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器材產銷證明申請全攻略:自己搞懂許可證、QSD、GMP查廠流程,省時省錢不踩雷!
台灣醫療器材產銷證明申請超詳細攻略:從零開始搞定許可證、QSD、GMP查廠,業者必存寶典!
身為台灣醫療器材業者,你一定知道沒有那張衛福部食藥署(TFDA)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和符合規定的製造/販賣業許可,你的產品根本不能合法上市!但你知道嗎?每年有超過3成的申請案因為文件不全或流程搞錯被退件,白白浪費時間跟金錢。這篇攻略就是要幫你避開所有地雷,從頭到尾搞懂台灣醫療器材產銷證明(製造販賣許可)的申請眉角!
什麼是醫療器材「產銷證明」?為什麼沒它絕對不行?
先講清楚,在台灣法規裡,並沒有單獨一張叫「產銷證明」的文件。大家俗稱的「產銷證明」,其實指的是整套讓你合法製造或販賣醫療器材的資格許可。主要包含三大塊:
-
產品上市許可:醫療器材許可證(醫材證)
- 這是針對「產品本身」的許可。沒這張證,你的器材就算做得再好、再安全,也不能在台灣賣。
- 由食藥署(TFDA)審核發證。
- 證書上會寫清楚產品名稱、規格型號、廠商名稱地址、許可證字號(像”衛部醫器製字第XXXXXX號” 或 “衛部醫器輸字第XXXXXX號”)、分類分級、核准效能用途、有效期限等。
-
製造廠品質認證:GMP/QSD 符合性查核
- 這是針對「製造工廠」的許可。證明你的工廠有符合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GMP)。
- 同樣由食藥署(TFDA)執行查核(俗稱GMP查廠或QSD查核)。
- 查核通過後,工廠會登錄在食藥署的醫療器材製造業者(QSD)資訊系統裡,拿到一個QSD (Quality System Documentation) 碼。這是製造廠的「身分證字號」!
-
販賣業者資格:醫療器材販賣業許可執照
- 這是針對「賣器材的公司」的許可。不論你是進口商、代理商、批發商還是零售商,都要有這張。
- 向公司所在地的地方衛生局(如台北市衛生局、新北市衛生局)申請。
- 執照上會寫公司名稱、地址、許可項目(如:批發、零售、輸入、輸出等)、執照字號、有效期限。
簡單講,「產銷證明」= 產品許可證(醫材證) + 製造廠認證(QSD碼) + 販賣業許可執照。 三張(碼)缺一不可!少一張就是違法,被抓到罰很重!
詳細拆解第一步:申請「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上市許可)
這是整個流程的核心,也是最複雜的一環。根據你的產品是在台灣製造還是國外輸入,申請的類別和流程細節會有點不同:
📍 1. 確認你的產品是「醫療器材」且完成「分類分級」
- 第一步千萬別搞錯! 不是所有在醫院或診所用的東西都叫醫療器材!食藥署有公布「醫療器材分類分級參考指引」,一定要先查清楚你的產品是不是被歸類為醫療器材。你可以上食藥署醫療器材資料庫查詢類似產品的分類。
- 風險分級是關鍵: 醫療器材依風險由低到高分為 Class I (第一等級), Class II (第二等級), Class III (第三等級)。風險等級越高,申請要準備的資料越嚴格、審查時間越長、費用也越高!
- 搞不清分級怎麼辦? 可以向食藥署申請「醫療器材屬性判定」或「醫療器材分類分級查詢」,這是正式管道,避免自己猜錯。
📍 2. 準備申請文件(這是被退件的大宗!)
