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矯正機關:監獄參訪全攻略與真實內幕大公開
矯正機關到底是什麼?台灣監所體系大解密
講到「矯正機關」,很多人馬上聯想到陰森森的監獄鐵窗。但其實在台灣,矯正機關包含監獄、看守所、戒治所跟少年觀護所這些單位。法務部矯正署管轄全台49個機關,每天要管理超過6萬名收容人。你可能不知道,全台最大的台北監獄,關了將近5000人,根本就是個小型社區!
為什麼要有監所參訪這種活動?簡單講就三個重點:透明化、社會教育跟去標籤化。監獄不再是你想像中那種暗無天日的地方,現在走進去會發現更像管理嚴格的學校工廠混合體。透過親眼見證,民眾才能打破對受刑人的刻板印象。
參訪申請超詳細流程step by step
想進監獄參觀?可不是隨便就能闖進去!整套申請流程至少要抓1個月前置時間:
-
找對窗口申請:直接打電話到你想參訪的機關總務科,或是上矯正署網站下載「參觀矯正機關申請書」。記得學校團體要附公文,一般民眾要寫申請事由。
-
身份審查卡超嚴:未滿12歲不能進,有前科紀錄也可能被拒絕。最常見被退件的原因是「參訪目的寫太籠統」,最好具體寫像是「司法相關科系實地教學」或「更生團體交流活動」。
-
行前講習不能少:通過申請後,監所會安排30分鐘行前說明。這時會拿到一張參訪守則,重點規定包括:
- 絕對禁止帶手機(連智慧手錶都不行)
- 穿著不能暴露(短褲、拖鞋直接打槍)
- 包包只能帶透明塑膠袋裝的必需品
-
當天安檢比機場嚴格:過金屬探測門只是基本款,工作人員會用手持掃描器從頭掃到腳。最容易被攔下的物品是「隱形眼鏡盒」跟「金屬髮夾」,很多人不知道這些也算違禁品!
直擊參訪現場!戒護區內震撼教育
走進戒護區那道厚重的防爆門,馬上感受到氣氛完全不同。空氣中飄著消毒水混雜飯菜的味道,耳邊是此起彼落的金屬碰撞聲。參訪動線都是精心設計的「安全路線」,地上畫著鮮黃色導引線,絕對不能跨出線外!
舍房實況直擊
參觀舍房區時,管理員會打開一間空房示範。現代化監舍大概4坪大,裡面塞4-6個人:
- 太空艙式廁所直接裝在房內(沒門!只用矮牆遮擋)
- 每個人分配到的置物空間只有A4紙大小
- 床上棉被折成標準豆腐乾,連角度都有規定
你可能會注意到牆上有個紅色按鈕,那是緊急求救鈴。但管理員偷偷說:「按下去要寫報告書,除非真的快出人命,不然收容人寧願忍著。」
工場見學震撼課
走到作業工場區,轟隆隆的機器聲撲面而來。這裡是受刑人每天待最久的地方:
- 印刷工場:全台教科書有3成在這印製
- 鐵工場:焊接的台北市公車站牌正在打包出貨
- 食品加工場:聞到濃濃麵包香,某監獄的蛋捲是網購熱門品
現場看到受刑人操作機械的專注神情,跟外面工廠沒兩樣。但仔細看會發現每台機器都加裝安全鎖,所有工具下班前要清點兩次,連根鐵釘都不能少。
監獄vs看守所關鍵差異圖解
| 比較項目 | 監獄 | 看守所 |
|---|---|---|
| 關押對象 | 判刑確定的受刑人 | 偵審中的被告 |
| 作息重點 | 作業勞動佔8小時 | 開庭準備佔大部分時間 |
| 服裝 | 咖啡色囚衣 | 藍白或黃白條紋衣 |
| 親友接見 | 每月3次 | 每天可接見 |
| 房間配置 | 4-6人房為主 | 多數關押在獨居房 |
看守所管理員透露:「最麻煩的是菜鳥被告,很多人第一次進來會恐慌症發作,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安撫。」
受刑人的24小時魔鬼時刻表
- 05:30 起床鈴響!7分鐘內折好棉被+刷牙洗臉
- 06:00 早餐時間(饅頭+豆漿是基本款)
- 07:30 工場點名上工,遲到扣分影響假釋
- 12:00 午餐後有15分鐘放風(在鐵籠陽台曬太陽)
- 13:00 下午作業開始,產量未達標週末禁見客
- 16:30 收工檢查工具,少支螺絲起子全場搜身
- 17:30 晚餐配電視新聞(只准看公視)
- 19:00 教化課程(讀書會或宗教教誨)
- 21:00 最後點名,牢房上鎖熄燈
「最難熬的是週末」服刑10年的阿明說:「整天關在房裡,只能看著小窗戶數格子,那種寂寞會把人逼瘋。」
教化現場直擊!技能訓練班實錄
現代監獄不是只有關人,更重視矯正教育。參訪時正好碰上烘焙班實作:
- 20個學員戴廚師帽做菠蘿麵包
- 教室牆上貼著「乙級烘焙證照通過率83%」
- 烤好的麵包當場評分,成績關係到假釋積分
教誨師解釋:「我們開設堆高機、水電、咖啡調配等30幾種課程,去年有1427人考取證照。」但最熱門的居然是寵物美容班,結訓學員出獄後開業成功率超高!
