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創生環境營造計畫:讓老聚落重獲新生的關鍵資源
當代客庄的蛻變契機
走進桃園龍潭三坑子青錢第,百年古厝的紅磚牆映著竹編燈籠暖光,染布體驗遊客的笑聲迴盪在修復後的碾米廠。五年前,這裡還是半廢棄的老聚落,轉變的關鍵在於客庄創生環境營造計畫的挹注。這項由客委會推動的資源,正悄悄改變全台七十多個客家重點發展區的面貌。
在苗栗公館的穿龍圳畔,原本雜草叢生的水岸空間,經環境營造後成為藍染工坊與青創基地。週末市集吸引人潮,帶動周邊七間老屋改造為特色店鋪。這樣的案例並非偶然,而是透過系統性資源投入產生的聚落新生。
計畫核心精神與實施架構
客庄創生環境營造計畫源於《客家基本法》的文化治理思維,聚焦「文化保存」與「空間活化」雙軸線。相較於傳統硬體建設補助,更強調「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機制。近年計畫經費穩定成長,112年度總預算達3.8億元,單一案件最高補助可達1500萬元。
計畫涵蓋三大實施層面:
- 環境整備類:歷史建築修繕、街區風貌整頓、生態景觀復育
- 產業創生類:農產加工空間、青年創業基地、數位轉型設施
- 文化扎根類:傳藝工坊、故事館、社區學堂
以新竹北埔案例為例,透過整合「廟前廣場鋪面更新」、「茶業體驗館建置」、「客家戲曲傳習所」三項子計畫,使觀光停留時間從1.5小時延長至4小時,周邊商家營收平均成長35%。
申請實務操作要領
資格要件深度解析
申請單位需位於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除鄉鎮公所、社區發展協會外,近年開放「跨域聯盟」申請模式。如高雄美濃與屏東佳冬組成六堆文化廊道聯盟,共同提案獲補助2800萬元。關鍵在於提出具體的空間活化策略,例如彰化永靖將閒置菸樓改造為植物染創生基地,結合在地農產開發文創商品。
計畫書需包含「文化DNA分析報告」,須具體指認場域中的客家文化元素。如苗栗銅鑼案成功連結客家族群敬字亭傳統,發展紙文創產業;新竹關西則挖掘鹹菜甕文化,轉化為餐飲體驗亮點。
經費編列技術細節
補助款與自籌款比例通常為8:2,但具創新性的旗艦計畫可提高至9:1。經費編列需注意「軟硬整合」原則,硬體建設不得超過總預算60%。如台中東勢案例,將700萬預算中的45%用於木藝人才培育,帶動後續產業效益。
常見核銷爭議點在於「文化詮釋裝置」的認定標準。南投國姓鄉以現代藝術手法呈現客家遷徙史,初期遭質疑,後以「當代詮釋傳統」概念通過審查。建議設計階段即諮詢客家文化學者,確保符合《客家文化意象運用指引》。
成功案例的永續密碼
屏東內埔昌黎祠周邊改造案是經典範例。團隊以「韓愈文化祭」為核心,將閒置空間轉化為:
- 客家文學沙龍(書院舊址)
- 釀造實驗所(廢棄醬油廠)
- 青年旅宿(老宅改造)
關鍵在建立「自主營運機制」:導入會員訂閱制、開發文化認證課程,使補助結束後仍維持月均50萬營收。更帶動周邊12棟老屋活化,創造23個在地就業機會。
臺三線上的峨眉鄉案例則展現「生態經濟」模式。透過補助修復水圳系統,發展出「跟著水流去旅行」體驗經濟:
- 早晨:水圳生態解說
- 午間:礱間米食料理
- 午後:藍染手作
- 傍晚:埤塘音樂會 此模式使農產品溢價率達40%,民宿入住率提升至八成。
常見執行困境與突破策略
文化詮釋爭議是首要挑戰。某案場欲將傳統方口灶改為藝術裝置,遭長輩強烈反對。解決方案是舉辦「灶間記憶工作坊」,由青年記錄長輩烹飪故事,轉化為互動聲光裝置,既保存文化記憶又創造新體驗。
跨世代合作斷層同樣關鍵。雲林崙背經驗值得借鏡:建立「青銀創生小組」,長者提供傳統知識,青年負責數位行銷。例如將老農的風水知識轉化為AR實境遊戲,透過手機鏡頭看見聚落風水布局,獲文化部創新獎肯定。
在永續營運方面,建議設置「社區營運基金」。新竹關西案例將補助結餘款成立基金,並設計三層收入結構:
- 基礎服務(導覽、體驗)
- 知識經濟(工作坊、認證課程)
- 品牌授權(在地好物認證標章) 使年度自營收突破300萬元。
未來發展趨勢與創新方向
客委會最新政策白皮書揭示兩大轉型方向:「數位孿生客庄」與「氣候調適聚落」。前者如六堆計畫建置3D文化資產資料庫,後者引導補助案納入防災設計。如美濃案例在環境營造中強化防洪滯洪功能,同時保存水圳文化景觀。
國際案例嫁接是另一趨勢。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模式正被轉化應用,苗栗南庄引入「藝術家駐村換宿」制度,閒置空間改造為創作基地,每季舉辦「藝術耕作季」,吸引國際旅客佔比達15%。
值得關注的是「客庄企業夥伴計畫」新機制,企業投資社區營運可折抵CSR支出。新竹北埔已導入茶業公司共建茶文化體驗館,企業注資佔比30%,開啟新型態公私協力模式。
啟動改變的實踐路徑
客庄創生本質是文化治理工程。台南楠西案例證明,當居民從「被動接受者」轉為「文化詮釋者」,將爆發驚人能量。該社區長者自發成立「故事採集隊」,記錄消失的產業記憶,發展出八條主題遊程,年度導覽收入突破百萬。
關鍵在建立「文化資源循環系統」:將空間營造產生的經濟效益,持續投入文化保存工作。如屏東萬巒將五溝水生態園區收益的20%設立文化保存基金,用於修復百年夥房壁畫,形成正向循環。
啟動改變可從三方面著手:
- 盤點聚落「文化基因庫」(建築、技藝、生態知識)
- 尋找「空間敘事錨點」(具轉型潛力的閒置場域)
- 建立「多元夥伴網絡」(跨領域專業者、返鄉青年、地方企業)
當代客庄轉型已從硬體建設邁向「生活場景再造」。臺中石岡案例將廢棄穀倉改造為親子食農教室,同時保存傳統農具,讓孩子透過實作理解客家農耕智慧。這種「可體驗的文化厚度」,正是計畫推動的核心價值。
聚落新生需要時間醞釀,但每次環境營造都是文化基因的重新編碼。當三合院禾埕再次飄散客家粄香,當老樟樹下重現伯公祭儀,我們便知道:客庄的故事,永遠有下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