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根的名字:原住民傳統姓名羅馬拼音登記的意義與實務
午後的陽光斜斜照進部落的活動中心,空氣中瀰漫著小米酒的香氣。幾位長輩圍坐著,用流利的族語交談,名字在對話間自然流轉。那些名字,承載著家族的故事、山林的記憶,是身分的印記。年輕一代的阿美族青年阿洛,在一旁靜靜聽著,心中卻有份難以言說的距離感。他的身份證上,印著漢名「陳志明」,那個在都市求學、工作時使用的名字,方便卻陌生。他記得祖父喚他「Falah」,那是祖父親自為他取的名字,意為「勇士」。然而,在正式的場合、重要的文件上,「Falah」這個名字卻彷彿隱形了。
這份距離感,是許多臺灣原住民族朋友共同的經驗。名字,不僅是稱呼,更是文化傳承的關鍵密碼,是連結祖先與土地的臍帶。為了回應這份文化復振的需求,臺灣推動了「原住民傳統姓名羅馬拼音並列登記」制度。這項政策,不只是行政程序的改變,更是對多元文化價值的肯認,讓族人的傳統名字得以在現代社會的脈絡中重現光芒。
一、 不只是多一行字:並列登記的深層意義
- 文化復振的核心實踐: 傳統姓名蘊含著族群的歷史、神話、家族系譜、個人特質或對生命的期許。恢復使用傳統姓名,是找回文化主體性的重要一步。當族人的名字能以正確的拼音形式出現在身份證明、畢業證書、結婚證書等正式文件上,不僅是個人榮耀的展現,更是對整個族群文化的尊重與彰顯。它讓下一代能直觀地認識、接觸自己的語言與命名文化。
- 語言傳承的關鍵樞紐: 羅馬拼音是記錄原住民族語言的工具。透過姓名拼音的並列登記,等於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使用、推廣族語的書寫系統。父母在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名字時,自然會傳遞語音的唸法、名字的意義,成為最自然的語言傳承場域。每一次書寫、每一次呼喚,都是對瀕危語言的活化。
- 法律權益的完整保障: 在過去,若僅使用傳統姓名,在非原住民社群或特定行政、金融體系中,可能遭遇辨識或系統無法接受的困擾。漢名與傳統姓名並列登記,確保了在享受文化認同的同時,原有的法律行為效力、財產權、契約關係、社會福利等權益完全不受影響,兩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項制度解除了族人在文化認同與現實便利之間的兩難抉擇。
- 族群認同與尊嚴的重建: 能夠在正式場合、重要文件上使用祖先賦予的名字,對於個人自尊與族群認同感的提升,具有無可替代的力量。它象徵著國家正視並尊重原住民族的主體性,是邁向實質平等的重要里程碑。當社會大眾開始熟悉這些美麗的名字與發音,也促進了族群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
二、 法律基石:賦予傳統姓名同等地位
這項政策的推動並非憑空而來,其根基在於臺灣對原住民族權益日益重視的法律架構:
- 《原住民身分法》: 明確規範了原住民身分的認定。擁有原住民身分是申請傳統姓名登記的前提。
- 《姓名條例》: 第一條第二項是關鍵法源:「臺灣原住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之傳統姓名登記,依其文化慣俗為之;其已依漢人姓名登記者,得申請回復其傳統姓名;回復傳統姓名者,得申請回復原有漢人姓名。」 第一條第三項進一步規定:「原住民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以當事人申報者為準。」 這賦予了原住民選擇登記傳統姓名、回復傳統姓名,以及並列登記漢名的法律權利。
- 《戶籍法》及相關施行細則: 具體規範了姓名登記、變更登記的程序,由戶政事務所負責執行。內政部據此訂定更詳細的作業規定,確保全國戶政單位有一致的處理標準。
-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 強調國家應推動原住民族語言的保存與發展,而傳統姓名正是語言文化的重要載體。姓名羅馬拼音系統的制定與推廣,也與此法精神緊密相連。
這些法律條文共同構築了「原住民傳統姓名羅馬拼音並列登記」制度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基礎。
三、 誰能申請?了解你的權利
這項制度的適用對象相對明確:
- 具有原住民身分者: 這是核心要件。依據《原住民身分法》取得原住民身分者(無論是依父或依母),都有權利申請。
- 申請內容:
- 初次登記傳統姓名並列漢名: 例如,新生兒報戶口時,父母可同時為其登記漢名與傳統姓名羅馬拼音。
- 已登記漢名者,申請「回復」傳統姓名並列登記: 這是目前最常見的申請類型。已使用漢名者,可申請將自己的傳統姓名(羅馬拼音)加註在身分證上,與漢名並列。
- 已單獨登記傳統姓名者,申請「回復」漢名並列登記: 少數已單獨使用傳統姓名者,若因實際需要(例如繼承早年以漢名登記的財產),也可申請加註原有或另取之漢名。
- 變更傳統姓名拼音: 若當初登記的拼音有誤,或個人想依循新的、更精準的族語書寫系統(如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告的「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可申請變更拼音。
- 變更傳統姓名內容: 依照各族傳統文化慣俗,若符合特定條件(如獲長輩重新賜名),可申請變更傳統姓名內容(需注意戶政實務上對此有較嚴謹的認定程序)。
 