文件準備超級重要!以下是最核心的項目(根據分級不同,要求會增減):
- 申請書: 食藥署有制式表格,一定要用最新版!填寫公司名稱、地址、產品中英文名稱、型號、規格、分類分級、預期用途等都要100%準確。
- 技術文件:
- 產品說明書 & 標籤樣張: 繁體中文!內容要符合「醫療器材標籤說明書管理辦法」。預期用途、禁忌症、警語、使用方式、儲存條件等都要寫清楚。
- 產品技術規格: 材料、結構、尺寸、圖面(爆炸圖、組裝圖)、顏色、軟硬體規格等。
- 製造資訊: 詳細製程描述、關鍵製程參數、無菌處理方式(若適用)、滅菌確效報告(若適用)。
- 性能測試報告: 證明產品能達到宣稱效能的測試數據。例如:血壓計要精度測試、手術刀要銳利度測試、人工關節要疲勞測試。測試方法要用國際或國家標準(如ISO, ASTM, CNS)。
- 生物相容性報告(Class II, III通常需要): 證明器材接觸人體時是安全的。最常用ISO 10993系列標準。要找符合GLP規範的實驗室做。
- 電性安全 & EMC電磁相容報告(電子醫材必備): 符合IEC 60601-1(安全)和IEC 60601-1-2(EMC)是基本要求。同樣要找認可實驗室。
- 軟體確效報告(含軟體醫材必備): 遵循IEC 62304標準,提供軟體開發生命週期文件、風險管理、測試報告等。
- 風險管理報告: 遵循ISO 14971標準,系統化分析產品所有可能危害,評估風險並說明控制措施。
- 臨床評估報告(部分Class II, 多數Class III需要): 證明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需檢附文獻回顧分析報告,或台灣/國外的臨床試驗報告。
- 品質管理系統文件:
- 製造廠的品質手冊(Quality Manual) 和 品質系統程序書(QSP) 摘要(證明工廠有運作品質系統)。
- 如果製造廠已有TFDA核發的QSD碼,一定要提供!這是重要加分項。
- 原廠授權書(輸入產品必備): 國外製造廠授權台灣申請公司申請該產品許可證的證明文件。需經公證認證。
- 國外上市證明/自由銷售證明(Free Sale Certificate, FSC): 證明該產品已在製造國或其他嚴格管理國家(如美國FDA、歐盟CE、日本PMDA)核准上市。需經公證認證。這是輸入產品非常重要的文件!
- 切結書 & 其他聲明書: 食藥署要求的制式文件,如資料真實性切結、無侵權切結等。
📍 3. 選擇申請途徑與繳費
- 申請方式: 現在主要透過食藥署的「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管理系統」線上申請。紙本申請越來越少見了。
- 審查費: 費用依分類分級而定(新台幣):
- Class I: 約 20,000 – 30,000元
- Class II: 約 50,000 – 80,000元
- Class III: 約 120,000 – 200,000元以上
- ⚠️ 注意: 費用會調整,送件前務必上食藥署官網查最新收費標準!繳費單要在期限內繳清,否則視同撤回申請。
📍 4. 食藥署TFDA審查流程
- 收件確認: 確認文件是否齊全,不齊會通知補件(第一次補件機會)。
- 書面審查: 審查員仔細檢視技術文件是否符合法規要求、是否足夠證明產品安全有效。這是花最多時間的階段。
- 補件要求: 審查中發現缺漏或疑問,會發函要求限期補件(常見會要求補1-2次)。
- 專家諮詢會議(高風險產品可能召開): 針對複雜或創新產品,可能召開專家會議討論。
- 核駁或核准: 審查通過→核發許可證;審查不通過→發核駁函(會說明理由,可依法提訴願)。
📍 5. 領證與後續管理
- 收到核准函後,依指示繳納證書費(約2,000元)後領取電子或紙本許可證。
- 許可證有效期限: 通常為5年。期滿前要申請展延!
- 變更: 產品規格、製造廠、效能用途等有重大變更,必須主動向食藥署申請許可證變更,核准後才能上市變更後的產品。亂改沒申請被抓到很嚴重!
- 安全監視(上市後監督): 產品上市後要持續收集不良反應通報,定期做安全評估報告(特別是Class II, III)。
詳細拆解第二步:搞定製造廠認證 – GMP/QSD查核(製造業者必看!)
就算你拿到產品許可證,如果你的製造工廠沒通過TFDA的查核(或委託的製造廠沒過),一樣不能生產出貨!這就是GMP/QSD查核。
📍 1. 誰需要申請GMP/QSD查核?
- 所有在台灣製造醫療器材的工廠(無論Class I, II, III)。
- 國外製造廠: 原則上,輸入Class II, III醫材的國外製造廠,也需要通過TFDA的GMP查核(或提供符合性證明如MDSAP報告,經TFDA認可)。Class I輸入品通常採書面審查國外廠的QMS文件。
- 受託製造廠: 幫別人代工生產醫療器材的工廠,也必須有自己的QSD認證。
📍 2. GMP查核依據什麼標準?
