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移動教室遇上科博館:打開校園裡的科學任意門
把博物館裝進書包:科博館到校服務的創新實踐
車窗外流動的風景從城市高樓漸變為鄉間綠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專車正載著隕石標本、化石模型與科學教具箱,駛向臺灣偏遠地區的小學。這種打破場域限制的知識傳遞模式,正是科博館深耕二十餘年的「到校服務計畫」日常。當博物館教育主動走進校園,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讓我們從實際參與經驗中尋找答案。
為何需要移動的博物館
臺灣教育現場正面臨多重挑戰:城鄉資源落差限制學童視野,課綱強調的探究實作缺乏設備支援,教師跨領域教學需要專業後盾。科博館教育組資深研究員林博士指出:「我們發現中南部學校參訪博物館的交通成本佔總預算六成以上,許多孩子直到畢業都未曾踏入科博館。」這促使館方重新定義服務邊界——既然學生難以來館,那就讓博物館走向他們。
2019年啟動的「行動科學館」計畫具有指標意義。團隊將常設展精華改造成可拆裝模組:從生命演化廳的劍齒虎頭骨複製品,到地球環境廳的板塊運動教具組,甚至把太空劇場縮影成便攜式星象儀。最受歡迎的「恐龍診療室」單元,讓學童化身古生物學家,使用石膏翻模技術修復斷裂的霸王龍肋骨模型。「當孩子親手觸摸化石紋理,那種驚喜感是教科書圖片無法替代的。」服務團隊如此描述。
解鎖申請流程的關鍵細節
年度節奏與隱藏版資源
多數教師以為每年九月才是申請季,其實館方設有「急件通道」。若學校規劃下學期特色課程,可在三月前提出「主題預約」,例如配合五年級自然科「生物多樣性」單元,申請昆蟲標本箱與專業解說員。2024年更新增「數位共學」選項,透過AR技術讓瀕危物種虛擬現身教室。
申請書中的「課程連結度」欄位常被低估。曾獲補助的雲林石榴國小分享秘訣:「與其寫『提升科學興趣』,不如具體說明如何對接校訂課程。我們將科博館的植物壓花模組融入校本食農教育,讓學生製作藥草圖鑑。」這種深度連結的提案,通過率高出普通申請四成。
經費運用智慧
雖然基礎服務免收費,但部分特殊教具需付擔運保費。苗栗山區的士林國小發展出創意解法:申請「校園策展人」計畫,由高年級生策劃化石特展,門票收入轉作運費。這個過程反而培養了專案管理能力,展品解說牌全由學生撰寫,意外獲得地方政府教育創新獎。
主題模組的深度開發
跨域學習實例
臺中市立漢口國中曾將「仿生科技」模組發展成跨科統整課程:
- 自然教師解析蜂巢結構力學
- 藝術課製作六角形立體雕塑
- 數學課計算最佳空間利用率
- 國文科撰寫生物觀察散文 科博館提供的光學顯微鏡與甲蟲外殼切片,成為貫穿各科的實體教具。這種模式後來被收錄進館方《STEAM教案手冊》,免費提供申請學校參考。
永續議題新模組
配合2050淨零碳排政策,2024年新增「綠能實驗包」:
- 風力發電機組裝套件(含功率測量儀)
- 太陽能炊具對照實驗組
- 碳足跡計算互動圖卡 臺東永安國小運用該模組舉辦「減碳奧運會」,學生競賽誰能用最少能源煮熟雞蛋,數據結果上傳至科博館公民科學平台,與全臺學校進行跨區比較。
偏鄉服務的科技突圍
澎湖虎井國小全校僅23名學生,過去因船運成本難以申請實體服務。2022年科博館導入「混合實境方案」:預寄實驗器材箱,搭配專屬5G連線進行遠端指導。當孩子們透過平板掃描教室地板,螢幕浮現臺灣雲豹的全息影像時,驚呼聲穿透螢幕傳到本館導覽員耳中。「這種沉浸式體驗讓離島孩子感覺標本就在觸手可及之處。」校長在成果回饋中寫道。
更突破性的嘗試發生在南投仁愛鄉。科博館與清華大學團隊合作開發「無網路科學箱」,內含離線版數位顯微鏡與預載教學影片的平板。當原民學童拍攝部落周邊植物,AI辨識系統可即時比對臺灣原生種資料庫。這些田野調查資料回傳後,竟協助館方發現三種未被記錄的苔蘚變異種,真正實踐了「公民科學家」精神。
教師端的支持系統
多數人忽略館方提供的教師增能資源。每學期開設的「展品教學工作坊」,教導如何將博物館資源轉化為探究教案。臺南億載國小自然教師分享:「工作坊傳授的『五階提問法』徹底改變我的教學。現在帶學生觀察標本時,會從『你注意到什麼?』逐步引導至『如何驗證你的推論?』」
申請通過的學校更可啟動「學者協作計畫」。去年嘉義民雄國中邀請科博館地質學家共同設計地震防災課程,學者帶來斷層帶岩芯標本,學生用感測器模擬不同建築結構的抗震效果。這份教案後來被日本科學博物館借鑑,成為臺日防災教育交流案例。
未來進行式:永續服務的創新提案
隨著申請數逐年成長,科博館正發展分級服務系統:
- 基礎級:線上資源包(含3D標本資料庫)
- 進階級:實體教具巡迴箱
- 旗艦級:學者駐校與特製課程
另推出「服務換點數」機制,鼓勵學校發展特色回饋。例如彰化村上國小協助數位化早期昆蟲標本標籤,累積的點數兌換到長毛象化石複製品展出權。這種共創模式讓資源流動更永續。
「當我看見孩子用科博館提供的顯微鏡發現池塘微生物時,眼神閃爍的光芒就像看見宇宙誕生。」服務團隊督導在年度報告中寫下這段話。這或許正是到校服務的核心價值——在每間教室種下科學好奇的種子,等待某天破土而出,長成改變世界的力量。
那些裝在黑色防震箱裡的隕石碎片、昆蟲標本與地層剖面模型,正以每年三百所學校的頻率穿梭於臺灣島上。它們不再只是教具,而是打開認知疆界的鑰匙,證明學習可以發生在課桌椅間,在操場榕樹下,在任何被好奇心點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