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期刊審稿大解密:教授沒告訴你的投稿攻略與幕後流程
如果你是在國防大學搞研究、寫論文的老師、研究生,或是對軍事學術有興趣的專業軍官,這篇「國防大學雜誌期刊審稿作業」的深度解析,絕對是你不能錯過的乾貨!今天,我們就來把這個學術生產線的關鍵環節,從頭到尾、鉅細靡遺地講清楚,讓你投稿不再像「瞎子摸象」,增加你的論文成功刊登機會!
國防大學期刊是啥?定位先搞懂!
在講「審稿」之前,得先知道你在投的是什麼性質的刊物。國防大學出版的學術期刊(常見的像《國防雜誌》、《軍事社會科學專刊》等等),它們的核心任務跟一般大學期刊不太一樣:
- 服務國軍為主:首要目標是提供國軍官兵、軍事研究者高品質的軍事學術與國防政策研究成果交流平台。內容緊扣國防安全、軍事戰略、部隊管理、軍事歷史、國防科技應用等等。
- 強調實務應用:非常重視研究能否落地,對國軍的建軍備戰、政策制定、部隊管理有沒有實際的參考價值。純理論但離部隊太遠的研究,比較不吃香。
- 學術嚴謹是底線:雖然重實務,但學術研究的基本規範一點都不能馬虎!資料來源、研究方法、論證邏輯,通通要經得起檢驗。這是學術期刊的「身分證」。
- 特定讀者群體:主要讀者就是國軍各級幹部、指揮官、參謀、戰略研究者,以及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
搞懂期刊的「調性」,你才知道你的研究主題、寫作方向對不對路!這直接影響到審稿的第一關印象分數!
投稿第一步:線上系統搞定沒?
現在幾乎所有學術期刊都採用線上投稿系統了,國防大學的期刊也不例外(通常會掛在國防大學圖書館或相關單位的網頁下)。這個系統是整個審稿流程的起點,也是作者追蹤進度的窗口。操作步驟大致如下:
- 註冊帳號:第一次投稿,你得先註冊成為作者。填寫基本資料如姓名、服務單位(軍種、部隊、學校系所)、職稱、聯絡電話(軍線或手機)、電子郵件(務必用常用且穩定的信箱! 軍郵信箱有時對外聯絡不穩,要小心)。
- 選擇目標期刊:搞清楚你要投的是哪一本國防大學旗下的期刊,每本期刊的徵稿範圍和格式要求可能略有不同,投稿前一定要去官網下載最新的「投稿須知」仔細研讀!
- 填寫投稿資訊:
- 論文中英文標題(要精準反映內容)。
- 所有作者的姓名、單位、職稱、Email。通訊作者(負責處理稿件聯絡事宜的人)要標清楚。
- 摘要和關鍵詞:這是審稿人快速了解你論文核心的窗口,寫得好非常重要!摘要要濃縮研究目的、方法、主要發現與結論。關鍵詞選3-5個最能代表你研究的詞彙。
- 聲明稿件是原創、未一稿多投、無抄襲、無洩密(軍事研究特別重要!)等等。
- 上傳檔案:
- 主文稿:通常是Word檔(.doc或.docx)。務必嚴格遵守該期刊的撰寫格式! 包括字體、字級、行距、章節標號方式、參考文獻格式(APA, Chicago, MLA等,國防期刊常用APA或自訂格式)。格式亂七八糟,編輯第一眼就會扣分!
- 圖檔/表檔:通常要求額外單獨上傳高解析度的原始檔(如.tif, .eps),並在主文稿內標明插入位置。圖表要清晰、標題說明完整。
- 投稿聲明書/著作權轉讓同意書:可能需要所有作者簽名掃描上傳。這表示一旦接受刊登,著作權通常會轉移給期刊出版單位。
- 利益衝突聲明(如有需要)。
- 確認提交:系統通常會發一封確認信到你的信箱。投稿完成!
重點提醒:投稿前務必、務必、務必再檢查一次格式和檔案! 這是展現你學術嚴謹度的第一關,別敗在這種技術性失誤上!
