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時光與文化交織:苗栗工藝分館團體體驗全記錄

當陶輪轉動的嗡鳴聲混著竹篾清香飄散在空氣中,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的晨光正穿透玻璃,灑在陳列檜木漆器的展台上。這裏不只是靜態展示空間,更是能讓指尖沾滿陶土、布料浸染藍靛的工藝活體實驗室。

工藝殿堂的前世今生

藏身苗栗市區的這棟灰白色建築,前身是菸酒公賣局倉庫。2015年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活化改造,成為中臺灣工藝推展樞紐。三層樓空間分為「材質實驗室」「生活工藝區」及「特展廳」,常設展品包含:

  • 陶藝脈絡:從苑裡柴燒陶到水里蛇窯技法演進
  • 纖維工藝:大甲藺草編與泰雅族苧麻織品對照
  • 複合媒材:竹木金屬的當代跨界創作

特別的是館內超過七成展品可觸摸體驗紋理,打破傳統博物館的距離感。「我們希望工藝是能呼吸的活文化」館長陳逸芬強調。這種理念延伸至團體活動設計,讓參訪不只是觀看,更是身體記憶的累積。

團體預約的關鍵細節

每月超過60組團體造訪的盛況,源於彈性化預約機制。不同於常見的制式行程,這裏提供三種體驗模組:

模組類型 時間配置 特色內容 適合對象
輕體驗 2小時 導覽+1項基礎DIY 幼兒園/長青團體
深探索 3.5小時 導覽+2項進階工藝實作 中小學/企業培訓
主題日 5小時 工藝家協作+客制化創作 大專院校/社團

預約實務要點

  1. 20人成團,上限50人(特殊專案可協調)
  2. 提前30天於[工藝中心官網]填寫預約表單
  3. 收到確認信後3日內匯付三成訂金
  4. 活動前週專人電聯確認流程細節

曾帶新竹科技公司團隊參訪的活動企劃林祐丞分享:「從線上預約到現場接待無縫接軌,連素食者需要的陶土工具消毒流程都主動詢問。」

五感全開的導覽旅程

當團體踏進挑高七米的門廳,導覽員不會急著解說,而是先遞上裝著桂花、檜木屑、茶葉的小嗅聞罐。「氣味是記憶的鑰匙」資深導覽員阿海師傅說。他的導覽路線充滿互動設計:

  • 觸覺地圖:在「材質長廊」閉眼觸摸20種原料標本
  • 聲音解碼:辨識轆轤轉速與成品厚度的關聯音頻
  • 即興創作:用展場提供的竹籤拼組個人紋樣

最受歡迎的是二樓「工藝診療室」,玻璃房內師傅現場修復古物。某次導覽恰逢修補1920年客家醬油甕,團隊意外參與用米漿調和陶粉的補縫古法,企業主管們蹲在地上調漿的畫面讓導覽員印象深刻:「工藝的魅力在於讓人忘記職銜,回歸學習者本質。」

DIY工坊的選擇哲學

穿過掛滿植物染布的廊道,盡頭是瀰漫松香味的工坊區。團體可選體驗分三類:

材質基礎班

  • 陶土成形:手捏陶或轆轤拉坯(初學成功率85%)
  • 藍染方巾:摺紮染技法與天然靛藍發酵原理
  • 竹蜻蜓製作:竹材處理與平衡點計算實作

進階挑戰課

  • 複合材質燈具:結合陶座與藤編燈罩
  • 銅箔鑲嵌漆器:使用生漆貼付金屬紋樣
  • 纖維編織畫:用苧麻線編織山水意象

季節限定專案 春季竹茶器製作、七夕纏花首飾、歲末木刻年畫等。去年中秋推出的「月光盤」專案,讓參與者用陶土壓印月相變化,燒製後鑲入LED燈座,成品在社群引發曬圖熱潮。

臺中某小學教師王婉琳帶班級體驗後分享:「原擔心四年級生難掌握轆轤,但助教設計的雙手定位法讓每個孩子都做出能實際使用的飯碗。」

隱藏版服務亮點

多數人不知道的細節服務:

  • 跨代共學機制:親子團可選「分工協作」方案,如父母拉陶坯時孩子製作裝飾陶偶
  • 客制化工具包:左利手者提前告知可獲特製剪刀與鑷子
  • 延展學習箱:活動後可借回內含地方工藝繪本、原料標本的學習組
  • 無障礙工坊:輪椅專用拉坯機與語音指引染布流程

某次接待視障團體時,工坊開發出觸覺定位模具。參與者陳小姐描述:「透過有凹凸標記的輔具,我獨立完成六角編籃,這比口頭指導更有成就感。」

從場館到生活的工藝延伸

體驗結束絕非句點。館方推動「工藝存摺」計畫,掃描作品QR碼可獲得:

  1. 該項工藝的在地工作室清單
  2. 進階課程優惠資格
  3. 材料包訂購管道

「有位企業主管體驗竹編後,聯繫我們介紹的工藝家,將團隊建設活動移師到工作室」專案經理透露。這種從場館延伸到社區的網絡,正形成苗栗工藝新生態。

當夕陽斜照工坊窗櫺,遊客捧著剛出窯的陶杯走向停車場,那些沾著藍染液的手指在光影間舞動。這裏沒有高不可攀的藝術神壇,只有土壤、纖維與溫度交織的日常詩篇——而團體預約系統,正是通往這首詩的祕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