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保税貨品暫存:臺灣業者必知的通關實務
在臺灣經營進出口貿易、製造加工,或是從事國際物流的業者,或多或少都碰過「保税貨品」的課題。海關對於保税貨物的移動、存放有著嚴格的規定,原則上必須存在海關監管的保税倉庫、物流中心、加工出口區或科學園區等特定區域內。然而,實務上總會遇到一些特殊狀況:也許是客戶急需樣品、生產線臨時缺料、維修品需要進廠處理,或是展覽展示需求,這時候,「申請將保税貨品暫存於課稅區或其他區內事業場所」,就成了企業必須了解的重要程序。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項申請的關鍵細節與實務經驗。
為什麼會有「暫存」的需求?先搞懂基本概念
所謂「保税貨品」,簡單說就是還沒完稅的進口貨物。在臺灣海關的監管下,這些貨物可以暫時免徵關稅、貨物稅、營業稅等稅費,存放於特定的保税區域或場所(如保稅倉庫、自由貿易港區、科學園區保稅範圍等)。海關的核心目的,是確保這些未稅貨品不會任意流入國內課稅市場,造成稅收損失與不公平競爭。
然而,現實的商業運作充滿彈性與變數:
- 客戶看樣/測試需求: 國外客戶可能要求將保税的樣品或測試機送到其位於臺灣一般地區(課稅區)的辦公室或工廠進行評估。
- 緊急維修/檢測: 客戶端或公司內部使用的機器設備(屬保税貨品)發生故障,需要送到位於課稅區的專業維修廠處理。
- 展覽展示: 參加在非保稅區域舉辦的展覽會,需要展示保税的產品。
- 生產急需用料: 保稅工廠或加工出口區內的生產線,臨時急需某項保税原料或零組件,但來不及從保稅倉庫調撥,需先向同在區內或鄰近課稅區的其他合格供應商「暫借」。
- 品質檢驗/實驗分析: 需要將保税貨品送到課稅區內具公信力的實驗室或檢驗機構進行特定測試。
這些情況,都涉及到需要將保税貨品移出原本海關嚴密監管的保稅區域,進入到一般課稅區域(俗稱「國內課稅區」),或是在不同保稅區域之間移動,但存放地點不是申請人自己的保稅倉儲空間。這時候,「暫存申請」就是唯一的合法途徑。
誰可以提出申請?申請的「場所」有什麼限制?
不是任何人、任何地方都能隨便申請。海關對申請人與存放地點都有明確規範:
- 合格的申請人:
- 擁有該批保税貨品所有權或管理權的業者:例如進口商、保稅倉庫業者、保稅工廠、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內的區內事業、物流中心業者等。
- 通常需要具備「保稅資格」,例如是海關核准登記的保稅工廠、保稅倉庫、科學園區事業單位等。一般未具保稅資格的貿易商,其保税貨品通常存放在他人(如報關行配合的保稅倉庫)管理的保稅倉庫,申請暫存通常需由該管理保稅倉庫的業者出面申請。
 
- 合格的暫存場所:
- 課稅區: 泛指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等非屬保稅區域的一般地區。申請暫存的場所必須是安全、易於監管、具明確地址的空間,常見如:
- 申請人(或關係企業)位於課稅區的自有辦公室、倉庫、工廠。
- 客戶的辦公室、工廠。
- 協力維修廠、檢測實驗室的場所。
- 展覽會的展場(需提供明確展位)。
 
- 其他區內事業場所: 這是指同樣位於保稅區域(如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內,但屬於「其他」事業單位的場所。例如:
- 同在A科學園區的B公司,需要借用C公司的設備檢測其保税貨品,需申請將貨品暫存於C公司的廠房特定區域。
- 保稅工廠D急需某零件,向同在加工出口區內的供應商E公司「暫借」其保税零件,需申請將該零件由E公司倉庫移出,暫存於D公司的生產線或倉庫(但仍在加工出口區保稅範圍內)。這裡的「暫存」主要是處理所有權或保管責任的暫時轉移,貨品仍在保稅區內,但脫離了原所有人的直接控制。
 