編輯台的第一關:形式審查
你的稿件成功上傳系統後,不會立刻送給專家審查。首先會經過期刊編輯部(通常由主編、執行編輯或助理編輯負責)的「形式審查」。這關看什麼?
- 基本資格:稿件是否符合該期刊的徵稿範圍?主題明顯不符的(例如投了一篇純醫學研究到軍事戰略期刊),會直接退稿。
- 格式規範:有沒有嚴格遵守期刊規定的撰寫格式?字數限制(含摘要、正文、參考文獻、圖表)、結構(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格式是否正確?格式亂七八糟的,會被要求補正後再投。
- 文件完整性:所有要求的檔案(主文稿、圖檔、聲明書等)是否都上傳齊全?圖表品質是否夠好?
- 原創性與基本學術倫理:系統通常會搭配「反抄襲軟體」(如Turnitin)進行比對,看文字重複率是否過高(合理的引用當然會有重複,但大段未標明出處的複製貼上就危險了)。也會快速掃描是否有明顯的一稿多投跡象。
- 保密與敏感性審查:這是軍事期刊特別重視的一點!編輯會初步判斷稿件內容是否涉及國家機密、敏感軍事部署、未公開的武器參數等。如果觸及紅線,很可能在這一關就直接被「技術性退稿」或要求作者大幅修改敏感內容。研究寫作時就要有保密意識!
- 語言基本可讀性:雖然不要求完美(深度審查時會再細看),但稿件如果錯字連篇、語句不通順到難以理解,也可能被退回要求先潤稿。
形式審查通過,你的稿件才會正式進入核心戰場——同儕審查!
重頭戲登場:同儕審查
這才是決定你論文「生死」的關鍵環節!國防大學期刊普遍採用「雙盲同儕審查」制度。什麼意思?
- 雙盲 (Double-Blind):審稿人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是誰。目的是為了盡量確保審查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避免人情壓力或偏見影響判斷。
- 同儕 (Peer Review):審查你稿件的專家,是跟你研究領域相同或相近的「同行」。他們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來評估你研究的價值、方法和結論。
審稿人是怎麼找來的?
- 編輯部篩選:主編或領域編輯(Subject Editor)根據你論文的主題領域和關鍵詞,從期刊的「審稿專家資料庫」中挑選合適人選。國防大學期刊的審稿專家庫成員通常包括:
- 國防大學校內各學院(管理、政戰、理工、戰爭學院等)的資深教授、副教授。
- 國軍其他單位(如各軍司令部、國防院、中科院)具備深厚學養和實務經驗的高階軍官、文職研究員。
- 國內外大學相關系所(政治、戰略、國際關係、社會學、管理學、工程等)的學者。
- 具備相關專業的退休高階將領或資深文職專家。
- 邀請審稿:編輯透過系統或Email發送審稿邀請函給候選審稿人。邀請函會包含論文標題、摘要,以及審稿截止日期(通常給2-4週,視稿件複雜度而定)。
- 審稿人確認:專家收到邀請,會評估自己是否有時間、是否熟悉該領域(避免外行審內行)、有無利益衝突(例如跟作者是師生、同事、合作夥伴或有競爭關係)。如果可以審,就接受邀請;不行,就婉拒或推薦其他人選。
- 分配審稿:編輯確保至少有兩位(通常是2-3位)合適且獨立的審稿人同意審稿後,將稿件的匿名版本(移除所有作者資訊)透過系統傳送給審稿人。
審稿人到底在看什麼?評分重點大公開!
審稿人收到匿名稿件後,會根據期刊提供的審稿評分表進行詳細審閱。評分項目通常涵蓋以下核心面向,每個面向可能有細項評分或要求文字評論:
-
研究主題的重要性與原創性 (Originality & Significance):
- 這研究有沒有新意?是炒冷飯,還是真的提出了新觀點、新發現、新方法?
- 研究主題對軍事學術發展或國軍實務工作有價值嗎?有多大的價值?是重大突破還是小修小補?
