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為房子辦身分證:建物測量流程大公開
當你在臺灣親手打造新家園,或是接手未經登記的老屋時,「建物第一次測量」就是賦予房屋合法身分的第一步。這項程序攸關後續產權登記,卻常讓民眾摸不著頭緒。究竟什麼狀況需要辦理?該準備哪些文件?實際流程如何運作?
一、什麼是建物第一次測量?
簡單說,這是新建或從未登記的房屋向地政機關「報戶口」的過程。根據《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當建物滿足三大條件時必須辦理:
- 新建完成未辦理保存登記者
- 舊有合法建物尚未測量登記者
- 因增建、改建導致原登記內容與現況不符者
實務關鍵點:很多人誤以為只有新成屋才需辦理。實際上,早期農舍、眷村改建戶或繼承的老宅,若從未辦理產權登記,同樣適用此程序。我曾遇過屋主居住三十年後才發現房屋沒有權狀,導致無法過戶的案例。
二、誰能提出申請?
申請人資格有明確規範,優先順位如下:
- 起造人:建築執照記載的原始建造者
- 所有權人:實際持有房屋者
- 管理人:經所有權人授權管理者
- 典權人:設定典權的權利人
常見誤區:不少民眾誤解可由建築師或代書直接申辦。事實上,若申請人非起造人,必須檢附權利移轉證明(如買賣契約、繼承文件),否則地政事務所會直接退件。
三、必備文件清單與細節提醒
申請時需備齊七項核心文件,每項都有實務注意點:
(1) 申請書
- 各地政事務所提供制式表格
- 需載明建物坐落地號、建築完成日期
- 特別欄位:是否申請「建號預編」,可加速後續登記
(2) 身份證明文件
- 個人:身分證正反面影本
- 法人:公司登記證明及負責人身分證
- 委託辦理時,需加附委託書
(3) 建築執照
- 需檢附核准的建照與竣工平面圖
- 老屋無建照者,改附「合法房屋證明」或「實施建築管理前證明」
(4) 位置圖及平面圖
- 比例尺1/500位置圖(標示建物與鄰地關係)
- 平面圖需含各樓層尺寸與附屬建物
- 自行繪製者須由申請人簽章
(5) 使用執照影本
- 1995年後新建物必備
- 執照遺失可向工務局申請補發
(6) 門牌編訂證明
- 向戶政事務所申請最新門牌證明
- 未編訂門牌者,需先完成門牌申請程序
(7) 其他補充文件
- 共有物分管協議書(多人持分時)
- 土地使用權同意書(非自有土地建屋)
- 舊違建需檢附繳納房屋稅證明
文件準備訣竅:平面圖常是退件主因。建議以地政事務所提供的範本繪製,明確標註陽台、雨遮等附屬建物面積,避免重新補正延誤時程。
四、七步驟完成測量程序
▍步驟1:送件初審
攜帶文件至建物所在地政事務所測量課。承辦人當場檢查基本要件,通過即開立收件收據。此時需繳納規費(視建物面積計算,通常每棟新台幣4,000元起)。
▍步驟2:排定測量日期
收件後約7-15個工作天安排實地測量(都會區較久)。申請人會收到書面通知載明測量日期,需預留半日配合作業。
▍步驟3:現場測量作業
測量員到場執行三大任務:
- 確認建物位置與地籍圖吻合
- 丈量各樓層面積(含附屬建物)
- 核對與鄰地界址關係
重點提示:申請人務必到場指界。遇界址爭議時,測量員會製作糾紛紀錄表,後續需協調或訴訟解決。
▍步驟4:成果圖繪製
測量後10日內完成建物平面圖、位置圖繪製。此時若發現面積與使用執照誤差超過2%,將通知申請人確認。
▍步驟5:成果圖核對
地政事務所寄發成果圖予申請人簽認。需特別核對:
- 主建物與附屬建物面積分割是否正確
- 共有部分(樓梯間、停車位)分配比例
- 各層用途標示是否相符
▍步驟6:建號編定
簽認後約5日內,地政機關正式編定建號,此為房屋的法定識別碼。
▍步驟7:領取測量成果
憑原收件收據領取建物測量成果圖及標示圖。此文件效力等同房屋身分證,是後續所有權登記的必要依據。
五、避開五大常見失誤點
根據地政單位統計,近三成申請案因這些問題延宕:
(1) 面積計算爭議
最常發生在「陽台外推」或「頂樓加蓋」。法規明定:未經許可的增建面積不予測量。曾有屋主花費數十萬裝潢露台,最終無法計入權狀面積。
(2) 界址指認錯誤
與鄰地界址重疊時,若雙方無法當場達成共識,案件將轉入糾紛調解程序,耗時至少三個月。建議測量前先與鄰居確認界標位置。
(3) 文件有效期問題
門牌證明、土地使用權同意書等文件有效期限僅六個月。曾有申請人沿用舊文件導致退件,需重新申請。
(4) 附屬建物漏列
雨遮、露台等常見漏列項目。根據最新規範,屋簷及雨遮已不計入測量面積,但露台仍應登載。
(5) 未配合補正期限
補正通知書通常限定15日內完成。逾期未補將直接駁回,規費不退,需重新申請繳費。
六、測量後續銜接登記
取得測量成果只是第一步,後續還有關鍵程序:
- 
所有權保存登記 
 應於測量完成後30日內辦理,需另備登記申請書、稅單等文件。逾期可能需重新確認建物現況。
- 
稅籍設立 
 持測量成果向稅捐處申報設立房屋稅籍,避免後續追繳稅款。
- 
抵押權設定 
 若需辦理房貸,銀行將要求持測量成果辦理抵押權設定。
實務提醒:測量成果圖記載的面積,將成為未來房屋稅、地價稅的課稅基準。曾有案例因陽台面積登載錯誤,導致每年多繳數千元稅金。
七、特別情境處理原則
▶ 違章建築
1995年前既存違建可辦理「未登記建物測量」,但註記「未登記」字樣。此類建物雖可交易,但銀行通常拒貸,且拆除時無補償。
▶ 共有建物分管協議
多人持分時,建議在測量階段就簽訂分管協議書,載明車位、樓梯間等專用範圍,避免後續糾紛。曾發生兄弟繼承祖厝後,因未約定車位使用權對簿公堂。
▶ 工業廠房附加設備
工廠的大型機座、油槽等固定設備,可申請併入主建物測量。需檢附工廠登記證及設備配置圖說。
八、線上申辦新選擇
近年各縣市推動線上服務,流程簡化如下:
- 登入「數位櫃臺」自然人憑證
- 上傳文件電子檔(需掃描為PDF)
- 線上繳納規費
- 預約現場測量時間
- 電子郵件接收補正通知
線上申請優勢:補正文件可直接上傳,免奔波。但需注意:
- 圖檔需清晰可辨識
- 檔案總大小不得超過10MB
- 非上班時間可預先上傳,但審查仍以工作日計算
結語:為產權打好基礎
完成建物第一次測量,如同為房屋取得法定身分證。這個過程看似繁瑣,卻是保障產權不可跳過的步驟。掌握文件準備要領與流程細節,能有效避免往返補件的時間損耗。當你手持那份蓋著地政機關關防的測量成果圖時,代表的不僅是紙本文件,更是對「家」的法律保障承諾。
房屋承載著我們的生活記憶,而合法的產權登記讓這份安心得以延續。與其事後花費數倍心力處理爭議,不如在建造之初就為它奠定穩固的法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