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行李轉贈他人?這份文件沒簽小心惹麻煩!

各位經常出國旅遊、探親或洽公的朋友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從國外買了伴手禮、衣物或電子產品入境,結果親朋好友看到很喜歡,想直接轉送給他們;或是自己買太多,想分一些給同行家人。聽起來很平常對吧?但你知道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如果忽略了海關的一項規定,可能會讓你面臨補稅甚至罰款的風險。關鍵就在那份容易被忽略的「入境旅客行李轉讓書」。

這份「轉讓書」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非簽不可?

簡單說,「入境旅客行李轉讓書」(正式名稱有時也稱「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轉讓同意書」或類似表述)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切結書。它的核心目的,是讓海關清楚掌握你帶入境的免稅行李物品,後續的流向是否合乎當初免稅放行的條件。

當你入境時,依據現行規定,旅客可以享有一定價值或數量的行李物品免徵關稅、貨物稅及營業稅的優惠(也就是俗稱的免稅額度)。但這個優惠有個重要前提:這些物品必須是「旅客本人自用」,而不是要拿來販售或轉贈他人牟利

所以,當你入境申報並經海關核准免稅放行後,如果短時間內(通常是入境後半年內)想把這些物品轉讓給別人,無論是送給親友、賣給他人,甚至只是借給同事使用,在法律上,這都可能被視為違反了當初「自用」的承諾。這時,「行李轉讓書」就扮演了關鍵角色。它等於是你向海關主動申報並切結:「我確實要把某件當初免稅入境的物品轉讓給他人了」,並且同意海關可以根據轉讓時的狀況,判斷是否需要對該物品補徵當初免掉的稅款。

什麼時候會需要用到這份文件?常見情境一次看

不是每次轉送東西都要寫這張單子!以下幾種情況,才需要特別留意是否需要填寫轉讓書:

  1. 轉讓「管制」或「高價」物品: 這是最容易踩雷的地方。例如:
    • 你入境時申報並免稅帶了一支高階新款手機自用,回國兩週後想賣給朋友或轉送家人。
    • 買了超出免稅數量限制的精品包包、名牌手錶(經海關課稅或核准放行後),一個月後想轉送給伴侶。
    • 攜帶了需要特別許可才能進口的物品(如特定無線電器材、動植物產品等),經海關放行後又想轉讓。
  2. 轉讓時間點在「入境後短期內」: 法規通常會設定期限(例如入境後6個月內)。在這個期限內轉讓,被要求補稅的風險較高,填寫轉讓書的需求也較明確。超過這個期限,物品通常被視為已供自用,轉讓風險較低,但法規精神仍在於「是否違反自用承諾」,極端案例仍可能被追蹤。
  3. 轉讓對象是「非同行入境旅客」: 如果物品是在入境時,由同行且合併計算免稅額的家庭成員(如配偶、未成年子女)之間互相轉讓,通常被視為家庭內部使用,比較不會有問題。但若是轉讓給非同行親友、同事、客戶等,就需要特別注意。
  4. 物品價值顯著超出個人自用合理範圍: 即使單件物品沒超過免稅額,但如果你帶了好幾件同類型高單價物品(例如十隻同款手錶、五個同款名牌包),入境不久就轉讓,這很容易被認定為非自用,需要申報轉讓。

一句話提醒: 只要是把當初「以免稅或特定條件放行」入境的物品,在「短期內」「轉給非同行親友」,特別是「高單價、管制或數量異常」的物品,都強烈建議主動詢問海關或填寫轉讓書,避免爭議。

填寫「入境旅客行李轉讓書」的實戰步驟與細節

這份文件通常需要「轉讓人」(也就是當初帶物品入境並申報免稅的你)和「受讓人」(接受物品的人)共同填寫簽署。實務上可以在事後補辦,但強烈建議在轉讓行為發生前,主動向海關申報並完成手續,最為保險。以下是主要填寫要點:

