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記憶的溫暖防線:臺南失智友善組織認證如何讓社區更安心
走在臺南巷弄,你可能會注意到有些店家門口貼著藍色蒲公英標誌——這是臺南市「失智友善組織認證」的象徵。當我們談起高齡社會的挑戰,失智症照護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貼近日常的課題。臺南市政府從2018年啟動這項認證計劃,不是為了增加行政流程,而是希望讓整個城市成為失智長者的支持網。
一、為什麼需要失智友善社區?
記得前年在東區發生的真實案例嗎?一位穿著睡衣的老阿嬤在超商前徘徊三小時,店員發現異狀後沒有驅趕,反而遞上溫水、陪她聊天,同時通報警方。最後順利聯繫到家屬時,家屬握著店員的手哽咽:「阮媽媽走失五次,這是第一次有人主動幫伊。」
這種「多問一句、多幫一把」的意識,正是臺南推動認證的核心精神。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每13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位失智,在古都臺南這樣的高齡城市比例更高。但失智症不是瞬間發生,而是緩慢的過程,許多長輩仍能外出活動,卻可能在熟悉街區突然迷途。
二、認證計劃的三大支柱
臺南市府的認證設計很務實,避免繁瑣流程,聚焦在真正能幫助社區的環節:
1. 教育訓練:從恐懼到理解
申請單位需派員參加4小時課程,內容不是硬梆梆的醫學理論,而是教導:
- 辨識失智徵兆(如重複問話、穿著不合季節)
- 溝通技巧(避免否定句,改用「我陪您坐一下」代替「你坐錯位置了」)
- 危機處理SOP(迷途協尋、情緒安撫要點)
「以前看到客人在店裡繞圈圈,會覺得是奧客,」中正路藥局店長分享:「現在懂得先觀察眼神,發現是困惑就主動問:『需要幫你打電話給家人嗎?』」
2. 空間微調整:小改變大不同
認證不要求大規模改建,而是巧思調整:
- 避免鏡面裝潢(減少認知混淆)
- 設置休息區(提供暫時歇腳處)
- 簡化指示標誌(用圖像替代文字)
像新營區公所就把服務櫃檯從「1-8號」改為「蘋果/香蕉」圖示,長輩更容易辨認。
3. 社區通報網:拉起安全防線
通過認證的組織會獲發「守護卡」,背面印有協尋專線。當發現疑似失智個案,一通電話就能啟動:
社會局 → 警政系統 → 家庭照顧者三層聯防讓去年迷途協尋時間平均縮短42%。
三、誰能參與?怎麼申請?
這項認證最特別的是開放對象廣泛,從巷口麵攤到百貨公司都能參與:
| 申請類型 | 實際案例 | 協助重點 | 
|---|---|---|
| 餐飲零售 | 國華街碗粿店 | 提供廁所指引、協助聯繫家人 | 
| 交通運輸 | 府城客運 | 司機辨識異常乘客、延長停等時間 | 
| 公務機關 | 安平戶政所 | 設置優先窗口、簡化文件說明 | 
| 醫療藥局 | 北區連鎖藥房 | 用藥提醒、血壓量測服務 | 
四步驟申請流程:
- 線上登記:至臺南市政府社會局長照中心網站填寫基本資料
- 教育課程:選擇就近場次(每月開設15-20場)
- 環境檢核:社會局派員現場輔導,不採扣分制而是建議改善
- 授證持續:認證有效期2年,期滿前提供免費複訓
「申請過程比想像中簡單,」南科園區超商店長說:「社會局人員還幫我們設計了『愛心休息椅』,現在連附近上班族中午都會來坐坐。」
四、改變正在街角發生
走訪通過認證的組織,你會發現溫暖的互動:
- 永康區郵局:行員發現老伯連續三天來領同樣金額,主動關心後得知他忘記已領過錢,便聯繫家屬調整提款設定
- 中西區書店:設置「記憶咖啡角」,提供懷舊小物引發長輩對話,意外成為社區交流站
- 歸仁市場:攤商接受訓練後,發現熟客陳阿姨買菜沒付錢不是忘記,是因丈夫過世情緒低落,及時通報關懷訪視
這些案例背後有個共同點——從「處理事情」轉為「理解人」。正如失智友善講師常說的:「他們不是故意找麻煩,只是需要多點時間適應世界。」
五、給照顧者的實用資源
對失智家庭而言,認證組織就像社區裡的安心錨點。目前臺南已有超過1,600個認證據點,可透過「臺南市失智友善地圖」查詢。此外,市府也延伸提供:
- 家庭照顧者支持包:含定位手環借用、緊急喘息服務
- 認知促進課程:在廟埕、活動中心開設懷舊療法活動
- 商家協助指南:教導用「記在牆上白板」代替「你已經問五次」
「最感動的是看到社區自主行動,」社會局承辦人員分享:「有里長自發組織『友善巡守隊』,麵店老闆娘甚至記得住附近長輩的用藥時間。」
六、讓友善成為日常
推動認證不是終點,而是建立城市安全網的起點。當你下次看到貼有藍色蒲公英標誌的店家,那代表著:
- 這裡有人理解失智症
- 這裡願意多給一點時間
- 這裡能提供基本協助
臺南正用實際行動證明:照顧失智長輩不只是家庭責任,更是整個社區的溫柔承諾。正如一位通過認證的咖啡館老闆所說:「我們做的其實很簡單——把每位長輩都當成自己的阿公阿嬤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