- 非原住民配偶的姓名權益: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當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並列登記時,其「非原住民配偶」的姓名權也受到保障。非原住民配偶可以選擇:
- 維持自己原有的漢人姓名不變。
- 依《姓名條例》規定,申請將自己的姓氏冠上原住民配偶的傳統姓氏(需以漢字表示,通常取其音譯或意譯)。
- 申請更改自己的名字(名字部分可自由更改,不受限於傳統姓名)。
- 非原住民配偶的選擇,完全不影響原住民配偶申請傳統姓名並列登記的權利。這項配套措施,體現了對不同族群文化背景配偶權益的尊重。
 
四、 如何申請?走進戶政事務所的步驟
申請傳統姓名羅馬拼音並列登記,主要透過全國各地的戶政事務所辦理。流程力求便民,但仍需準備必要文件:
- 事前準備:
- 確認傳統姓名與拼音: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傳統姓名應依循家族傳承或部落慣習。拼音部分,強烈建議採用「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告的「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可至原民會官網查詢下載)。這套系統是經過語言學家與各族代表協力制定,具有學術基礎與官方認可,能較精準地記錄族語發音。務必確認姓名與拼音的正確性,避免日後困擾。若對拼音有疑問,可諮詢部落長輩、族語教師或地方原住民族行政單位。
- 準備所需文件:
- 申請人國民身分證正本。 (現場核對後發還)
- 申請人戶口名簿正本。 (辦理後會換發新的戶口名簿)
- 申請人最近2年內拍攝之符合新式身分證規格的彩色照片1張。 (因換發新證需要)
- 申請書: 需填寫「原住民傳統姓名並列羅馬拼音登記申請書」(戶政事務所提供)。申請書上需明確填寫:
- 原有漢名。
- 要登記的傳統姓名(羅馬拼音)。
- 選擇的登記方式(回復傳統姓名並列漢名、初次登記等)。
 
- 印章: 申請人本人的印章(亦可簽名)。
- 法定代理人(若申請人未成年): 法定代理人的身分證、印章(或簽名)。
- 特殊情況證明(如變更姓名內容): 若有變更傳統姓名內容的需求(非僅變拼音),可能需要檢附依該族文化慣俗得變更姓名之證明文件(如部落會議紀錄或頭目證明等),此部分規定較嚴格,建議事先向戶政事務所確認。
 