 
- 課稅區: 泛指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等非屬保稅區域的一般地區。申請暫存的場所必須是安全、易於監管、具明確地址的空間,常見如:
申請前的關鍵準備:文件與條件盤點
申請絕非填張表格那麼簡單,事前準備充分,才能提高核准機率,避免後續爭議:
- 明確的申請事由: 這是海關審核的首要重點。理由必須具體、合理且符合海關允許的範圍(如前述的看樣、維修、展覽、急用等)。模糊不清或商業理由薄弱的申請,容易被駁回。準備好能佐證理由的文件(如客戶要求看樣的郵件、維修合約、展覽參展證明等影本)。
- 詳盡的貨品資訊:
- 完整的貨品名稱、規格、型號。
- 數量(精確到最小單位)。
- 海關進口報單號碼(或保稅倉庫/工廠的進倉單號、帳冊號列)。
- 原始價值(通常依進口報單上的完稅價格或交易價格)。
- 必要時提供照片或型錄供海關辨識。
 
- 明確的暫存地點資訊:
- 完整地址(包含樓層、室號)。
- 場所負責人姓名、聯絡電話。
- 該場所的用途說明(如辦公室、倉庫、實驗室、展位等)。
- 提供場所平面圖,標示貨品暫存的確切位置(例如:XX大樓3F,會議室A;或YY工廠,倉儲區B排貨架第3層),這點對於海關後續可能的稽核非常重要。
 
- 確切的暫存期限: 海關會根據申請事由核定一個合理的暫存期間(例如:維修7天、展覽5天、看樣3天)。申請人需提出明確的起訖日期。切記,期限絕對不是越長越好,合理且必要才是關鍵。預估時間要務實,避免頻繁申請展延。
- 擔保的準備: 這是海關確保稅收的核心機制!暫存期間,貨品脫離海關嚴密監管,海關為了防範貨品遺失、掉包或流入課稅市場,會要求申請人提供相當於貨品應付稅費總額(關稅+貨物稅+營業稅)的擔保。常見方式有:
- 現金: 直接繳納保證金。
- 銀行保證書: 由銀行出具,承諾在海關要求時支付該筆稅費。這是企業最常用的方式,避免資金凍結。
- 政府債券或定期存單設定質權。
- 使用「押款線上扣繳系統」: 符合資格的業者,可申請將應繳稅款先凍結在帳戶額度內。 申請前務必精算稅額,並與配合的銀行確認開立保證書的流程與時間。
 
- 完善的內部控管計畫: 說明企業將如何確保貨品在暫存期間的安全與可追溯性:
- 誰負責保管?(指定專責人員)
- 如何存放?(是否有獨立上鎖區域、監視設備?)
- 如何記錄移動?(內部管制表單)
- 如何確保不被擅用或流入市場?(管理規範)
- 如何確保在期限內運回原保稅區或依規定完稅進口?(追蹤機制) 這份計畫能展現企業的管理能力,增加海關信任度。
 
正式申請流程:步驟與溝通要點
準備好上述資料後,就可以進入正式申請階段。流程大致如下:
- 領取/下載申請書: 向貨品原存儲地海關(例如:貨品存放在台北關轄區的保稅倉庫,就向台北關申請)索取「保稅貨品運出保稅範圍(或運入課稅區)申請書」標準表格,或在關港貿單一窗口網站下載。不同海關單位(如基隆關、台北關、高雄關)的表格名稱可能略有差異,但核心內容一致。
- 詳實填寫申請書: 這是正式的公文書,務必:
- 用正楷清晰填寫或打字。
- 公司名稱、統一編號、地址等基本資料務必正確。
- 「申請事由」欄位需具體詳述,避免籠統。例如:「提供XX型號機器樣品予位於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五段XX號之YY公司進行功能性測試評估」比「客戶看樣」好得多。
- 貨品資料、數量、價值、原存倉單號等務必與帳冊或報單完全一致。
- 明確填寫暫存地址、起訖日期。
- 勾選擔保方式並填寫相關資訊(如保證書號碼、金額)。
- 蓋上公司及負責人印章(大小章)。
 