- 這是最關鍵的門檻!原創性不足或實務價值太低,後面再好也難翻身。
-
文獻探討的深度與廣度 (Literature Review):
- 作者有沒有掌握相關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有沒有遺漏關鍵文獻?
- 文獻探討是有條理地回顧,還是只是流水帳式的堆砌?
- 有沒有清楚指出研究缺口 (Research Gap)?也就是現有研究哪裡不足,而你的研究正要去補這個洞?
- 文獻引用是否正確且恰當?
-
研究方法與設計的嚴謹性 (Methodology & Rigor):
- 研究方法(量化、質化、混合、理論推導、模擬分析、案例研究等)選得適不適合研究問題?
- 研究設計(如問卷設計、訪談大綱、實驗步驟、資料選取標準)是否合理、清晰?有沒有潛在的漏洞或偏誤(Bias)?
- 資料來源是否可靠?如果是問卷調查,樣本代表性夠嗎?回收率如何?如果是機密檔案或內部資料,取得方式是否合規且可驗證(在不洩密前提下)?
- 資料分析方法(統計方法、質性資料編碼分析等)用得對不對?夠不夠嚴謹?
-
研究結果的呈現與分析 (Results & Analysis):
- 研究結果呈現是否清晰、準確?圖表是否設計得當、易於理解?
- 作者對結果的分析是否深入?是僅描述表面現象,還是能挖掘出深層意義?
- 分析是否緊扣研究問題和文獻探討?有沒有過度解讀(Over-interpretation)或解讀不足(Under-interpretation)的問題?
-
討論與結論的深度與說服力 (Discussion & Conclusion):
- 討論部分是否充分闡釋了研究結果的意義?是否與前人文獻進行了對話(支持、反駁或補充)?
- 是否指出了研究的限制?這顯示作者的自省能力。
- 提出的結論是否有說服力?是否由研究結果合理推導而來?
- 結論是否點明了研究的理論貢獻和實務啟示?對國軍的建議是否具體可行?
-
寫作品質與組織架構 (Writing Quality & Organization):
- 文章整體結構是否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章節銜接是否流暢?
- 學術寫作是否嚴謹、精準?避免口語化、情緒化用詞。
- 語句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準確?錯別字、語法錯誤多不多?(雖然是學術論文,但寫得晦澀難懂或錯誤百出,會讓審稿人很頭痛)。
- 圖表是否清晰、必要?標題說明是否完整?
-
是否符合期刊宗旨與格式 (Adherence to Scope & Format):
- 內容是否符合該軍事期刊的定位和徵稿範圍?
- 是否嚴格遵守了格式規範?(即使過了形式審查,審稿人也會留意這點)。
-
其他考量:
- 保密性:內容是否有不當洩密之虞?(軍事期刊審稿人對此特別敏感)。
- 研究倫理:涉及人體研究、問卷訪談等,是否有說明通過倫理審查或取得參與者知情同意?(雖然軍中研究有時程序特殊,但仍需注意基本倫理原則)。
審稿意見怎麼寫?常見的決議類型
審稿人完成審閱後,會在線上系統填寫詳細的審稿意見,並給出一個綜合建議給編輯參考。常見的決議類型有:
- 接受刊登 (Accept):非常罕見!表示審稿人認為稿件近乎完美,幾乎不需要修改。
- 小修後接受 (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s):好結果!稿件基礎很好,只需針對審稿人提出的少量、相對容易修改的意見(如補充某個小論點、修改部分圖表、修正部分語句或格式、補充少量參考文獻)進行修改後,即可刊登。通常不需要再送原審稿人複審。