 
- 親自辦理: 申請人須親自前往任一戶政事務所辦理。因涉及國民身分證換發及重要個人資料變更,無法委託他人辦理。
- 現場辦理流程:
- 抽號碼牌等候。
- 向承辦人員表明欲辦理「原住民傳統姓名並列羅馬拼音登記」。
- 繳交準備好的文件與照片。
- 填寫(或確認)申請書內容。 承辦人員會詳細核對申請書上的傳統姓名拼音是否正確。
- 核對戶籍資料無誤。
- 繳納規費: 主要為換發國民身分證的費用(現行規費為新臺幣50元)。若同時申請戶口名簿換發,則需另繳戶口名簿規費(現行為新臺幣30元)。
- 簽名或蓋章確認申請。
- 領取收據及新的戶口名簿(若申請換發)。
- 等待製作並領取新身分證: 國民身分證通常需要一點時間製作(約30分鐘至1小時不等,視現場人數而定),可詢問承辦人員預計領取時間,稍後再至櫃檯領取。
 
- 完成後:
- 領到新的國民身分證,正面會同時顯示你的漢名與傳統姓名羅馬拼音(例如:陳志明 Falah)。
- 戶籍資料(戶口名簿、戶籍謄本)也會同步更新記載。
- 重要提醒: 拿到新證後,務必仔細核對傳統姓名拼音是否完全正確。若有誤,應立即向承辦人員反映更正。
 
五、 登記之後:傳統姓名在生活中的應用
完成並列登記,讓傳統名字正式「復活」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份權利,是實踐文化認同的下一步:
- 官方文件與證件:
- 效力等同: 法律明文規定,並列登記的傳統姓名與漢名具有同等效力。在簽署任何法律文件(契約、借據、遺囑)、申請政府文件(如護照、駕照、行照)、辦理銀行業務、不動產登記(土地登記、建物登記)、報稅(綜合所得稅、房屋稅、地價稅申報)、勞健保業務、投票等場合,可以自由選擇使用漢名或傳統姓名羅馬拼音,或兩者並用(若文件欄位允許)。機關、銀行、公司行號不得拒絕接受。
- 文件欄位: 許多官方申請書或契約書,已設計有足夠欄位填寫完整姓名(含並列的羅馬拼音)。若遇到欄位不足的舊表格,可於簽名處同時簽署漢名與傳統拼音,或向該單位反映更新表格。
 
- 工作職場:
- 可以在名片、員工識別證、電子郵件署名、公司內部系統、勞保投保資料、薪資單上使用傳統姓名羅馬拼音。
- 雇主應尊重員工使用傳統姓名的權利,相關人事、財務系統應能支援顯示與處理。
 
- 教育體系:
- 學生可在學籍資料、學生證、畢業證書、獎狀上使用傳統姓名。
- 有助於校園認識與尊重多元文化。
 
- 社會活動與文化參與:
- 參與部落會議、文化活動、藝文展演、媒體採訪時,使用傳統姓名是最自然且被鼓勵的方式。
- 在社群媒體、個人創作發表上使用傳統姓名,也是推廣文化的方式。
 
- 國際場合:
- 傳統姓名羅馬拼音本身即具有國際流通性,在國際會議、學術交流、文化展演等場合使用,能直接彰顯原住民族的文化身分。
 
六、 可能遇到的狀況與應對
雖然法律保障權利,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可能遇到一些需要溝通或適應的情況:
- 系統相容性問題:
- 現象: 某些較老舊的政府或民間機構(特別是金融機構)的電腦系統,可能無法正確顯示或處理羅馬拼音中的特殊符號(如 ʻ(Okina)、ç等)或長姓名,導致輸入困難或顯示異常。
- 應對:
- 向該機構的服務人員說明情況,強調法律規定姓名並列具有同等效力。
- 詢問是否有變通方式(例如:暫時在系統內輸入漢名,但在正式文件或簽名處仍使用傳統姓名)。
- 若問題持續,可向該機構的客服或主管反映,要求改善系統相容性。
- 必要時,可向主管機關(如金管會針對金融機構)或原住民族委員會反映系統障礙問題。
 
