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權益沈默!線上訴願陳述意見與言詞辯論實戰手札
坐在電腦前,泡開的烏龍茶還飄著熱氣。我翻開去年協助某個土地增值稅爭議案的筆記,當事人老陳顫抖的聲音猶在耳邊:「公文說三十天內要提訴願,但這些專業術語我看攏嘸啊…」這不是特例。在臺灣,每年有上萬件訴願案件,卻少有人知道,當你對政府處分不服時,除了書面訴願,還能透過網路申請當面陳述意見或言詞辯論——這往往是翻轉結果的關鍵轉折點。
為什麼要開口說話?紙筆戰爭的侷限
傳統訴願流程中,八成案件僅憑書面往來就蓋棺定論。但當你面對的是複雜的環保裁罰、不動產登記爭議或稅務處分時,冷冰冰的公文往返常讓真相迷失在文字迷宮裡。
記得2019年高雄某廠房登記案嗎?業主收到駁回處分後,在言詞辯論現場直接展示廠區空拍圖與設計藍圖,當場推翻主管機關「違建擴充」的認定。這種視覺化溝通的效果,是再精美的訴願書都難以企及的。
法律給你的發聲權
《訴願法》第63條白紙黑字寫著:「訴願人就訴願事件得申請到場陳述意見。」同法第65條更明確賦予請求言詞辯論的權利。可惜的是,就像衣櫃裡那件從未穿過的正式西裝,多數人根本忘了自己擁有這項武器。
線上申請三部曲:從登入到完成的實戰解析
第一步:確認你的戰場座標
- 時機點:收受訴願答辯書的十天內是黃金申請期,錯過就只能靠書面決勝負
- 平台入口:各機關訴願網站(如臺北市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的「線上申請」專區
- 通行證:自然人憑證或工商憑證,沒有的人快用健保卡+手機註冊「臺灣行動身分識別」
上個月幫客戶申請時發現,內政部訴願系統已整合「T-Fido」生物辨識,眨眼搖頭就能完成身分驗證,比傳統讀卡機順暢許多。
第二步:填寫申請書的藝術
申請表單看似簡單,但魔鬼藏在細節裡:
- 【訴願案號】務必與公文右上角編號完全一致
- 【申請事項】勾選「陳述意見」或「言詞辯論」時要明白兩者差異:
- 陳述意見:單向說明(你講,委員聽)
- 言詞辯論:雙向攻防(可質疑對方證據)
 
- 【事由欄】不是寫作文比賽!用三句話精準點破爭議核心:
範例:原處分認定房屋違建部分,實為921震災修復結構,附民國88年核准修繕公文影本 
特別提醒:若申請言詞辯論,記得勾選「需機關派員出席」。去年有件NCC頻譜管理案,申請人漏勾此項,結果變成獨角戲。
第三步:上傳輔助武器的策略
別只會丟PDF!實務上有效的附件組合:
- 關鍵證據掃描檔(限5MB內)
- 爭點關係圖(用Canva製作時間軸)
- 三分鐘語音說明(mp3檔比萬言書有用)
曾看過厲害的代書在土地複丈爭議案中,上傳Google Earth定位圖疊合地籍圖的動畫,讓委員秒懂測量誤差所在。
現場對決的七個隱藏規則
當收到「准予陳述」通知時,真正的考驗才開始。這些庭審室不會明說的潛規則,是用數十次實戰換來的:
時間管理術
- 每人原則限時15分鐘
- 開場前3分鐘定生死:用「三個關鍵字」開場(例如:權狀遺失、善意取得、登記瑕疵)
- 最後2分鐘收尾必須包含「具體訴求」(例:請撤銷罰鍰中關於設備老舊部分)
證據呈現的魔法
帶A3彩圖別用A4影本!某關務申報爭議案中,當事人把報關流程製成便利超商取貨般的步驟圖,成功讓委員理解程序誤失並非故意。
應對突襲的防身術
當機關代表拋出你沒看過的文件時:
- 立即請求影印(這是法定權利)
- 沉穩回應:「請容許針對該證據補充書面說明」
- 切忌當場與對方爭執「為何之前不給」
數位時代的新戰場:視訊陳述全攻略
疫情後,超過六成機關開放視訊陳述。但別以為穿著睡褲就能上陣:
硬體暗黑技巧
- 用OBS軟體預錄證據影片(可隨時暫停講解)
- 雙螢幕配置:主畫面看委員,副螢幕放筆記
- 背後打盞檯燈,臉部亮度立即提升30%
網路斷線的救命錦囊
去年某自由港區保稅管理案視訊時颱風斷訊,當事人機警做對三件事:
- 立即手機錄影繼續陳述
- 結束後十分鐘內將影片加密上傳雲端
- 寄發存證信函聲明視訊中斷前已完成主要主張 後來委員會裁定該錄影具法律效力,成為首例認可案例。
避開三大致命錯誤
地雷一:把陳述當演講
某稅務優惠案申請人準備了廿頁講稿,開場就被制止:「請直接說明與復查決定書的差異點。」委員平均每案審閱時間僅15分鐘,與其長篇大論不如聚焦「處分違法三理由」。
地雷二:情緒性發言
「這分明是刁難!」這句話曾讓某工廠登記案當事人喪失補充說明機會。改用客觀表述:「該要求超出法定申請要件」效果天壤之別。
地雷三:錯估戰場角色
言詞辯論不是法庭攻防。曾見律師對環保署承辦人咄咄逼問,反遭主席提醒:「請尊重行政程序」。記住:委員才是裁判,不是你的敵手。
真實案例啟示錄
逆轉勝的關鍵三分鐘
林小姐的案例值得玩味。她的自用住宅稅率申請被駁回,線上申請陳述時,機關代表堅持戶籍登記未滿一年。現場她突然展示手機裡的水電費帳單: 「這是去年颱風淹水時我請師傅搶修的通訊紀錄,當時人在現場指揮清淤,怎能說未實際居住?」 委員當場調閱災害通報系統確認時間點,兩週後撤銷原處分。
科技助攻的典範
某廣播執照申請案中,申請人將電波覆蓋率數據轉成AR模型。委員用手機掃描書面資料,立即看到立體訊號涵蓋圖,這種創新呈現讓技術爭議迎刃而解。
當你走出會場之後
別以為說完就結束了!智慧型當事人會做三件事:
- 24小時內補送「陳述要點備忘錄」(非補充證據)
- 在訴願決定前,定期查詢「案件進度」
- 掃描決定書QR碼直接連結電子繳費系統(如需訴願費用)
某船舶登記案當事人更聰明:將言詞辯論過程製成圖文重點上傳雲端,設定分享連結失效日為救濟期限截止日,自動提醒後續行動。
握著溫涼的茶杯,我想起老陳案的最後結果。因為線上申請言詞辯論時,他現場播放了里長拍攝的房屋現況影片,推翻稅捐處「營業使用」的認定。螢幕上跳出的免補稅通知,比他任何生意賺的錢都更令人雀躍。
數位時代,捍衛權益不再需要抱著卷宗奔波。當那封讓你心頭一沉的處分書送達時,記住:滑鼠就是新世紀的發聲筒。你的主張,值得被清楚聽見。
(附錄:各機關線上申請入口網址清單請至行政院訴願資訊整合平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