主要依據台灣的「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GMP)」,其核心精神與國際標準ISO 13485醫療器材品質管理系統高度一致。
📍 3. GMP/QSD查核申請流程
- Step 1: 工廠建立品質管理系統
- 根據GMP/ISO 13485要求,建立完整的品質手冊、程序書、作業指導書、表單紀錄。
- 涵蓋範圍:管理責任、資源管理、產品實現(設計開發、採購、生產、監控)、量測分析改進、不良事件通報等。
- 關鍵: 不是只有紙上作業!要實際執行,且留下紀錄(批記錄、檢驗記錄、訓練記錄、矯正預防措施CAPA記錄等)!
- Step 2: 內部稽核 & 管理審查
- 定期自己檢查(內稽)系統運作有沒有符合規定、有沒有效。
- 老闆或高層(管理階層)要定期開會審查系統適不適用、有沒有效、要不要改進。
- Step 3: 向食藥署申請查核
- 填寫申請書(線上系統為主)。
- 繳交品質系統摘要技術文件(QSD):這是精華版,說明工廠的組織、產品範圍、品質系統架構、關鍵流程管控方式等。
- 繳納查核費(費用依工廠規模、產品複雜度、風險等級差異很大,從數萬到數十萬台幣不等)。
- Step 4: 食藥署安排查廠
- 文件審查:先看QSD文件寫得行不行。
- 現場評核(俗稱查廠):
- 開幕會議: 跟查核員說明工廠概況。
- 現場查看: 查核員實際走訪生產線、倉庫、實驗室、管制作業區(無塵室)、設備維護紀錄等。親眼確認實際操作與文件寫的是否一致!
- 文件紀錄審查: 抽查看各種紀錄是否完整、真實、可追溯。最常被看:設計開發文件、採購與供應商管理、生產批記錄、檢驗紀錄(IQC/IPQC/OQC)、設備校驗紀錄、人員訓練紀錄、變更管制、不合格品處理、CAPA紀錄、客戶抱怨與不良事件處理。
- 人員訪談: 問現場操作人員、主管是否了解自己的職責與作業程序。
- 閉幕會議: 初步說明查核發現(尤其是缺失)。
- Step 5: 缺失改善與回覆
- 查核員會發出缺失報告,分重大缺失(Major)和次要缺失(Minor)。
- 廠商要在期限內(通常60天內)提出矯正預防措施計畫(CAPA Plan),說明如何改善,並在完成後提供改善證據。
- 查核員審核改善證據是否可接受。
- Step 6: 核發QSD認證
- 缺失改善完成並經認可後,食藥署會將該製造廠登錄於系統,核給QSD碼。
- 此碼必須標示在產品標籤或包裝上(國外廠則提供給台灣許可證持有者標示),並用於許可證申請。
- Step 7: 後續追蹤查核
- 拿到QSD碼不是結束!食藥署會不定期進行追蹤查核(可能事先通知或無預警)。
- 每3年(或依風險調整)至少一次定期查核。
📍 4. GMP查核常見失敗原因(地雷區!)
- 文件與執行不一致(兩張皮): 寫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這是最大宗死因!
- 紀錄不完整或造假: 生產紀錄缺頁、檢驗紀錄沒簽名日期、設備保養紀錄沒做卻亂填。
- 設計開發文件不全: 特別是風險管理報告草率、驗證確效報告數據不足。
- 供應商管理鬆散: 沒評鑑關鍵原料供應商、沒有效管控。
- 變更沒管好: 製程改了、材料換了,沒評估影響也沒申請變更。
- 不合格品亂處理: 沒分析原因、沒做CAPA、沒好好隔離報廢。
- CAPA沒效果: 問題重複發生,顯示改善措施無效。
- 人員訓練不足: 員工不清楚SOP,操作錯誤。
- 廠房設備環境不符: 無塵室潔淨度不夠、溫濕度失控、設備沒校驗。
詳細拆解第三步:申請「醫療器材販賣業許可執照」(賣東西的門票)
就算你沒製造,只是進口、代理、批發或零售醫療器材,也必須向公司所在地的縣市衛生局申請這張執照! 沒有就是無照營業,罰很重!
📍 1. 誰需要申請?
- 醫療器材輸入商(進口商)
- 醫療器材代理商
- 醫療器材批發商
- 醫療器材零售商(包括藥局、醫療器材行、網路平台賣家!)
- 簡單講,只要你的公司業務涉及「買賣」醫療器材,就需要!
