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材開店必看!申請許可眉角與實務操作
為何需要特別許可?
在臺灣從事醫療器材販售,可不是一般開店就能營業。根據《醫療器材管理法》,凡販賣血壓計、血糖機、隱形眼鏡甚至手術器械等列管產品,都必須先向地方衛生局申請許可。這項規定背後的核心理由很簡單:這些產品直接關係民眾健康安全,政府必須確保販售者具備專業能力與合規環境。
我曾協助多家藥局與醫療器材行完成申請,發現許多創業者因不熟悉法規而卡關。有位在臺中開業的老闆就分享:「原以為租好店面就能開張,沒想到光是文件準備就耗掉兩個月。」這類狀況其實很常見,關鍵在於事先掌握完整資訊。
申請前的關鍵準備
營業場所規範
場所規格不是隨便找個店面就能過關。依照衛福部「醫療器材商籌設許可及登記事項」規定:
- 基本空間要求:營業面積至少15平方公尺,並設有獨立貯存空間
- 環境管控:需維持溫度25℃以下、濕度60%以下的儲存環境(溫溼度計必備)
- 分區管理:不同風險等級器材需有明確區隔(例如隱形眼鏡與輪椅不可混放)
- 安全設施:消防設備與防盜系統需符合建築法規
臺北某醫療器材行老闆陳先生透露:「衛生局人員現場勘查時,連滅火器有效日期都仔細檢查,還要求我們提供設備保養紀錄。」
人員資格條件
| 職位 | 最低資格要求 | 職責範圍 | 
|---|---|---|
| 專業技術人員 | 醫護相關科系畢業+1年經驗 | 產品諮詢與品質管控 | 
| 負責人 | 高中以上學歷+法規訓練證明 | 整體營運合規管理 | 
| 倉儲人員 | 產品管理教育訓練時數達8小時 | 庫存與保存環境維護 | 
實務提醒:專業技術人員不得兼任其他商號職務,需準備在職證明。高雄曾有業者因技術人員同時在兩家店掛名,導致許可被撤銷。
申請流程四階段
第一階段:文件備齊
- 申請書:需載明營業項目細項(例如:隱形眼鏡屬第二等級)
- 資格證明:負責人身分證影本+專業技術人員證書
- 場地文件:
- 建築物使用執照影本
- 租約或產權證明
- 場地配置平面圖(標示器材存放區)
 
- 營運計畫書:含進銷存管理流程與客戶服務規範
第二階段:送件審查
- 向營業場所所在地衛生局遞件(例:臺北店家送臺北市衛生局)
- 審查期約15-30個工作日
- 常見補件原因:
- 倉儲溫溼度監控方案不明確
- 安全資料表未使用最新版本
- 產品分類與營業項目不符
 
第三階段:實地勘查
衛生局人員將現場確認:
- 儀器設備是否齊全(如冷藏櫃、溫溼度計)
- 產品分區是否落實
- 專業人員是否在場執業
- 緊急應變措施是否完備
第四階段:領證營運
- 通過後核發「販賣業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
- 需懸掛於營業場所明顯處
- 許可效期為5年,屆滿前3個月需辦理展延
營運後的法規義務
取得許可只是開始,日常營運需持續符合三大要求:
產品管理義務
- 建立完整進貨紀錄(保存至少5年)
- 實施效期管理:過期品需立即下架
- 不良品通報:發現瑕疵品24小時內通報食藥署
- 產品追溯機制:需能即時追查供貨來源與銷售流向
人員訓練要求
- 專業技術人員每年需修習8小時繼續教育
- 新進員工需接受法規與產品知識培訓
- 每季需進行品質管理檢討會議
定期申報規定
- 每年1月底前提交前年度營運報告
- 產品安全監視報告(針對中高風險器材)
- 地址變更需於15日內辦理登記異動
新竹某醫療器材供應商就因延誤申報地址變更,被處以3萬元罰鍰。負責人無奈表示:「以為換辦公室只要通知房東就好,完全忽略要辦變更登記。」
常見錯誤與應對建議
五大踩雷情境
- 場地規格不符:事前請建築師確認消防與動線規劃
- 文件簽章疏漏:申請書需蓋公司大小章與負責人章
- 產品分類錯誤:查詢食藥署「醫療器材分類分級資料庫」
- 人員資格爭議:兼職人員需檢附原雇主同意書
- 記錄保存不全:建議採用電子化管理系統
實用資源管道
- 衛福部食藥署「醫療器材通」線上系統
- 各縣市衛生局免費法規諮詢專線
- 醫材公會每月舉辦的業者說明會
臺南經營醫療器材二十年的林老闆建議:「送件前最好先跑一趟衛生局承辦科室,他們通常會給檢查清單,比事後補件省時很多。」
結語:持續合規的關鍵
取得許可證只是創業的起點。隨著法規持續更新(如2023年新增遠距銷售規範),業者需建立常態性法規追蹤機制。每月檢視食藥署公告、參加產業研討會、建立標準作業流程表,都是維持合營的有效做法。
最後提醒,各縣市衛生局對細節要求可能略有差異。桃園衛生局醫政科承辦員就指出:「我們特別重視急救器材的即時供貨能力,申請時需另附供應鏈證明。」建議直接洽詢所在地主管機關,掌握最新在地化要求。唯有將法規遵循融入日常營運,才能在這高度監管的產業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