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劃會申請核定範圍的眉角:土地變身的關鍵第一步
走在臺中七期或高雄美術館特區,很難想像這些整齊街廓曾是一片農地。背後推手正是市地重劃,而「核定重劃範圍」猶如魔術師劃定變身區域的那道粉筆線。這條線怎麼畫?為何你的土地會被劃入?重劃會又扮演什麼角色?
重劃會的法律定位與實務功能
在臺灣土地開發體系中,重劃會是依《平均地權條例》第58條成立的民間組織,由土地所有權人組成。當政府未主動辦理重劃時,地主們能自主發起這項土地改造工程。根據內政部統計,近五年全臺由重劃會辦理的市地重劃案每年約15-20件,主要分布在桃園、臺中、臺南等發展快速區域。
重劃會成立後的首項任務,就是向地方政府申請「核定重劃範圍」。這份文件如同手術同意書,明確標示哪些土地要進行重整。實務上常見三種範圍劃定模式:
- 完整街廓型:以既成道路為界,納入完整街廓
- 發展潛力型:鎖定交通節點周邊土地
- 困難整合型:刻意排除釘子戶形成的破碎地塊
去年高雄某重劃案就因範圍劃定爭議鬧上法院。重劃會將陳姓地主臨路的500坪土地劃入,卻排除其後方700坪農地,導致土地價值落差達三倍。法院判決指出:「範圍劃定應考量土地完整性,不得明顯損害特定地主權益。」
申請流程的實戰解析
階段一:前置準備工作
重劃會需先取得超過重劃區私有土地面積半數,且人數過半的地主同意。實務中常見的同意書陷阱包括:
- 未載明重劃範圍示意圖
- 未列舉地主可分配回的土地比例
- 缺乏工程費用分擔計算基準
2019年臺中曾發生重劃會偽造簽名案,事後檢調查獲23份造假同意書。避免之道是向地政事務所申請「土地登記謄本」,親自核對所有權人簽名筆跡。
階段二:範圍劃定技術準則
成功的範圍申請案通常掌握三個要點:
| 技術準則 | 常見錯誤範例 | 解決方案 | 
|---|---|---|
| 最小面積限制 | 新北某案僅劃定0.3公頃 | 需達完整開發單元(通常1公頃起) | 
| 公共設施比例 | 台南某案公園用地佔比45% | 依法不得超過35% | 
| 畸零地處理 | 桃園某案產生17筆狹長地 | 應併同周邊土地整體規劃 | 
內政部《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第12條特別規定,範圍邊界應以明顯地形地物為界,避免出現「地圖上看不見的隱形線」。
階段三:書件製作要領
申請文件中最關鍵的是「重劃範圍圖」,需包含:
- 比例尺不得小於1,200(都會區建議用1,500)
- 套繪最新地籍圖與都市計畫圖
- 標示既有建物與文化資產位置
- 使用TWD97坐標系統
新竹某重劃會去年因直接使用30年前老地籍圖送審,導致範圍內兩棟新建物未被標示,後續衍生數千萬補償金糾紛。
地主的權益防身術
當收到重劃會通知時,請立即採取三個動作:
- 調閱地籍圖資:透過「地政資訊網際網路查詢系統」確認土地位置
- 計算容積得失:比較重劃前後可建築樓地板面積
- 評估負擔比例:工程費用、抵費地比例是否合理
曾有位臺中地主發現重劃會公告的負擔比例為45%,但依法計算應為38%。經向地政局申訴後,成功爭取每年減少17萬元稅負。關鍵在於《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的「重劃負擔計算公式」:
公共用地負擔 = 參加重劃土地面積 × 評定重劃後地價 × 公共用地負擔比例
費用負擔 = (工程費用+重劃費用+貸款利息) ÷ 總面積 × 個人土地面積政府審查的潛規則
地方政府收到申請案後,通常進行三階段審查:
- 書面初審(30天):檢視基本要件
- 現地會勘(15天):確認範圍內現況
- 專案審議(60天):跨局處協調
臺北市某重劃案因範圍內有未登錄老樹,文化局要求變更設計,導致審查延宕11個月。建議重劃會預先進行「三項預檢」:
- 文化資產潛力評估
- 水土保持敏感區調查
- 既有管線分布圖
若遇審查卡關,可依《行政程序法》第51條要求機關明確告知補正事項。去年桃園有重劃會運用此條款,將原本需補件五次的流程縮減至兩次。
核定後的連鎖效應
範圍核定公告那天,才是真正戰場的開始。隨之而來的效應包括:
- 地籍凍結:禁止土地移轉分割(《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第16條)
- 稅賦變更:自用住宅用地稅率可能失效
- 貸款限制:銀行通常暫停土地融資
特別提醒:公告期間若有異議,應在30日內提出。新北曾有地主因出差錯過期限,損失優先選配土地的權利。可委託代理人辦理,但需經法院公證的特別授權書。
重劃糾紛的破局思考
當發生範圍劃定爭議時,除訴願程序外,實務上有三種替代方案:
- 協議價購:重劃會以市價購入爭議土地
- 部分排除:將爭議地塊劃出重劃範圍
- 專案保留:設定特別分配區位
高雄前年有處百年古井被劃入重劃區,經協調後採「專案保留」,既維持文化資產,又創造景觀節點,反提升周邊地價12%。
土地重劃猶如都市更新的魔法杖,而範圍核定就是施展魔法的咒語起始式。這條邊界線劃下的不僅是地理範圍,更牽動著數百家庭的財富重分配。當重劃會的申請書送進縣市政府時,建議地主們打開地籍圖,拿起計算機,用知識為自己的土地權益築起防護網。
某位參與過12件重劃案的地政士說:「重劃範圍圖上的每條紅線,都是用墨水與信任交織而成的契約。當我們在圖上畫圈時,圈住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人們對未來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