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記憶的鑰匙:認識那份守護老屋的關鍵文件
午後,走過大稻埕的街角,一棟立面雕花精緻卻略顯斑駁的紅磚樓房,靜靜矗立。鐵窗花樣式是昭和年代的流行,二樓的女兒牆有著獨特的幾何圖案。在地的老阿伯說,這棟樓差點就在去年被拆掉蓋大樓了,是幾個熱心的鄰里拿著一份「表格」跑到文化局去,才讓它暫時保了下來。那份「表格」,正是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提報表」。
在臺灣,我們身邊其實藏著許多有故事的老房子、老空間。它們可能見證了街區的發展、承載了特殊事件的記憶,或者本身在建築工法、藝術表現上就極具特色。然而,都市更新的腳步不曾停歇,許多珍貴的建物往往在我們還來不及認識它的價值前,就消失在怪手的煙塵裡。這時候,「提報」就成了民間參與文化保存最直接、也最具體的一把鑰匙。這份提報表,看似只是幾張紙,卻是啟動官方審查程序,賦予這些老建物法定保護身份的第一步。
為何需要這份提報表?不只是填表那麼簡單
或許你會想:「這棟房子很美、很有歷史,大家不都看得出來嗎?為什麼還要填表申請?」這裡牽涉到文化資產認定的嚴謹性與法定程序。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的指定,有一套法定的審查機制。文化主管機關(通常是各縣市的文化局或文化處)雖然會主動進行普查,但人力與時間有限,難以涵蓋全境每一個角落。這時,來自民間的提報就顯得格外重要,它能補足官方視野的盲點,讓真正具有價值但可能未被注意到的建物,有機會進入正式的審議程序。
更重要的是,「提報」本身是一個嚴肅的法律行為。它代表有人正式依據《文資法》的規定,請求主管機關啟動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的法定程序。一旦提報案成立,主管機關依法必須啟動現勘、初審,並將案子提到「文化資產審議會」上進行討論與決議。這份提報表,就是啟動這一連串法定保護機制的關鍵「鑰匙」。它讓建物的保存價值,從個人的感嘆或社區的口耳相傳,正式躍升到具有法律效力的審查層面。在提報受理後到審議結果出爐前,依據《文資法》相關規定,該建物原則上就處於「暫定古蹟」或類似保護狀態,開發行為依法可能被要求暫停,為後續的評估爭取寶貴時間。
拆解提報表:關鍵欄位與填寫眉角
這份提報表(名稱各縣市可能略有差異,如「文化資產提報表」、「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史蹟文化景觀提報表」等)通常可以在各縣市文化局網站「下載專區」或「文資業務」類別中找到。表格內容看似繁瑣,但每一欄都有其用意。掌握幾個核心欄位的填寫重點,能讓你的提報更具說服力:
1. 提報標的物的基本資料
- 名稱: 請儘量使用該建物最廣為人知的名稱,例如「某某街某某號洋樓」、「原某某商行」、「某某故居」。若不知正式名稱,也可描述性稱呼如「某某路轉角紅磚二層樓店屋」。
- 地址或位置: 這是關鍵!務必提供最精確的門牌地址。若無門牌(如山區建物、遺構),則需提供詳細的地理位置描述,最好能附上地籍資料(如地段、地號)或清晰標示位置的地圖(例如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的標註圖)。模糊的位置描述會大幅增加主管機關現勘的困難度,甚至可能導致無法受理。
- 所有權人/管理人或使用人: 若知道,請盡可能填寫。這關係到後續審議程序的通知與溝通。若不清楚,可填「不詳」,但鼓勵提報人嘗試了解(例如詢問鄰里長、老住戶),這有助於後續程序順暢。切記,提報是「請求政府啟動審查程序」,不需事先取得所有權人同意,這是法律賦予公眾的權利。
2. 提報理由與價值論述(核心重點!)
