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地記憶:那段歲月換來的慰助金,您領取了嗎?

烽火記憶與遲來的溫暖

當我們漫步在金門寧靜的巷弄,很難想像半世紀前這裡承受著每秒四十發砲彈的轟炸。1958年八二三砲戰後,金門進入長達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時期,直至1992年解除軍管。那段歲月在土地留下彈痕,在長者心中刻下印記。

為撫平歷史傷痕,金門縣政府針對特定時期設籍當地的長者,設立專屬慰助機制。這不僅是經濟補貼,更是對特殊歷史見證者的社會認可。許多經歷單打雙停砲擊歲月的長輩,至今仍清晰記得躲防空洞的夜晚。

誰有資格獲得這份歷史回饋

申請條件核心在於時空雙重認證。時間軸鎖定在1949年至1992年戰地政務期間,空間軸則聚焦金門本島及烈嶼鄉等戰火前線區域。具體而言,需同時符合:

  1. 年滿六十五歲之金門縣民
  2. 1949年1月1日至1992年11月6日曾設籍金門連續滿五年
  3. 申請時仍實際居住於金門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設籍證明。戰亂時期戶政資料常有缺漏,可透過三種途徑補強:

  • 鄉鎮公所保存的早期戶籍謄本
  • 軍方製發的戰地居民證
  • 同村兩位具公信力人士的見證書

文件準備的關鍵細節

申請時需備齊四大類證明,每份文件都承載歷史重量:

戶籍證明類

  • 全戶現戶謄本(三個月內)
  • 1949-1992年間舊戶籍資料影本
  • 戶口名簿變遷頁面複印件

身分證明類

  •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
  • 本人郵局存摺封面影本
  • 近期半身照片兩張

居住證明類

  • 現居地房屋稅單或租賃契約
  • 最近一年水電費繳費紀錄
  • 村里長開具之實際居住證明書

特殊狀況文件

  • 委託代辦需附委託書及代理人證件
  • 失蹤人口需檢附警方登記證明
  • 海外定居者需經駐外單位驗證

金城鎮公所承辦人員分享實務經驗:「最常見問題是1970年代前的戶籍斷層。這時可到金門縣文化局戰地檔案室,查閱當年的軍管區居民登記冊,或提供老照片等間接證據。」

申請流程的實務操作

第一階段:資格預審 建議先至各鄉鎮公所社會課進行免費諮詢。承辦人員會核對基本條件,並提供個案化文件清單。金湖鎮公所設有專屬櫃檯,每週三上午提供戰地長者優先服務。

第二階段:文件遞交 可選擇臨櫃辦理或郵寄申請。臨櫃辦理時,工作人員會當場初步檢查文件完整性;郵寄申請則建議使用掛號並保留執據。金寧鄉公所近年推出行動服務車,每月巡迴各村受理申請。

第三階段:審核等待期 標準作業流程約四十五個工作天,期間審查委員會可能要求補件。特別案例將啟動跨局處協調,必要時訪視人員將到府確認實際居住狀況。

第四階段:核定通知 通過審查者將收到正式公文,次月起按月撥付。首次撥款將追溯自申請當月計算,但最長不超過六個月。未通過者將附具體理由說明,並告知申複管道。

常見疑問的權威解答

Q:幼年隨父母駐防金門是否符合? A:關鍵在於當時是否具備正式戶籍。軍眷若未辦理在地戶籍登記,需提供當年的軍眷補給證或部隊駐防證明。

Q:中途遷出是否影響資格? A:只要累計滿五年即符合條件,不要求連續居住。但需注意每次遷出遷入都應有完整戶籍紀錄佐證。

Q:慰助金是否影響其他社福資格? A:此項給付屬歷史補償性質,不列入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的所得計算,也不影響老人年金請領權益。

Q:繼承人能否代為追溯? A:此為在世長者專屬權益。若申請期間不幸身故,家屬可檢附死亡證明書,請領申請日至身故日的應付金額。

戰地記憶的當代意義

走進金門老人福利協會,八十二歲的李阿伯展示他珍藏的戰地居民證:「這張紙躲過砲彈卻差點被白蟻蛀掉。」他的申請過程恰是歷史保存的縮影——從檔案室搶救出的戶籍名冊,佐證了他在1958年砲戰期間的居住事實。

這項政策在社會層面具多重意義。從轉型正義角度,是對戰地體制下犧牲者的彌補;從文化傳承角度,申請過程中蒐集的口述歷史,正充實著金門戰地博物館的館藏;從社會福利角度,則體現對高齡者的實質照顧。

跨越時空的社會對話

金門縣社會處近年推動「記憶拼圖計劃」,協助長者重建戰時戶籍資料。工作團隊走訪各村活動中心,用數位化設備掃描泛黃的軍管時期證件,同時錄製影音口述史。這些珍貴檔案既可用於申請佐證,也將成為戰地文化遺產。

烈嶼鄉林女士的案例特別具啟發性。她以1960年代的小學畢業證書作為居住證明,背面教師簽名欄位的軍職官銜,意外成為戰地教育的歷史物證。這種文件的多重價值,正是此項政策的文化深意。

從政策到實踐的反思

實務操作中仍存在挑戰。部分長者因戰時戶籍登記不全難以舉證,或因行動不便難以前往公所。金門縣府近年採取三項改善措施:

  1. 放寬證明標準,接受戰時鄰里共同生活證明
  2. 設立到府收件服務專線
  3. 開發線上申請進度查詢系統

這項政策也引發對戰地創傷的關注。金沙鎮社區發展協會定期舉辦「砲彈菜刀茶話會」,讓長者在申請過程中自然分享戰時經歷。這種集體療癒模式,使經濟補助延伸出心理支持功能。

歷史與未來的交會點

隨著最後經歷軍管時期的世代逐漸老去,這項政策更具時間急迫性。金門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顯示,符合資格者平均年齡已達七十八歲。每份成功申請的檔案,都是搶救活歷史的具體行動。

從更廣視角看,此政策開啟了戰地遺產保存的新思路。當申請者翻箱倒櫃尋找證明文件時,往往意外發現塵封的戰時日記、軍民合作契約或砲彈碎片工藝品。這些物件經過金門縣文化局認證後,可登錄為戰地文化資產,形成政策與文化保存的良性循環。

世代傳承的和平備忘錄

這項慰助機制的深層價值,在於將戰爭記憶轉化為和平教育素材。金門高中師生近年展開「記憶傳承計劃」,協助長輩整理申請文件的同時,記錄口述歷史並製作成數位教材。青年學子在過程中理解到,今日的和平島嶼承載著怎樣的歷史重量。

當我們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看到學生解說員指著彈痕牆,講述申請慰助金的阿公故事,便明白這項政策如何串連不同世代。那些記載在申請文件上的烽火歲月,正成為新生代的和平備忘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