自用藥品規範」等關鍵字,找到最新公告的法規原文。這是唯一最準確的依據。
- 關務署網站: 查看最新入境通關須知,瞭解申報流程。
- 電話詢問 (僅供行前參考,機場現場以執法人員判斷為準):
-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FDA): 可詢問藥品(含中藥材/中藥製劑)進口的相關法規(電話:02-2787-8200)。注意:他們無法為你預審個案。
-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可詢問藥材是否涉及動植物檢疫問題(例如:某些動物性藥材、種子類藥材)(電話:02-2343-1401)。
- 財政部關務署 (各機場分關): 詢問通關申報程序(例如桃園機場:03-398-2293)。
 
結語:誠實申報是唯一的路
帶點家鄉熟悉的老藥材,是許多人的心意與習慣。臺灣的法規雖然嚴格,但並非不近人情。只要牢牢抓住「未加工/簡單加工、真自用、合理量」這三個原則,並在入境時主動、誠實、清楚地走紅線檯申報,填妥切結書,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順利通關。別為了省幾分鐘的申報時間或抱著僥倖心態走綠線檯,一旦被抽查到,後續的麻煩與可能的損失,遠超過老實申報的時間成本。
事前花點時間瞭解規定,整理好行李,清楚列出藥材清單,填寫切結書時多用點心。讓這些承載著關懷的藥材,合法、安心地陪伴你回家。這趟申請之路,其實就是一份為自己、也為家人健康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