這部分是整份提報表的靈魂所在,直接影響文資審議委員對該建物價值的初步判斷。請避免僅用「很漂亮」、「很有歷史感」、「老一輩都說很重要」等感性描述。要具體指出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所定義的價值:
- 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
- 歷史事件關聯性: 是否曾發生重要歷史事件?是否為重要歷史人物的故居、活動場所?是否見證了地方發展的重要階段(如老街形成、產業變遷)?請提供具體事件、人物、時間脈絡。例如:「本建物為日治時期昭和X年(西元年)由知名營造廠XX所建,作為XX產業之辦公廳舍,見證本地XX產業之興盛時期。」
- 建築史或技術價值: 建築風格(如巴洛克式、現代主義、折衷式樣)、特殊構造工法(如RC仿石造、洗石子、磨石子、特殊屋架形式、磚砌工法)、稀有建材、代表性建築師或匠師作品。例如:「立面採用罕見之XX技法裝飾,女兒牆形式為本地同期建築孤例。」、「內部仍保存完整的日治時期大跨距木桁架,結構系統具代表性。」
- 藝術價值: 具特色的裝飾藝術(泥塑、交趾陶、彩繪、雕刻、鐵件、玻璃工藝等)。例如:「正立面保留完整之泥塑裝飾,主題為XX,工藝精湛,為XX匠師作品之代表。」
- 科學價值: 反映特定時代的營建技術、材料科學或環境適應智慧。
- 社會、文化意義: 在地方社群記憶中的地位、特定族群的共同記憶場所、反映常民生活型態。例如:「戰後長期作為社區信仰中心XX宮暫駐地,深植地方居民共同記憶。」
 
- 現狀描述與完整性: 建物目前的使用狀況?是空屋、住家、店鋪、工廠?外觀和內部主要結構、特色構件保存狀況如何?是否有毀損、改建?描述要客觀具體。例如:「主體結構尚稱完整,一樓立面因開設店面有局部修改,二樓原貌保存良好,後側增建鐵皮屋。」
- 面臨之破壞或保存危機: 是否聽聞或已知即將被拆除、改建?是否有自然損壞(如漏水、白蟻)無人修繕?此欄位強調提報的急迫性。例如:「據悉所有權人已申請拆除執照,預定於X月底拆除。」、「屋頂嚴重漏水,木構件已有腐朽跡象,恐有坍塌之虞。」
- 建議指定之類別: 依據你對建物的了解,初步建議是提報為「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若不清楚差異或難以判斷,可填「由審議會認定」。簡單說明:
- 古蹟: 通常指具高度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且保存狀態較完整者,保護規範最嚴格。
- 歷史建築: 具歷史文化價值,但可能規模較小、保存狀態稍差或有部分改建,仍需保存其價值部分,管理使用較有彈性。
- 紀念建築: 主要與重要歷史人物或事件有深厚關聯者。
 
3. 提報人資料
- 姓名/名稱: 個人或團體名稱(如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工作室)。
- 聯絡方式: 務必提供可聯繫的電話、地址、電子郵件。主管機關受理後,會進行聯繫確認,並通知後續審議進度。資料不完整可能導致無法受理。
- 身分證字號/統一編號: 依表格要求填寫,通常是必要欄位。
4. 佐證資料(強烈建議附上!)
雖然提報表本身可能沒硬性規定,但附上清晰的現況照片與相關佐證資料,能大幅提升提報的說服力與受理效率:
- 照片: 多角度拍攝,尤其能顯示建築特色、價值點與現況(包括損壞處)的照片。包含:全景(正立面、側面)、細部裝飾、特殊構造、室內重要空間(若可進入)、周邊環境關係。每張照片加註簡短說明(如:正立面裝飾、二樓窗楣泥塑、後側增建狀況)。
- 地籍圖謄本、建物測量成果圖: 向地政事務所申請,能精確標示建物位置與範圍。
- 歷史圖資: 如古地圖、老照片、舊文獻(報章雜誌、書籍)中提及或拍攝到該建物的部分。證明其歷史脈絡。
- 相關文獻記載: 地方志、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口述歷史紀錄中提到該建物的內容。
- 所有權人資料(若已知): 可附上查詢到的資料(如土地建物登記謄本上的姓名),方便文化局聯繫。再次強調,不需所有權人同意書。
遞交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流程概覽
填好提報表,連同佐證資料準備好後,該送到哪裡?如何送?