  1. 基本資料填寫:
    • 轉讓人資料: 姓名、身分證字號(或護照號碼)、聯絡電話、地址。務必與當初入境申報資料一致。
    • 受讓人資料: 姓名、身分證字號、聯絡電話、地址。同樣要求正確無誤。
    • 轉讓日期與地點: 預計或實際交付物品的日期與地點。
  2. 轉讓物品明細: 這是核心!必須詳細、正確地描述要轉讓的物品。
    • 物品名稱: 要具體明確。例如:「iPhone 15 Pro Max 1TB 藍色」比「手機一支」好太多;「LV Neverfull MM 老花手提包」比「包包一個」清晰。
    • 品牌、型號: 盡可能填寫完整。
    • 數量: 精確的數字。
    • 規格/特徵: 顏色、尺寸、材質等有助於識別的資訊。
    • 入境申報資訊(關鍵!): 務必填寫該物品當初入境時的相關資訊:
      • 入境日期(年、月、日)。
      • 入境航班(或船班)編號。
      • 當初申報的報單號碼(如果有,請務必提供,這是海關追蹤的關鍵)。
      • 該物品當初申報的價值(新臺幣)。
      • 該物品當初是以何種方式放行(例如:免稅放行、限額內免稅、繳稅放行、專案核准等)。
  3. 轉讓原因: 簡要說明為何轉讓。常見如:「餽贈親友」、「售予他人」、「公司配發使用」等。誠實填寫即可。
  4. 切結聲明: 文件最重要的部分。通常包含以下要點:
    • 轉讓人聲明所填資料屬實,並同意海關依法對該轉讓物品進行審核、補稅。
    • 轉讓人知悉並了解當初該物品以免稅或特定條件放行,轉讓行為可能導致需補繳關稅、貨物稅、營業稅及相關規費。
    • 受讓人聲明知悉該物品來源及轉讓情事,並願意遵守相關法規。
    • 雙方確認此轉讓行為屬實,願負法律責任。
  5. 簽名蓋章: 轉讓人與受讓人需親自簽名(或蓋章)並填寫簽署日期。實務上,海關人員可能會核對身分證明文件。

重要提醒:

  • 文件取得: 可至入境機場或港口的海關服務櫃檯索取,或在關務署網站下載列印(搜尋「入境旅客行李轉讓書」或相關關鍵字)。
  • 填寫清晰: 建議使用正楷填寫,或用電腦繕打後列印,避免字跡潦草造成誤解。
  • 備齊文件: 填寫時最好備妥當初入境的護照、申報單據(如有留存)、物品購買憑證(發票、收據)等,以利填寫正確資訊。
  • 遞交地點: 填寫完成後,需遞交給當初入境時辦理申報的海關單位(通常是機場/港口海關),或指定的服務窗口。建議事先電話詢問確認辦理地點與流程。

沒簽會怎樣?忽略它的潛在風險與法律後果

很多民眾因為怕麻煩、不知道規定,或抱著「轉讓小東西沒人會查」的僥倖心態,忽略了這道手續。這其實隱藏著不小的風險:

  1. 被補徵稅費: 這是最大的風險。海關一旦查獲(可能是透過後續稽查、檢舉,或受讓人在處理物品時被相關單位詢問來源),會認定當初免稅放行的基礎(自用)已不存在。因此,會按物品「轉讓時的完稅價格」追補當初應繳的:
    • 進口關稅
    • 貨物稅(如適用於電器、車輛等)
    • 營業稅(5%)
    • 可能產生的滯納金、利息
    • 相關規費 這筆費用,通常會向轉讓人追討。金額可能遠超乎你的預期,特別是當初申報價值較高的物品。
  2. 罰鍰處分: 除了補稅,海關可依據《海關緝私條例》等相關規定,認定此行為涉及「虛報」或「違規轉讓免稅物品」。可能會被處以貨價一定比例(例如1倍到3倍)的罰鍰。這會是額外且沉重的負擔。
  3. 沒入物品: 在特定嚴重違規(例如涉及偽報、逃避管制)的情況下,物品甚至可能被海關沒收。
  4. 影響通關紀錄與信用: 留下不良的通關違規紀錄,未來出入境時,可能被海關列為較高風險對象,增加被抽查的機率,影響通關便利性。
  5. 法律責任: 在切結書上填寫不實資訊,可能涉及使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等刑事責任。

常見疑問解答:關於行李轉讓書的迷思與實務

  • Q:我只是把東西借給朋友用一陣子,之後會拿回來,這樣需要填轉讓書嗎? A:嚴格來說,「轉讓」通常指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永久性移轉。如果是「借用」,所有權仍在您身上,理論上不屬於需要申報「轉讓」的範圍。但實務上,如果借出的是高價或管制物品,且借用時間很長,仍有模糊地帶。建議對於高價品,保留借用的書面證明(如簡單的借據),或事先諮詢海關較保險。

  • Q:我轉讓的東西當初買很便宜,遠低於免稅額,這樣也要申報嗎? A:法規的重點在於「該物品當初是否以免稅或特定條件放行」以及「是否違反自用承諾」,而非它現在或當初的絕對價值。即使單件物品價值低於免稅額,但如果你頻繁攜帶同類低價品入境後轉讓,仍可能被認定為非自用(有販售營利嫌疑)。對於單次、偶發且確實低價的自用品轉讓,風險相對低,但法規並未明確排除。最安全的方式是,如果不確定,主動詢問海關。