- 大修後再審 (Revisions Required):最常見的結果!稿件有潛力(主題重要、有原創性),但存在較多或較重大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研究方法有缺陷需補強、分析不夠深入、討論不夠全面、結構需調整、文獻回顧不足、實務建議不夠具體,或者需要補充重要資料或分析。作者必須認真、逐條回應所有審稿意見,進行實質性修改,修改稿需重新送回給原審稿人(或部分審稿人)進行複審,確認修改是否到位。這關過了,才有機會刊登。
- 修改後重投 (Reject and Resubmit):審稿人認為稿件問題很多(原創性不足、核心方法謬誤、結構混亂等),但研究主題本身或許有價值。相當於「退稿」,但允許作者針對根本性問題進行重大修改甚至重寫後,以「新稿件」的形式重新投稿。重新投稿時,通常需要附上詳細說明,指出針對之前的審稿意見做了哪些重大修改。重新投稿後,通常會再走一遍完整的審查流程(可能找新的審稿人)。
- 退稿 (Reject):審稿人認為稿件存在無法克服的重大缺陷(如原創性極低、研究方法嚴重錯誤、結論無依據、與期刊宗旨嚴重不符、或存在抄襲等學術不端),不建議刊登。直接Game Over。
重點來了:審稿意見的品質差異很大! 好的審稿意見會具體指出問題所在,甚至提供修改方向或建議參考文獻,幫助作者提升論文品質。但也可能遇到籠統、模糊,甚至略顯苛刻的意見。無論如何,冷靜、專業地看待審稿意見是作者必備的修養。
編輯的最終裁決與作者回應
兩位(或三位)審稿人的意見回來後,主編或領域編輯會仔細閱讀所有審稿意見和建議。編輯的任務是:
- 綜合評估:綜合考量所有審稿人的意見,特別是他們提出的主要關切點是否一致或有衝突。
- 做出最終決定:編輯擁有最終裁量權。他/她可能:
- 完全採納某一種審稿建議(如兩位審稿人都建議大修,編輯就決定大修再審)。
- 在審稿意見分歧時(如一位建議小修,一位建議大修,甚至一位建議退稿),編輯需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判斷,權衡輕重,做出最終決定(例如,傾向於更嚴格的那位審稿人的意見,或要求更多審查)。
- 如果審稿意見過於簡略或分歧太大,編輯也可能尋求第三位審稿人的意見。
- 撰寫決定信:編輯會透過投稿系統發送正式的「審查結果通知」給通訊作者。這封信會:
- 明確告知最終決定(接受、小修接受、大修再審、修改後重投、退稿)。
- 附上所有審稿人的匿名意見原文(這是極其重要的修改依據!)。
- 編輯自己有時也會補充一些綜合性的意見或特別提醒。
- 如果要求修改(小修或大修),信中會說明修改期限(通常小修1-2個月,大修2-4個月)以及重新投稿的步驟(通常是上傳修改稿和「逐點回應信」)。
作者如何回應?「逐點回應信」是關鍵!
如果你的稿件被要求修改(尤其是大修),如何撰寫「逐點回應信」 幾乎跟修改論文本身一樣重要!這是你向編輯和審稿人展示你認真看待意見、具備學術誠信與溝通能力的機會。撰寫要點:
- 態度至上:禮貌、專業、感謝:開頭先感謝編輯和審稿人花時間審閱你的稿件並提供寶貴意見(即使你心裡覺得某條意見很瞎…)。
- 格式清晰:通常將審稿人的意見(直接複製貼上,或簡要概括)編號列出(如 Reviewer #1 Comment 1, Comment 2… Reviewer #2 Comment 1…)。
- 逐條回應:在每一條意見下方,清晰說明你做了什麼修改來回應:
- 完全同意並已修改:明確指出在修改稿的哪個位置(頁碼、段落、行號)做了修改。例如:「感謝指出。我們已在修改稿第8頁第3段補充了相關說明,並引用Smith (2020)的文獻支持此觀點。」
- 同意部分觀點並做相應修改:說明你採納了哪部分建議,做了什麼修改。對於沒採納的部分,禮貌且有理有據地解釋原因(例如:「我們同意審稿人關於X點的補充很重要,已在第5頁加入相關討論。關於Y點的建議,因涉及研究核心假設,且經我們重新檢視文獻與數據後,認為原處理方式仍較為合適,理由如下:…」)。