- 受理單位: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文化局(處)。通常是「文化資產科」或類似業務單位。可親自送達、郵寄掛號(建議保留掛號收執聯),部分縣市可能提供電子郵件或線上系統遞交(需確認該縣市是否開放及接受方式)。
- 形式審查: 文化局收到後,會先進行「形式審查」。確認表格是否填寫完整、基本資料(尤其是標的物地址/位置)是否足夠明確、提報理由是否有初步論述。如果資料過於簡略或位置描述不清,可能會被要求補正,甚至無法受理。這也是為什麼強調地址和價值論述具體化的重要性。
- 現勘與初審: 形式審查通過後,文化局會派承辦人員(有時會連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到現場進行勘查(現勘)。他們會核對提報內容、實地了解建物狀況、價值點與保存問題。依據現勘結果和提報資料,文化局內部會進行初步評估(初審)。
- 提送文資審議會: 如果初審認為該建物確有文化資產價值,符合進入實質審查的條件,文化局就會將此案排入「文化資產審議會」的議程。審議會由文化局長官、專家學者(建築、歷史、文化、法律等領域)、相關機關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審議會是決定建物是否能被正式「指定」或「登錄」為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的法定機構。
- 審議與結果: 審議會開會時,會審閱提報資料、現勘報告,並進行討論。會議通常開放旁聽(依各縣市規定)。審議會可能做出幾種決議:
- 指定/登錄: 通過成為法定文化資產。
- 列冊追蹤: 認為有潛在價值,但尚未達指定/登錄標準,或需進一步研究,會持續觀察並列入名冊。這也是一種保護機制,未來若有拆除或重大變更申請,主管機關會介入了解。
- 不予指定/登錄: 審議會認為不符合文化資產標準。
- 其他決議(如要求補充資料、再議等)。
 
- 結果通知與公告: 審議結果確定後,文化局會正式發文通知提報人(以及所有權人、相關權利人),並將結果公告於政府公報或文化局網站。
提報常見的迷思與挑戰
在參與提報的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疑問或困難:
- 「我不是專家,我的提報會被重視嗎?」 絕對會!文資審議重視的是建物本身的價值證據,而非提報人的身份。許多成功保存的案例,最初都是由關心地方的居民、文史愛好者提報的。重點在於提報理由是否具體、資料是否充分。
- 「所有權人反對怎麼辦?我能提報嗎?」 可以!提報是《文資法》賦予公眾的權利,目的是請求政府啟動審查程序,不需事先取得所有權人同意。當然,後續若能與所有權人溝通,尋求理解或共識,對長期的保存維護會更有幫助。文化局在審議過程中,也需依法通知所有權人並聽取其意見。
- 「建物已經破損嚴重,甚至只剩一部分,還有提報價值嗎?」 有!即使是殘跡、遺構,只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特殊的構造技術證明,或能反映特定歷史事件,都可能有提報價值。「完整性」是評估的標準之一,但非唯一標準。例如二戰時期的防空壕遺跡、早期產業設施的殘留基座等,都可能因歷史意義而被保存。
- 「聽說審議會很黑箱?」 文資審議會依法召開,會議紀錄依法須公開。雖然會議討論過程可能涉及專業且複雜的評估,但程序本身是公開透明的。民眾可以申請閱覽相關資料(除依法應保密者外),也可旁聽會議(依各縣市規定)。民間監督的力量也是促使審議更公開的重要因素。
- 「提報後好像要等很久?」 確實,文化資產審議需要嚴謹的程序,從受理到排入審議會需要時間(可能數月甚至更長,視案件量與複雜度)。文化局人力有限,案件排程需要時間。提報人需要耐心等待,必要時可適度向文化局詢問進度。這也是為什麼強調提報需「及時」,若已知有迫切的拆除危機,更應在提報書中明確指出,並儘早送件。
不只是填表:公民參與文化保存的實踐
填寫一份古蹟提報表,看似是一個行政行為,但它的意義遠超過此。它是公民社會對於自身環境歷史記憶的主動發言,是對於「什麼值得被留下」的價值判斷的具體實踐。在快速變遷的都市中,這份表格代表著一種抵抗遺忘的姿態,是社區意識的凝聚,也是對未來世代負責任的態度。
每一次成功的提報與保存,背後往往是一群人的堅持:可能是老住戶訴說家族與房子的故事,是年輕學子拿著相機紀錄即將消逝的街景,是社區媽媽們串聯簽名表達保留活動中心的意願,是文史工作者埋首故紙堆尋找證據。這些力量匯聚到那份看似冰冷的表格上,賦予它溫度與重量,最終可能改變一棟老房子的命運,甚至重塑一條街道、一個聚落的風貌。
臺北的「林百貨」得以重生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標,臺中的「宮原眼科」老建築華麗轉身,臺南無數的老街屋得以保存其韻味,高雄「逍遙園」重現風華,乃至於許多鄉鎮默默無名卻深具地方特色老建築的留存,源頭往往都始於一份由關心者所遞出的提報表。這些案例告訴我們,改變是可能的,而公民的主動參與,正是啟動改變的關鍵按鈕。
下一次,當你走過巷弄,發現那棟造型獨特的老房子圍起了工程圍籬,或者聽聞社區裡那間承載許多回憶的老活動中心即將被拆,不妨停下腳步。花點時間查詢所在縣市文化局的網站,找到那份「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提報表」。仔細觀察、拍照、詢問地方故事、查找資料,然後,認真地填寫它。你手中的筆,可能就是守護這座島嶼共同記憶的重要力量。每一個被成功守護下來的空間,都是留給未來的一份珍貴禮物,訴說著我們這一代人對歷史的尊重與對文化的珍視。這份工作的意義,不在於追求每一棟老房子都必須成為博物館,而在於確保那些真正承載集體記憶、見證技藝美學、反映時代精神的空間,能在時代洪流中獲得應有的評價與存續的機會,繼續在未來的歲月裡,向人們述說屬於臺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