📍 2. 申請條件與文件(向地方衛生局申請)
- 公司登記證明文件: 公司登記核准函、商業登記抄本等。
- 負責人身分證明: 身分證影本。
- 營業場所資料: 建築物使用執照影本、營業場所平面圖(標示倉儲區)。
- 專業人員配置(依營業項目規模可能要求):
- 需聘請符合資格的技術人員(如藥師、醫檢師、護理師、相關科系大專畢業生等,各縣市規定略有差異)。
- 提供技術人員的證書、聘書、在職證明、身分證影本。
- 販賣業品質管理人員: 公司需指定專人負責醫療器材的品質管理事項,並提供其資格證明(通常需受過相關訓練)。
- 品質管理文件: 簡要的品質管理計畫書,說明如何確保產品來源合法、儲存運輸符合要求(如溫濕度控制)、不良品處理、產品回收機制等。
- 切結書: 如場所合法使用切結、無違規紀錄切結等。
- 申請書: 各縣市衛生局制式表格。
📍 3. 衛生局審查與查核
- 書面審查文件是否齊全。
- 可能會進行營業場所現場查核: 確認場所環境(倉儲是否乾淨、有無溫濕度監控、有無病媒)、文件管理、人員是否在職等。
- 通過後核發醫療器材販賣業許可執照,上面會載明許可的營業項目(輸入、輸出、批發、零售、特定類別等)。
📍 4. 後續管理
- 執照有效期限: 通常為3-5年(各縣市不同),到期前要申請展延。
- 變更登記: 公司名稱、地址、負責人、營業項目、技術人員等變更,需在期限內向衛生局申請變更登記。
- 配合稽查: 衛生局會不定期稽查營業場所是否符合規定。
- 產品來源管理: 必須向合法來源(有許可證的製造商或販賣業者)採購,並保存交易憑證(發票、出貨單)及產品來源資料(許可證影本、授權書等)。
- 不良事件通報: 獲知產品有嚴重不良事件時,應依規定通報衛生局。
總結:拿到完整「產銷證明」的關鍵步驟與順序(實戰SOP)
- 確認產品身份: 是醫療器材嗎?分類分級是 Class I, II, 還是 III?
- 建立工廠品質系統 & 申請GMP/QSD查核(製造者):
- 台灣廠:盡早建立GMP系統,送QSD文件申請查核。
- 國外廠:確認該廠是否符合TFDA認可標準(如已通過MDSAP查核?),或準備接受TFDA查核(或委託CDE查核)。
- 申請醫療器材許可證:
- 同步或等製造廠QSD狀態較明確後,備齊完整技術文件。
- 選擇正確申請類別(國產製造/輸入)。
- 繳費送審。
- 積極回應補件要求。
- 申請販賣業許可執照(銷售者):
- 公司設立完成後即可向地方衛生局申請。
- 這張執照審查通常比許可證快,但絕對不能沒有!
- 三證(碼)在手,合法產銷:
- 產品許可證(醫材證)核准。
- 製造廠取得QSD碼(國產製造廠或符合規定的輸入製造廠)。
- 公司取得醫療器材販賣業許可執照。
- 持續合規: 做好許可證變更、展延、QSD維護、品質系統運作、上市後監督、配合稽查。
🚫 絕對要避開的常見錯誤與地雷 (FAQ 懶人包)
-
Q:我是小公司,只做Class I簡單的醫材(如一般醫用口罩、壓舌板、紗布),GMP查廠會不會很簡單?
- A:Class I 非無菌產品理論上要求較低,但基本品質系統要求仍在!重點在於「文件紀錄與實際執行一致」。很多小廠敗在認為簡單就不做紀錄、不寫文件,現場查核一問三不知,設備沒保養紀錄,倉庫亂七八糟,一樣會被開缺失甚至不通過!千萬別輕忽。
-
Q:我委託台灣的工廠代工製造,我還需要自己申請GMP嗎?
- A:不用。但你要確保你委託的工廠本身必須擁有有效且涵蓋你委託產品的QSD認證!這點在簽約前務必確認(可上食藥署QSD系統查詢)。合約要寫明代工廠的品質責任。許可證申請時,申請人是你(品牌擁有者),製造廠欄位填代工廠資料及其QSD碼。
-
Q:國外製造廠已有美國FDA或歐盟CE認證,還需要接受台灣GMP查核嗎?
- A:不一定能完全免除! 食藥署有「國際GMP檢查報告採認原則」。目前最常被採認的是MDSAP (Medical Device Single Audit Program) 的查核報告。如果你的國外廠有最近期且符合規定的MDSAP報告,經TFDA評估後,可能免去或簡化查廠。只有FDA或CE證書通常不夠,因為那是「產品許可」,不是「製造廠品質系統認證」。務必確認國外廠的認證狀態是否符合TFDA要求。
-
Q:GMP查廠費用大概多少?時間要多久?
