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守護實戰手記:大安濱海樂園淨灘申請全透視
去年夏末,我帶著孩子沿臺61線西濱公路往北,經過大安濱海樂園時,被沙灘上閃爍的異樣光點吸引。靠近才發現是破碎的保麗龍與塑膠碎片,在豔陽下形成刺眼的「人造星光」。這幕景象促使我翻開臺中市政府觀旅局的服務網頁,展開首次淨灘活動申請歷程。
為何選擇官方管道淨灘
你可能疑惑:海灘是公共空間,為何需要申請?在實際操作後才理解,透過觀旅局統籌有三大關鍵優勢:
- 安全防護體系:申請通過後,局方會協調救生員駐點,並提供基本急救設備
- 廢棄物處理鏈:清出的海廢直接進入市府清運系統,避免二次污染
- 數據統整價值:官方表格包含海廢分類紀錄欄位,成果將納入年度海洋報告
特別是大安濱海樂園屬潮間帶生態敏感區,未經報備的隨意清理行動,反而可能破壞招潮蟹等生物的棲息環境。
申請表件核心要點拆解
基本資料欄位
申請單位名稱欄位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里辦公室、學校社團等公法人團體只需填寫正式名稱;但若由民間自組團隊(例如社區媽媽聯誼會),則需在備註欄加註「臨時性非營利組織」,這個細節關係到後續的免責同意書簽署方式。
活動時間規劃
表格要求精確到「分鐘」的時段規劃,實際上有緩衝機制。我們原訂9:00-11:30的時段,因當天東北季風增強,海管處人員主動建議提前收隊,只要在備註欄註明氣候因素即可。重點在避開每月大潮前後三日,這關係到潮間帶作業安全性。
人員結構申報
此處最常出現的誤填是志工年齡層分布。12歲以下參與者需達1:3成人陪同比,我們首次申請時因填寫5名兒童卻只有1名家長,被承辦人員電話提醒補正。建議親子團直接採用「家庭組」模式申報。
實戰流程圖解
前置作業階段
graph LR
A[線上索取申請書] --> B[填寫基本資料]
B --> C[規劃清掃區域]
C --> D[簽署安全承諾書]
D --> E[寄送紙本至觀旅局]現場執行階段
graph TD
F[領取工具組] --> G[安全講習]
G --> H[分組區域分配]
H --> I[海廢分類紀錄]
I --> J[集中暫置點]
J --> K[清運聯單簽收]隱藏版服務資源
多數申請者不知道,觀旅局提供三項未載明在表格上的支援:
- 微型氣象預報:活動前三天可致電索取當日風浪預測
- 環教時數認證:學校團體可申請環境教育時數證明
- 延伸教案支援:結合淨灘的海洋教育素材包
我們團隊曾運用教案包中的「海廢溯源圖鑑」,讓孩子們從瓶身編號追蹤到某東南亞國家的飲料品牌,意外觸發後續的減塑倡議行動。
風險預防實務建議
裝備自檢清單
- 防穿刺工作手套(非一般棉質手套)
- 包覆式膠鞋(禁止夾腳拖)
- 防曬袖套與遮陽帽
- 個人藥品與500ml以上飲水
去年八月案例:某大學生團隊穿運動涼鞋參與,遭尖銳蚌殼割傷腳底。此後申請表新增「裝備檢核切結」欄位,要求領隊簽署確認。
危機應變程序
當發現不明化學桶或醫療廢棄物時:
- 立即設立10公尺警戒區
- 通報海巡署(表格附緊急聯絡窗口)
- 拍攝污染源定位照
- 勿徒手接觸
我們曾在風力發電區附近發現工業用潤滑油桶,透過標準通報流程,兩小時內完成專業處理。
數據背後的海洋真相
每次淨灘需填報的「海廢統計表」,其實是珍貴的環境指標。分析大安灣近年數據可見:
| 年度 | 寶特瓶佔比 | 漁業廢棄物 | 微塑膠密度 | 
|---|---|---|---|
| 2021 | 42% | 28% | 12件/平方公尺 | 
| 2022 | 38% | 35% | 15件/平方公尺 | 
| 2023 | 33% | 41% | 18件/平方公尺 | 
數據顯示寶特瓶減少但漁業廢棄物攀升,反映出台中港區漁業活動的廢棄物管理課題。這些由民眾協力完成的基礎數據,最終成為市府擬定「刺網實名制」政策的關鍵依據。
場域特性與行動技巧
大安濱海樂園的沙灘有獨特地貌,需掌握清理要領:
潮間帶作業區
- 使用耙具過濾沙粒中的微塑膠
- 避免翻動超過5公分深沙層
- 遇螃蟹洞穴需繞行
防風林邊緣帶
- 重點清理纏繞樹根的漁網
- 注意隱藏玻璃碎片
- 最佳清理時機在退潮後2小時
灘線漂流區
- 順著海藻堆積線清理
- 使用浮力分類網
- 高頻率替換垃圾袋
記得某次在防風林發現被漁網纏繞的綠蠵龜幼體,即時通報海巡單位後成功救援。這經驗讓我們在培訓志工時,特別增加「生物遭遇應變」單元。
公民協力的蝴蝶效應
完成三次淨灘申請後,最深刻的體悟是:那紙申請表不只是許可文件,更是公民與政府的責任契約。當我們如實記錄下48公斤廢漁網的來源國標籤,三個月後就在市政會議看見「近海漁業廢棄物管理草案」的討論。
現在團隊發展出「三階段行動模式」:
- 淨灘前兩週進行海岸線勘查
- 活動中執行精準分類紀錄
- 後續追蹤特定污染源改善
去年記錄到某品牌飲料罐異常集中的現象,經通報後發現是零售業者違法傾倒,最終促成環保局加強稽查。
永續行動的在地實踐
隨著經驗累積,我們開始優化申請策略:
- 季節選擇:避開四月燕鷗繁殖季,改以秋冬季為主
- 區域輪替:分區分段清理,避免生態干擾
- 結合監測:申請加入「ICC國際淨灘行動」數據系統
- 資源串聯:與在地商家合作提供志工餐飲優惠
某次活動後,海巡隊員私下分享:「你們在申請表勾選的『廢棄漁網熱區』,確實是我們巡邏時發現的新堆積點。」這驗證了公民科學的協作價值。
從沙灘延伸到日常的改變
淨灘結束返家時,孩子突然問:「我們清掉的垃圾,會不會明天又漂回來?」這問題促使團隊發展後續行動:
- 在申請表「其他需求」欄位註明索取「海洋減廢指南」
- 將活動照片製作成社區宣導素材
- 發起「無塑野餐日」延伸活動
臺中市觀旅局去年增設「成果回饋欄位」,開放申請者上傳行動方案。我們分享的「校園海廢裝置藝術展」經驗,現已被收錄在官網的示範案例中。
當你拿著申請表站在大安海邊,那不只是清掃行動的開始,更是參與海洋治理的入場券。每筆填寫的數據,每次勾選的選項,都在累積改變海岸線的力量。海風依舊帶著鹹味,但當你俯身拾起那片塑膠碎片時,已然成為這片海洋的守護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