管理員真心話時間
在戒護區休息室,資深管理員阿勇分享血淚經驗: 「外界都以為我們很兇,其實現在講求柔性管理。去年新裝的監視器有情緒辨識系統,發現收容人表情異常就會警示。」
但他們最怕遇到兩種狀況:
- 家屬鬧場:接見時偷傳違禁品,查獲後反告管理員性騷擾
- 裝病潮:每逢假釋審查前,醫護室就擠滿喊頭痛的收容人
「有次查獲用肛門夾帶毒品,嫌犯還大罵我們侵犯人權」阿勇苦笑:「這工作要懂法律、心理學,還要會處理突發衝突,根本是超人職業!」
更生保護現場直擊
參訪尾聲來到更生保護會辦公室,這裡專門協助出獄者:
- 急難救助:給剛出獄者2000元車資+生活包(內有悠遊卡、泡麵、換洗衣物)
- 安置住所:全台有6處中途之家,最長可住半年
- 就業媒合:與2000家企業合作,知名連鎖餐飲最愛用更生人
輔導員秀出成功案例:「去年幫38個更生人考到計程車執照,現在有人月收破10萬!」但坦承最大難關是「社會歧視」,很多房東看到身分證註記就拒租。
參訪後的震撼思考題
走出監獄大門那刻,多數人會有三大衝擊:
- 矯正≠懲罰:現代監所更像高壓管理的職業訓練所
- 人權爭議現形:舍房馬桶沒隔間、20人共用1支電話等問題仍在
- 再犯率真相:出獄3年內再犯率仍高達35%,技能訓練與社會接軌是關鍵
更生少年小傑的告白發人深省:「在裡面大家叫我編號,出獄後繼續被叫『前科犯』,這種標籤比鐵窗更難逃脫。」
民間團體的關鍵力量
監所參訪後若想實際行動,台灣有這些管道:
- 監所關注小組:定期巡查揭露管理問題
- 蒲公英讀書會:送書進監獄並舉辦讀後心得賽
- 可麗露公益計畫:輔導女性受刑人開甜點工作室
- 逆風劇團:用戲劇帶領少年犯找到人生新舞台
台大法律系陳教授強調:「公民監督能促使獄政改革,例如去年推動的親情電話專案,就是靠參訪者集體反映才增設。」
參訪後必知Q&A
Q:看到管理員罵收容人怎麼辦? A:記下時間地點人物,向矯正署申訴專線檢舉,查證屬實會懲處
Q:受刑人跟我訴冤能幫忙嗎? A:可協助轉給監所申訴委員會,但切勿私下傳遞物品
Q:什麼時段參訪最能看到真實狀況? A:建議選週三下午,通常有宗教教誨與工廠作業可看
Q:參訪後能寫心得公開嗎? A:可以!但要注意遮蔽收容人面容與編號,避免觸法
結語:高牆內的社會縮影
矯正機關就像面照妖鏡,映照出整個社會的善惡掙扎。當你親眼見過舍房裡泛黃的全家福照片、工場中為假釋拼命趕工的身影,就會明白犯罪者不只是「壞人」兩個字能概括。監所參訪真正的價值,是讓我們思考:當他們走出這道門時,我們準備好接住這些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