- A:這差異極大!影響因素:
- 工廠規模與複雜度: 產品種類多、製程複雜、有無菌製程的廠,查核天數長(可能3-5天),費用高(可能20萬台幣以上起跳)。產品單一、製程簡單的小廠,查核天數短(1-2天),費用較低(可能數萬到十幾萬)。
- 風險等級: 製造Class III產品的廠,查核會更嚴格深入。
- 廠商配合度與缺失改善速度: 文件準備好、現場管理佳、缺失改善快的廠,整體時程短(從申請到拿到QSD碼,順利的話可能4-8個月)。反之,若文件不全、現場缺失多、改善慢,拖到1年以上也不罕見。
- 務必預留足夠預算和時間!
- A:這差異極大!影響因素:
-
Q:產品許可證申請被退件了,怎麼辦?
- A:仔細看退件理由! 食藥署會說明原因。常見原因:
- 文件不齊(最常見):補齊它。
- 技術資料不足(如測試報告不全、數據不支持宣稱效能):補做測試或補充分析。
- 風險評估不充分:重新依ISO 14971完善評估。
- 臨床證據不足(高風險產品):補做臨床或提供更強力文獻。
- 製造廠資格不符(如國外廠未完成GMP認可程序):先解決製造廠問題。
- 補件務必在期限內完成,並針對審查員的疑問點逐一回覆。若被核駁,可依法提起訴願。
- A:仔細看退件理由! 食藥署會說明原因。常見原因:
-
Q:我可以在拿到產品許可證前,先申請GMP查廠嗎?
- A:強烈建議這樣做! 尤其對於新設立或尚未有TFDA查核經驗的工廠。因為:
- 查核需要時間,提早啟動可避免產品許可證因工廠資格問題卡關。
- 先通過GMP查核拿到QSD碼,在申請產品許可證時是非常有力的證明,有助於加速產品審查。
- A:強烈建議這樣做! 尤其對於新設立或尚未有TFDA查核經驗的工廠。因為:
-
Q:網路賣醫療器材(如血糖機、血壓計、隱形眼鏡)需要什麼許可?
- A:絕對需要!
- 你經營網路的公司(或個人,若以商號登記)必須先取得「醫療器材販賣業許可執照」,且營業項目需包含「零售」及該產品類別。
- 你所販售的每一個產品,都必須已取得衛福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
- 網路平台(如PChome商店街、蝦皮賣場、自有官網)刊登資訊,必須標示:
- 許可證字號
- 產品品名、廠商名稱、地址
- 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
- 其他依規定應標示事項
- ⚠️ 警告: 無照在網路販售醫療器材是稽查重點,罰鍰很高!別心存僥倖。
- A:絕對需要!
結語:合法合規是永續經營的唯一道路
申請醫療器材的產銷資格(許可證+QSD+販賣業執照)確實是個繁瑣且需要專業知識與耐心的過程。從產品分類、文件準備、品質系統建立、應對查核到取得各項許可,處處是細節,一步錯可能就拖慢幾個月甚至重來。
但這筆時間和成本的投入絕對值得!合法合規是你產品進入市場的基礎門票,更是建立品牌信譽、避免鉅額罰款、保障使用者安全、確保公司永續經營的根本。 與其抱著僥倖心理走捷徑(最後通常更貴更慘),不如一開始就踏實地把基礎打好。
建議業者:
- 及早規劃: 產品開發階段就要同步思考法規路徑。
- 尋求專業: 如果內部缺乏法規人才(RA/QA),務必尋求專業的法規顧問公司協助。他們熟悉流程、文件要求和與主管機關溝通的技巧,能幫你省下大量試錯成本,加速取證速度。
- 重視品質系統: GMP不是應付查廠,而是確保產品品質穩定、降低風險的利器。建立並落實它,長期來看是競爭力的來源。
- 隨時關注法規動態: 食藥署法規會更新,國內外標準也會改版(如ISO標準),要持續關注並調整內部作業。
搞定台灣醫療器材產銷證明雖然挑戰不小,但只要按部就班,掌握關鍵細節,你就能順利跨過門檻,讓你的優質醫療器材產品,安全有效地服務台灣的醫療需求與民眾健康!祝您申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