 
- 現象: 某些較老舊的政府或民間機構(特別是金融機構)的電腦系統,可能無法正確顯示或處理羅馬拼音中的特殊符號(如 
- 認知不足或誤解:
- 現象: 部分公務員、商家或社會大眾可能對這項制度不熟悉,誤以為傳統姓名只是「別號」或「註記」,不具正式效力,甚至質疑其合法性。
- 應對:
- 保持耐心,出示載有並列姓名的國民身分證,並說明《姓名條例》的相關規定。
- 可隨身攜帶原民會或內政部關於此政策的簡介文宣(可從官網下載),方便說明。
- 若在公務機關遇到拒絕受理或刁難,可記下承辦人員姓名、時間、地點,向該機關的上級單位或原住民族委員會提出申訴。
 
 
- 拼音爭議或族內不同書寫系統:
- 現象: 同一族語在不同地區或不同學者間,可能有不同的拼音習慣(尤其在官方書寫系統公告前)。族人對自己名字的拼音方式可能有不同見解。
- 應對:
- 尊重個人選擇: 依據《姓名條例》,羅馬拼音「以當事人申報者為準」。戶政機關原則上尊重申請人意願。但強烈建議採用原民會公告的書寫系統,以利統一與辨識。
- 尋求共識: 族內可透過部落會議、族語推動組織等平台,討論並逐漸形成族語書寫的共識。
- 登記前審慎確認: 申請登記前,務必與家人、長輩或族語教師確認拼音的正確性與適宜性,避免日後後悔。
 
 
- 非原住民配偶的姓名選擇疑慮: 非原住民配偶在面對是否要冠傳統姓氏(漢字譯寫)時,可能感到猶豫或不適應。這需要夫妻間充分溝通,尊重配偶的個人意願與文化背景。法律並未強制非原住民配偶必須更改姓名。
七、 擁抱名字,傳承文化:更深遠的影響
推動傳統姓名羅馬拼音並列登記,其影響力遠超過個別行政程序的改變:
- 點燃語言復興的火種: 當越來越多的傳統名字出現在公共視野中,它成為最直接的族語教材。孩子問「我的名字怎麼唸?什麼意思?」時,就是語言文化傳承的起點。學校、圖書館、公共場所看到這些名字,也潛移默化地增進社會對原住民族語言的認識。
- 強化族群認同與凝聚力: 使用傳統名字,是對自我身分的宣告與肯定。它讓族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感受到與祖先、部落更深切的連結。在都市打拼的遊子,看到身分證上的傳統名字,也能喚起對家鄉的思念與認同。
- 促進社會多元與尊重: 當主流社會習慣看到、聽到這些美麗而獨特的傳統名字,有助於打破刻板印象,理解並欣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豐富性與獨特性。這是建立真正多元包容社會的重要基礎。
- 樹立國際典範: 臺灣這項尊重原住民族命名權與文化權的政策,在國際原住民族權利運動中,被視為重要的進步措施,展現了政府落實文化平權的決心。
結語:讓名字在陽光下呼吸
「原住民傳統姓名羅馬拼音並列登記」,不是一個冰冷的政策名詞,而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文化復振的大門。它讓曾被壓抑、被遺忘的名字,重新在陽光下呼吸,在正式的文件上獲得尊嚴,在日常的生活中被呼喚。
這條路,從戶政事務所的櫃檯開始,卻通往部落的根源、文化的深處,以及一個更尊重多元的未來。對每一位原住民族朋友而言,申請並列登記,不僅是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更是一個擁抱自我、連結祖靈、為下一代樹立文化自信的莊嚴行動。當我們在文件上簽下那個承載祖靈祝福的名字時,我們不只是寫下幾個字母,而是寫下了族群的歷史,寫下了對未來的承諾。
讓我們的傳統名字,不再是隱形的印記,而是驕傲的旗幟,在臺灣這片多元的土地上,昂然飄揚。每一次被正確地書寫,每一次被正確地呼喚,都是文化脈搏的一次有力跳動。這份行動的力量,正匯聚成臺灣社會最珍貴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