  • Q:轉讓書簽完交給海關就沒事了嗎? A:簽署並遞交轉讓書,是完成你的「申報」義務。遞交後,海關會審核你填寫的資料,並根據物品的性質、價值、轉讓時間點等因素,判斷是否需要對該物品補徵稅款。不是交了就一定不用補稅,而是讓海關依法評估。如果海關審核後認為需要補稅,會通知轉讓人繳納。

  • Q:受讓人有什麼責任?我需要告訴對方這件事嗎? A:受讓人在轉讓書上簽名,表示他知悉該物品是您以免稅方式攜帶入境,並同意遵守相關規定。雖然主要補稅責任通常在轉讓人身上,但受讓人若涉及後續的違規行為(例如將該物品轉售牟利而違反其他規定),也可能有責任。強烈建議在轉讓前,應告知受讓人此物品的來源性質及可能衍生的稅務問題,取得對方理解並同意共同簽署文件,避免日後爭議。

  • Q:哪裡可以找到最新的表格和辦理資訊? A:財政部關務署的官方網站是最權威的來源。各主要國際機場(如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的入境海關服務櫃檯,也都能提供諮詢和表格。出發前或轉讓前,花點時間上網查詢或打電話詢問,能省去很多麻煩。

聰明應對:降低風險的實用建議

  1. 入境申報誠實為上策: 根源在於入境時的申報。對於確定要轉贈他人的物品,特別是價值較高或數量較多的,在入境申報時就應考慮是否主動申報價值或數量(即使可能需繳稅),或明確告知海關用途。誠實申報,後續轉讓的爭議會少很多。
  2. 妥善保存單據: 保留好入境時的申報單據、購買發票、收據等。這些文件是日後證明物品來源、價值、完稅狀態的重要依據,無論是填寫轉讓書或面對海關查核都不可或缺。
  3. 高價品、管制品特別留意: 對於名牌精品、高價電子產品、珠寶、特定電信器材、動植物產品等,務必提高警覺。這些物品是海關稽查的重點,轉讓前一定要按規定辦理。
  4. 不確定時,主動詢問: 對規定有疑慮,或不清楚自己的情況是否需要申報轉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打電話或親赴海關服務櫃檯詢問。講清楚物品狀況和你的打算,讓專業的海關人員給你明確的指導,遠比自己瞎猜或冒險來得安全。關務署設有免付費服務電話可供查詢。
  5. 與受讓人充分溝通: 轉讓前,務必告知對方物品的來源性質、簽署轉讓書的必要性以及潛在的補稅責任(雖主要在你身上)。透明溝通能避免受讓人事後感到困擾或產生誤會。
  6. 避免短期頻繁攜帶轉讓: 如果經常攜帶同類物品(尤其是熱門商品)入境後轉讓,即使每次數量不多、價值不高,也容易被海關系統標記或認定為有販售營利意圖,增加被查核的風險。

真實案例:忽略轉讓書的代價

張小姐去年底從日本旅遊回來,免稅購買了兩隻熱門的電子錶自用(總價值在免稅額內)。回國後,同事看到非常喜歡,願意以高於購買價的價格向她購買其中一隻。張小姐覺得划算就賣了。沒想到幾個月後,該同事將手錶送修,代理商發現是免稅品且購買時間不長,通報了海關。海關追查到張小姐,認定她違規轉讓免稅物品,除了補徵該隻手錶的關稅、營業稅外,還處以貨價1.5倍的罰鍰。張小姐當初轉賣賺的差價,遠遠不夠支付補稅和罰款,還留下了違規紀錄,懊悔不已。

這個案例突顯了幾個重點:高價電子產品是稽查重點;轉讓給非親友的同事;時間點在入境後短期內;受讓人後續處理物品(送修)導致事發。忽略一張轉讓書,代價可能超乎想像。

結語:舉手之勞,保障權益

「入境旅客行李轉讓書」看似只是多了一道手續,有點麻煩,但它實質上是保障旅客權益的一道防火牆。主動、誠實地申報轉讓行為,讓海關依法審核是否需要補稅,是合法合規的作法。這不僅能避免事後被追稅、罰款的巨大風險和困擾,更能確保你的通關紀錄良好。下次入境後,如果真有需要將免稅品轉贈或轉售他人,特別是那些高單價或特殊物品,記得先停下來想一想這份重要的文件。花一點時間填寫,換來的是安心與保障。畢竟,遵守規定,才能讓旅程的愉快回憶,不會在回國後變成一場意外的財務與法律風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