- 檢附必備文件: 通常包含:
- 申請書正本。
- 貨品相關證明文件影本(如進口報單、保稅倉庫進倉單)。
- 佐證申請事由的文件(如客戶邀請函、維修合約、展覽手冊頁面)。
- 暫存場所位置圖及平面配置圖(標示存放點)。
- 銀行保證書正本(若採此擔保方式)。
- 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證明文件影本(有時海關會要求)。
- 切結書: 這是關鍵文件!申請人需切結保證貨品僅用於申請目的,絕不轉讓、移作他用或流入國內市場,並承諾在期限內運回原保稅區或依法補稅進口,否則願接受海關處分及沒收擔保品。切結書需用印公司大小章。
 
- 遞交海關審核:
- 將完整申請文件遞交(或郵寄)至貨品原存儲地海關的承辦單位(通常是業務組或稽查組的保稅業務相關課別)。
- 建議事先電話詢問承辦人員姓名及分機,方便後續追蹤。親自遞件時,可禮貌性簡述重點。
 
- 配合海關查核: 海關受理後,可能會:
- 書面審查文件是否齊全、合理。
- 實地勘查暫存場所: 特別是對於高價值、高風險貨品,或申請場所較特殊時。海關會確認場所的安全性、獨立性、是否易於監管。企業應預先準備好場所,並由負責人陪同說明。
- 詢問細節:承辦人可能會打電話詢問申請書上的細節或控管計畫。保持聯繫管道暢通,即時回覆。
 
- 核准與領取核准文件:
- 經審核通過,海關會在申請書上蓋章核准,並發給核准通知(可能是申請書副本蓋核准章,或另外發文)。
- 務必仔細核對核准函上的內容: 特別是貨品明細、數量、暫存地址、起訖日期、擔保條件是否正確無誤。核准的日期就是你的緊箍咒!
 
- 提領貨品與移動:
- 取得海關核准文件後,憑此文件向原存儲的保稅倉庫/場所辦理提貨出倉。
- 保稅倉庫管理人或區內事業的管理單位會依海關核准文件放行貨品,並在相關帳冊(如保稅倉庫帳、保稅工廠原料帳)上註記貨品「運出保稅範圍暫存」及核准文號。
- 貨品移動時,建議:
- 使用公司有登記的車輛或委託合格運輸業者(最好能提供運送單據)。
- 有專人押運(特別是貴重物品)。
- 直接運抵核准的暫存地點,避免中途停留或繞道。
 
 
- 抵達暫存地登錄:
- 貨品送達核准的暫存地點後,應立即由場所負責人點收確認無誤,並在內部管制表單(企業自訂)上記錄收貨日期、時間、數量、狀況。
- 將貨品放置於申請時標示的特定位置。
- 妥善保管海關核准文件備查。
 
暫存期間:高度自律與嚴密管控的關鍵期
拿到核准只是開始,暫存期間的管理才是真正考驗企業合規能力的時刻。海關隨時可能在不通知的情況下進行抽查(雖然實務上較少,但風險存在)。企業必須嚴格自律:
- 嚴守申請目的: 核准文件寫明是「看樣」,就只能給客戶看,絕不能讓客戶拿回去測試、拆解,甚至銷售。維修品就只能進行申請書上說明的維修項目。
- 貨品不可移出核准位置: 核准放在A會議室,就不能因為「方便」移到B倉庫。除非有特殊情況(如展場攤位調整),也應事先向海關報備並取得同意。
- 絕對禁止轉讓、抵押、移作他用: 這是海關最大的紅線!貨品在暫存期間,所有權和管理權仍在申請人身上,絕不可賣給暫存地的客戶或第三人,不可拿去抵押借款,不可拆零件給其他機器用,不可當作員工福利品。
- 落實內部管控:
- 專人負責: 明確指定暫存地點的保管責任人。
- 實體隔離: 盡可能將保税貨品與公司一般課稅貨品分開存放,例如獨立上鎖的櫃子、區域,並標示「保税貨品」。
- 進出登記: 建立簡單的「保税暫存貨品進出登記簿」。每次有人員(包括自己員工、客戶、維修技師)接觸貨品,都記錄日期、時間、姓名、單位、接觸事由、接觸前後貨品狀況(例如:拍照編號XX樣機供測試)。這在萬一發生爭議時是重要的自保證據。
- 定期盤點: 在暫存期較長時,應自行定期盤點確認貨品數量與狀態。
 