- 因特殊原因無法修改:例如審稿人要求補做某個分析,但原始數據已不可得或時間經費不允許。需誠實說明原因,並說明是否在「研究限制」部分已提及或未來可如何改進。
- 不同意審稿人觀點:這需要極高的技巧和充分的證據!避免直接反駁或情緒化。應引用相關文獻、研究數據或理論邏輯,冷靜、客觀、有禮貌地提出你的論據,說明為何維持原觀點或做法。例如:「我們理解審稿人對Z方法的擔憂。然而,此方法在[某權威文獻]中被廣泛應用於類似情境,且本研究在應用時已特別注意了[某個潛在問題],並在[某處]說明了其適用性與限制。」
- 具體引用修改處:回應中務必清楚標明修改發生的確切位置(修改稿的頁碼/段落/行號,或章節標題),方便編輯和審稿人查找。
- 上傳修改稿與回應信:在系統中上傳:
- 標記好修改處的稿件(常用方式:用Word的「追蹤修訂」功能,或用不同顏色標註新增/修改的文字)。
- 完整的「逐點回應信」檔案(通常是PDF或Word檔)。
- 如果修改幅度很大,有時也建議上傳一份「無標記的乾淨版本」供最終確認。
回應信的品質,直接影響複審的結果! 寫得敷衍、避重就輕、或態度不佳,很可能讓好不容易得到的「大修」機會付諸流水,直接被退稿。
複審、接受與後續
- 複審 (Re-review):對於「大修再審」的稿件,編輯通常會將修改稿和你的回應信,送回給原審稿人(或部分原審稿人)進行複審。複審重點在於:
- 作者是否認真回應了所有關鍵意見?
- 所做的修改是否充分且有效地解決了之前提出的問題?
- 修改後稿件的整體品質是否達到期刊刊登標準? 複審後,審稿人可能建議:接受、仍需小修、或認為問題未解決仍建議退稿。
- 最終接受 (Final Acceptance):當編輯根據複審結果,確認稿件已達到要求,便會發出「接受刊登」的正式通知!恭喜你!
- 編輯加工與校對:稿件接受後,會進入期刊出版流程:
- 技術編輯:檢查最終稿的格式、圖表品質、參考文獻格式等細節。
- 排版:將稿件轉換成期刊的正式排版樣式。
- 作者校對:排版好的校樣(Proof)通常會發給通訊作者進行最終校對(Check for typographical errors only! 此時原則上不能再做大內容修改)。作者需在規定時間內(通常很短,如48小時)確認回覆。
- 上線/出刊:最終確認後,論文會正式在期刊的線上平台發布,並收錄於當期紙本或電子版期刊中。
為什麼我的論文老是被退?常見退稿地雷區
了解審稿流程後,我們來盤點國防大學期刊投稿常見的「退稿地雷」,幫你避坑:
- 主題不符或價值不明顯:研究跟軍事、國防八竿子打不著,或者研究問題太小、太瑣碎,對學術或實務都沒顯著貢獻。「為研究而研究」最危險!
- 文獻探討不足:沒做好功課!不知道前人研究到哪了,無法凸顯自己研究的創新點在哪(Research Gap)。引用文獻老舊、遺漏關鍵研究。
- 研究方法有硬傷:
- 方法選錯(例如該用量化調查的卻只用單一個案訪談)。
- 研究設計漏洞百出(樣本偏差大、問卷設計引導性強、實驗控制組有問題)。
- 資料來源不可靠或取得方式交代不清(軍事研究常見痛點)。
- 資料分析方法使用錯誤或解釋不當。
- 分析淺薄,討論不足:只是把數據或現象「描述」一遍,沒有「分析」其背後原因、意義、與理論或實務的連結。討論部分像在寫心得報告,缺乏深度與廣度。
- 結論薄弱或建議空泛:結論沒回答研究問題,或缺乏有力支持。給國軍的建議寫得像「加強訓練」、「提升士氣」這種口號,沒有具體、可操作的方案。
- 寫作品質低落:結構混亂、邏輯跳躍、語句不通、錯別字連篇、圖表粗糙難懂。讓審稿人讀得很痛苦,直接質疑你的嚴謹度。
- 格式亂七八糟:不遵守期刊的投稿須知,參考文獻格式一團亂。編輯第一關就卡住。
- 洩密疑慮:觸及不該公開的軍事機密、具體部署、武器參數、內部作業程序等。這在國防期刊是「一票否決」的重罪!
