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災損別慌張!魚塭漁船修復補助這樣申請
每當颱風豪雨過後,沿海養殖區常傳來漁民嘆息。魚塭堤岸崩垮、養殖物流失,漁船筏在港邊相互碰撞損壞,這些畫面在臺灣沿海漁村不斷重演。去年八月的強颱就造成雲嘉南地區超過三百公頃魚塭淹沒,數十艘漁船筏嚴重受損。多數漁民面對這些損失時,往往不清楚如何運用政府資源協助復原。
漁業災害補助基本規範
適用對象與補助範圍
根據漁業署規定,天然災害補助涵蓋三類:
- 養殖魚塭:包含堤岸、水門等設施毀損,以及養殖物流失
- 動力漁船筏:船體結構、動力系統、漁撈設備損壞
- 非動力舢舨:船體破裂或沉沒等情況
以去年高雄永安區案例為例,陳姓漁民的牡蠣養殖架遭強風吹垮,經公所勘災後確認損失達37%,獲得每公頃12萬元的設施修復補助。
申請時效與基本條件
- 災害發生後15天內向所在地區漁會或公所通報
- 養殖業者需具備有效養殖漁業登記證
- 漁船筏需有船舶登記證書與檢查簿正本
- 同一災害不得重複申領其他部會補助
魚塭受損申請實務細節
必備文件清單
- 養殖漁業登記證影本
- 土地登記謄本或租賃契約
- 災害前後對比照片(需含GPS定位資訊)
- 損失數量估算表
- 金融機構存摺封面影本
常見補助基準
| 受損類型 | 補助計算基準 | 上限金額 | 
|---|---|---|
| 魚塭堤岸崩塌 | 修復費用50% | 每公頃15萬元 | 
| 養殖物流失 | 公告現值40% | 每公頃30萬元 | 
| 水門及給排水設施 | 重置費用60% | 單項20萬元 | 
臺南七股區洪姓業者分享經驗:「颱風後要立即拍攝進水口堵塞情況,最好用防水相機錄製泡水畫面,並請漁會幹事現場會勘簽名,這些都是認定關鍵。」
漁船筏損壞處理程序
動力漁船筏檢修要點
- 受損後需先向漁港安檢所報備
- 停泊公有漁港可申請免收泊靠費
- 重大損壞需由驗船機構開立修復估價單
- 更換引擎需檢附汰舊切結書
補助金額分級標準
- 輕微損壞:修復費用30%,上限5萬元
- 嚴重損壞:修復費用40%,上限25萬元
- 全損認定:船價30%,上限40萬元
去年宜蘭蘇澳有艘CT3級漁船遭漂流木撞擊,船主備齊三間船廠估價單,經漁業署核定後獲得18萬元補助。特別提醒,舢舨若未辦理船舶登記,需提供漁船兼營權證及漁業執照佐證。
線上線下申辦步驟
傳統書面申請流程
- 領取「漁業天然災害救助申請書」
- 填寫基本資料與受損清單
- 黏貼災害照片與證明文件
- 由漁會初審後送縣市政府
- 會同專家現場勘災
- 核定通知與撥款(約需45工作天)
數位化申請新選擇
農委會去年啟用「漁業災損e指通」系統,漁民可:
- 手機上傳受損照片與定位座標
- 掃描證件自動帶入基本資料
- 即時查詢審核進度
- 電子簽章確認文件
嘉義東石王船長實際使用後說:「透過手機拍船艙進水影片上傳,三天後就接到勘災通知,比過去快兩週以上。」但需注意,重大損壞案件仍需配合現場複查。
權益保障注意事項
避免申請失效的關鍵
- 照片需顯示拍攝日期,建議開啟相機GPS功能
- 魚塭損失估算需載明養殖物種類與數量
- 委託他人代辦需附雙方簽章的委託書
- 修復發票需註明漁船編號或魚塭位置
爭議處理管道
若對認定結果有異議,可於收到核定通知30天內:
- 向原申請單位申請複查
- 提供新事證要求重新評估
- 透過漁會系統申訴
- 向漁業署申請行政救濟
屏東林邊曾發生魚塭補助面積爭議,漁民補充空拍圖與衛星定位紀錄後,成功爭取增加0.3公頃認定面積。
災前預防與風險規劃
年度預防性措施
- 每年五月前完成漁業登記證換發
- 投保漁船保險或養殖水產保險
- 定期更新船舶檢查證書
- 建立養殖日誌記錄放養數量
漁業署近年推動「養殖保險加值方案」,參加保險的魚塭遇災時,除保險理賠外可額外獲得10%修復補助。臺西鄉丁姓業者去年同時獲保險金32萬與補助金8萬元,大幅降低復養壓力。
跨單位資源整合
當災害超過地方處理能力時,可啟動:
- 水土保持局:魚塭周邊水土修復
- 勞動部:臨時工僱用補助
- 農金資訊中心:低利復養貸款
記得在漁港停泊時固定纜繩,漁船筏加裝防撞碰墊,這些小動作都影響損害認定。漁業署每年出版《漁業防災手冊》,可至各地漁會免費索取。
重建之路的溫暖支持
漁業災害補助是政府與漁民間的重要橋樑,從勘災到撥款各環節都在持續優化。去年全國有近千件申請案,平均每件審核天數已從六十天縮短至四十天。重要的是災後保持冷靜,按步驟留存證據,善用漁會輔導資源。
高雄茄萣區漁會總幹事提醒:「颱風警報發布時,就要開始拍攝魚塭現況,紀錄水位刻度,這些都是後續認定重要依據。」每個步驟的細心準備,都是加速復原的關鍵力量。
當漁船重新揚帆,魚塭再次映照夕陽,這些點滴支持讓漁民能在風雨後繼續寫下與大海的故事。相關最新規定可查詢漁業署網站「災害救助專區」,或撥打漁業諮詢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