- 密切注意期限! 把核准的「運回期限」當作最高指導原則,設定多個內部提醒(例如到期前7天、3天、1天)。務必在期限屆滿前,將貨品全數(包括維修後產生的廢料、替換下來的壞品)運回原提貨的保稅倉庫/場所,辦理進倉手續。倉庫管理員會核對數量並在帳冊上註記「運回」。
- 展延申請: 如果真的有不可抗力因素(如維修複雜度超出預期、客戶評估延遲、展覽延長),無法在原期限內運回,務必在「原期限屆滿前」,備妥理由說明及佐證文件,向原核准海關申請展延期限。海關會審酌理由決定是否同意及延長多久。切勿逾期才申請!
期限到了怎麼辦?結案與擔保解除
順利在期限內(或經核准展延後的期限)將貨品運回原保稅區,是整個流程圓滿的關鍵。後續動作:
- 辦理回倉手續:
- 將貨品運回原提貨的保稅倉庫/區內事業場所。
- 提供海關原核准文件(正本或影本)給倉庫管理單位。
- 倉庫管理人員會點收貨品,確認數量、狀況(如有無明顯損壞),並在相關保稅帳冊上註記貨品已運回,同時註銷或更新該批貨品的暫存紀錄。務必索取回倉證明文件(如蓋有倉庫章的進倉單副本)。
 
- 向海關報備結案:
- 將倉庫出具的「貨品已運回」證明文件(如進倉單影本),連同原海關核准文件,提交(或郵寄)給當初核准的海關承辦單位。
- 簡要說明貨品已依規定運回,申請結案。
 
- 申請解除擔保責任:
- 海關收到結案文件,確認貨品已安全運回保稅區後,會簽署解除該筆擔保責任。
- 申請人可憑海關出具的「解除擔保責任通知書」或其他證明文件:
- 若當初是繳交現金保證金,可辦理退還。
- 若當初是提供銀行保證書,可向銀行辦理撤銷保證(將海關通知書交給銀行),銀行即解除保證責任。這一步很重要,避免保證書持續佔用銀行額度。
 