- 學術倫理問題:抄襲(直接複製他人文字未引註)、自我抄襲(大量重複自己已發表過的工作)、數據造假、不當掛名等。一旦被發現,不僅退稿,可能影響學術信譽。
- 一稿多投:同一篇稿子同時投給好幾家期刊。這是學術大忌!國防學術圈很小,很容易被抓包。
提升投稿成功率的實戰撇步
最後,提供幾招實用的「過稿秘訣」給想挑戰國防大學期刊的讀者:
- 吃透「投稿須知」:投稿前把目標期刊的官方網頁上的「作者指南/投稿須知」下載下來,當聖經一樣讀三遍!格式、字數、範圍、倫理要求,通通按規矩來。
- 選題是王道:花時間思考你的研究對「國軍」有什麼獨特的價值?是解決了某個棘手的實務問題?提供了新的戰略視角?驗證了某種新的管理方法在軍中的適用性?主題要「對味」!
- 文獻功課做足:下筆前,廣泛閱讀國內外(尤其是近期)相關領域的重要期刊論文(包括該期刊過往發表的相關文章)、專書、研究報告(如國防院的報告)。把「研究缺口」找準確!
- 方法論要嚴謹:選擇最適合回答你研究問題的方法。設計要盡量周延,考慮潛在問題(效度、信度、偏誤)。資料收集與分析步驟要交代清楚、符合規範。軍事研究常受限於資料可得性,更要誠實說明限制。
- 寫作結構清晰,邏輯環環相扣:
- 引言:清楚交代背景、問題重要性、研究目的/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
- 文獻探討:有系統地回顧、批判、整合,引出你的研究定位。
- 研究方法:詳細說明你「做了什麼」以及「怎麼做的」,讓別人能重複你的研究(保密部分除外)。
- 結果與分析:客觀呈現發現,並深入分析其意義。
- 討論與結論:闡釋結果的深層含義、理論與實務貢獻、研究限制、未來研究方向、具體可行的實務建議。
- 尋求前輩指點:投稿前,找有經驗的老師、學長姐或同事幫你看一遍稿子。旁觀者清,他們常能發現你忽略的盲點。
- 專業英文摘要:即使期刊以中文為主,好的英文摘要能提升國際能見度。如果英文不夠自信,花點錢找專業學術編修潤飾一下,值得!
- 正視審稿意見,認真修改回應:收到大修意見,別沮喪!這反而是機會。把審稿人的批評當成「免費的專家指導」,逐條、認真、有禮貌地回應和修改。這是你論文質量飛躍的關鍵一步!
- 耐心等待:學術審稿流程曠日費時。從投稿到第一次收到審查結果,3-6個月是常態。大修再審又要1-3個月。保持耐心,靜候佳音。
結語:學術之路的嚴苛試煉
國防大學期刊的審稿作業,絕不僅僅是一個「蓋章」的行政流程。它是學術品質的把關者,是知識生產的過濾器,更是軍事研究者專業能力的一場嚴苛試煉。了解其背後的邏輯、標準與運作細節,絕對能讓你避開許多冤枉路,提升研究成果被看見、被認可的機會。
這套嚴格的「同儕審查」制度,雖然耗時費力,有時甚至讓人挫折,但它卻是維持學術誠信、知識可靠性和期刊聲譽的基石。通過了這關考驗,你的研究成果才真正獲得了學術社群的初步認證,有資格成為國防知識庫的一部分,為國軍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所以,各位在軍事學術路上努力的夥伴們,好好打磨你們的研究,勇敢投稿吧!搞懂規則,避開地雷,認真回應,讓你的智慧結晶在國防學術的殿堂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