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駭浪求生術:漁船遇險時的關鍵行動與資源

漁船引擎發出最後一聲哀鳴,隨即被滔天巨浪吞沒。老船長阿坤伯緊抓救生筏繩索,腦中閃過四十年海上生涯——這次,他清楚知道每一秒的判斷都關乎整船人的生死。在臺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中,漁民是與海洋搏鬥的第一線勇士,但當意外來襲,如何把握黃金救援時間?事後又如何確保應有權益?這些經驗與知識,值得每位討海人放在心上。

風暴來襲前的未雨綢繆

船舶安全設備檢核清單

  • 通訊裝備雙重備援:除了衛星電話,需額外準備防水手持無線電。2023年蘇澳漁船「金福號」遇險案例顯示,當主通訊設備進水失效時,備用無線電成了救命關鍵。
  • 救生筏定期檢修:每半年需由合格機構檢驗,重點檢查自動充氣裝置與淡水儲存量。切勿為省小錢延誤更換過期設備。
  • 個人定位信標(EPIRB)註冊:漁業署統計顯示,註冊EPIRB的船隻獲救率提升40%。開航前務必確認電池有效期限與註冊資訊更新。

船員基礎訓練實務

宜蘭南方澳漁會每月開設的「海上求生工作坊」,資深船長親授:

  1. 救生衣正確穿戴要領(需能單手30秒內完成)
  2. 低溫水域保持體溫的蜷縮姿勢
  3. 簡易傷口處理與止血技巧
  4. 海上訊號彈使用時機判斷

遇險當下的關鍵行動

通報黃金三步驟

  1. 立即啟動定位裝置:按下EPIRB同時,以衛星電話通報海巡署118專線。切記先報經緯度:「北緯25度30分,東經122度45分」
  2. 簡述船舶狀況:「船體進水傾斜30度」、「主機故障漂流中」等關鍵資訊
  3. 說明人員狀態:「3名船員落水」、「1人頭部受傷出血」

高雄前鎮漁港陳大副分享實際經驗:「通報後持續發出橘煙信號彈,讓直升機更快鎖定位置。當時浪高五米,我們每隔十分鐘發射一次,直到看見機身紅點出現在天際。」

自救行動準則

  • 棄船決策時機:當船體傾斜超過45度或甲板持續進水,應果斷撤離。猶豫不決是海上求生大忌。
  • 救生筏使用要訣:釋放後先以繩索連接船體,待全員登筏再割斷連結。登筏後立即服用暈船藥,嘔吐會加速脫水。
  • 飲水分配管理:每人每日限飲500cc,分多次小口啜飲。收集雨水時用帆布做成漏斗,比直接暴露容器效率高三倍。

政府救援體系實務解析

海空聯合搜救網絡

graph LR
A[漁船遇險通報] --> B{海巡署勤指中心}
B --> C[巡防艦艇出動]
B --> D[空勤總隊直升機]
B --> E[鄰近漁船協勤]
C --> F[現場指揮中心]
D --> F
E --> F
F --> G[救援成功]

漁業署近年強化「漁船互助通報機制」,參與船隊可優先獲得:

  1. 即時海況預警推播
  2. 緊急醫療諮詢專線
  3. 協勤獎勵金(每次行動最高5萬元)

救援現場配合要點

  • 直升機吊掛時:採蹲姿緊握吊環,切勿主動伸手抓救援員
  • 巡防艇接駁時:聽從指令依序移動,浪大時避免集體移動造成重心不穩
  • 傷患後送流程:填寫「緊急醫療同意書」正本隨傷患攜帶,副本留船備查

事後權益保障實務

職業災害認定要領

依據《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27條,漁船海難屬職業災害,申請時需備妥:

  1. 海巡署出具的事故證明書
  2. 漁會會員證影本
  3. 醫療診斷書(具「海上事故所致」註記)
  4. 三位在船船員簽署的經過事實說明

嘉義東石漁民權益促進會林秘書提醒:「若雇主未依法投保,可向勞保局申訴並申請墊償基金。去年布袋港案例中,船員成功獲賠醫療費與六個月平均工資補償。」

船舶損失補助申請

漁業署「漁船海難重建貸款」重點條款:

項目 內容 注意事項
貸款額度 損失評估價值的80% 需附公證公司毀損報告
利率 0.5%(前三年) 第七年起按郵儲利率加0.25%
還款期限 最高15年 需提供新船建造合約
保證條件 免保人(限20噸以下漁船) 漁會需出具營運可行性評估

預防機制與技術進展

科技輔助應用實例

基隆八斗子漁港試辦「智慧救生衣系統」成效:

  • 內建GPS與體溫感測器
  • 落水自動啟動閃光信標
  • 船長室即時接收人員位置
  • 2024年測試期間成功縮短救援時間37%

氣象判讀進階技巧

中央氣象局海洋預報課王技正建議漁民交叉比對三項數據:

  1. 浪高預測圖中的「波陡值」(超過1/7屬危險範圍)
  2. 風速變化曲線(每小時增幅超10節需警戒)
  3. 湧浪週期(短於8秒的碎浪易導致船體共振)

建立互助安全網絡

屏東小琉球漁船協會推動「三船一組」互助制:

  • 每日通報作業海域範圍
  • 每兩小時無線電確認狀態
  • 遇險時最近船隻20分鐘內抵達
  • 2023年成功協助7起船舶故障事件

「以前總覺得大海茫茫要靠自己,」參與船組的年輕船長阿誠說:「現在知道方圓五海里內有夥伴,出海時心裡踏實多了。」

災後心理重建資源

海難生還者常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衛福部提供專屬支援:

  • 免付費安心專線1925
  • 漁港駐點心理諮詢(每月第2週週四)
  • 漁會團體輔導課程
  • 可申請最高12次免費心理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海洋心理研究中心李主任強調:「夢見沉船、抗拒出海都是正常反應。重要的是儘早尋求專業協助,多數船員在三個月內能恢復正常作業。」

當警報聲響起,討海人需要的不是運氣,而是系統化的自救知識與支援體系。從事前準備到事後重建,每個環節都牽動著海上兒女的生存機率。船艙裡的救生裝備、手機裡的118快捷鍵、漁會櫃檯的權益手冊——這些看似平凡的準備,終將在驚濤駭浪中成為最堅實的生命防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