 
萬一出了狀況?風險與罰則不可不慎
如果管理不當或心存僥倖,違反規定,後果非常嚴重:
- 貨品遺失、遭竊: 這是最糟狀況。申請人必須立即向警察機關報案取得報案證明,並即刻主動通報原核准海關。即使有報案,海關通常仍會視為申請人管理不善,除可能沒收全額擔保金(保證書會被執行)抵繳稅款外,還會依《關稅法》處以罰鍰(貨價1到3倍),甚至涉及刑責(如涉及走私)。企業商譽損失更難以估計。
- 貨品未在期限內運回: 這是最常見的違規。逾期未運回,海關會發文催辦,並可能直接將貨品視為「進口」,發單要求申請人補繳所有應付稅款(關稅、貨物稅、營業稅、滯納金),同時沒收擔保品(保證金或執行保證書)抵稅,並處以罰鍰(貨價1到3倍)。若無法說明貨品去向,更可能被視為走私。
- 擅自移作他用或流入國內市場: 例如將樣品賣給客戶、將維修好且替換下來的零件(屬保税貨品)留在客戶端使用。這等同於「私運」,海關會依法追徵稅款、處以重罰(貨價1到3倍),並移送檢調機關偵辦刑責(《關稅法》第81條),負責人可能面臨有期徒刑。企業也會被列入高風險名單,未來申請任何業務都會被嚴格審查。
- 未依申請目的使用: 例如核准看樣,卻讓客戶進行破壞性測試導致貨品損壞無法歸還。海關會要求補稅(視同進口),並可能依情節處罰。
- 提供不實申請資料: 企圖以不實理由(如假維修真販售)申請暫存,一旦被查獲,除了貨品被沒入、追稅罰款外,也會涉及刑責(偽造文書、詐欺)。
風險管控的要點就是:誠實申請、嚴格自律、密切追蹤、期限至上!
業者的實務心得與建議
最後,分享幾點來自實務操作者的經驗談,幫助你少走彎路:
- 必要性評估: 暫存申請是「不得已」的解決方案,流程繁瑣、成本不低(擔保資金成本、銀行手續費、人力時間)、風險高。在規劃業務時,優先考慮能否在保稅區內完成(例如在保稅倉庫內看樣、利用區內維修廠),避免動輒申請暫存。
- 精準估算數量與期限: 「整批申請,分批取用」是常見錯誤。申請多少數量出去,就要全數同批運回。只拿一顆零件出去,卻申請一整箱,會增加擔保額與管理風險。期限也非越長越好,海關會質疑合理性。申請「剛剛好」的數量和「合理必要」的期限。
- 內部SOP與教育訓練: 公司內部(特別是倉管、業務、工程單位)必須建立明確的「保税貨品暫存申請與管理標準作業程序」(SOP)。誰可以發起申請?誰負責準備文件?誰是暫存點保管人?接觸貨品的規範?運回的責任?這些都要寫清楚,並對相關人員進行教育訓練,確保每個環節都有人負責。
- 文件保存完整: 所有申請文件(申請書、海關核准函、切結書、擔保文件、內部進出記錄、運送回倉單據、海關結案通知、擔保解除證明)都應妥善歸檔保存。海關事後稽查時(可能幾年後),這些都是證明合規的重要證據。保存期限建議至少5-7年。
- 與海關保持良好溝通: 遇到不確定的事項(如某種理由是否可申請、場所是否合格),不妨在正式送件前,先以電話或書面(email)向海關承辦人禮貌詢問。送件後主動追蹤進度。展現積極負責的態度,有助於建立信任。
- 善用關港貿單一窗口: 部分海關通知或查詢可透過關港貿單一窗口線上系統處理,多留意該平台訊息。線上申請暫存功能尚未普及,仍以紙本為主,但相關法規查詢、報單資料調閱可多加利用。
- 高風險貨品更謹慎: 體積小、單價高、易轉售的貨品(如晶片、高階鏡頭、貴金屬),海關審查會更嚴格,企業內部管控也要更嚴密,最好能加裝防拆標籤或記錄序號。
- 諮詢專業報關行或顧問: 對於流程不熟悉、案件複雜(如金額龐大、貨品特殊、暫存點多)的業者,尋求經驗豐富的專業報關行或保稅業務顧問協助,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投資。他們熟悉海關作業細節與審核重點。
結語:合規是企業永續的基石
申請保税貨品暫存課稅區或其他場所,是一項需要高度責任感與細緻管理的海關業務。它絕非填寫表格的形式作業,而是企業展現其內部控制能力、對海關法規尊重態度的具體實踐。理解規則、誠實申報、嚴密管控、遵守期限,是順利完成暫存程序的不二法門。每一次成功的申請與結案,都是在為企業的信譽與合規文化加分;反之,任何一次疏忽或違規,都可能帶來巨大的財務損失與法律風險。在追求商業效率的同時,務必將「合規」放在首位,讓保税制度真正成為企業拓展國際業務的助力,而非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