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必備!身心障礙者進用月報表實務操作手札

月報表的法律基礎與義務範圍

根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8條規範,公私部門機構員工總人數達67人以上者,即負有進用身心障礙者義務。這項規定不是道德呼籲,而是具有強制力的法定責任。每月需如實申報「進用身心障礙者情形月報表」,是企業人資與財務單位的重要例行工作。

關鍵義務門檻計算公式

應進用比率 = 企業總人數 × 法定比率(目前為1%)

舉例說明:某企業員工總數150人,應進用身心障礙者人數即為1.5人。實務上採「無條件進位」原則,故該企業至少需進用2名符合資格者。

未達法定進用標準時,雇主須按月繳納「差額補助費」。這筆費用並非罰款,而是用於支持各縣市政府推動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的專款。許多企業主常誤解其性質,需特別釐清。

月報表核心欄位拆解與填寫要領

基本資料區塊

  • 統一編號:應與勞保投保單位證號一致
  • 單位名稱:需使用公司登記完整全銜
  • 申報月份:指「薪資所屬月份」,非申報當月
  • 員工總人數:含本國籍、外籍及部分工時人員(依實際工時折算)

進用狀況分析區塊

  1. 法定應進用人數:依當月員工總數×1%計算
  2. 實際進用人數:在職且符合《身心障礙證明》者
  3. 不足人數:應進用與實際進用人數之差額
  4. 差額補助費:不足人數×月基本工資

常見認定爭議

  • 部分工時人員:依每月工時÷240小時折算
  • 臨時雇員:工作滿30日即應計入
  • 海外分公司:僅計算臺灣境內僱用者

線上申報系統操作實錄

勞動部建置的「身心障礙者就業開門網」整合申報作業,流程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註冊與驗證

  1. 使用工商憑證或負責自然人憑證註冊
  2. 完成手機雙重驗證綁定
  3. 設定單位代理人(可多帳號管理)

第二階段:資料填報

  • 每月5日前登入系統(遇假日順延)
  • 自動帶入勞保投保人數(可手動修正)
  • 上傳身心障礙員工在職證明附件
  • 預覽報表確認計算邏輯

第三階段:繳費與存證

  • 系統生成繳款單(線上繳費或超商代收)
  • 下載電子收據留存七年
  • 完成申報狀態查詢(次月10日開放)

企業常犯的十大申報錯誤

  1. 人數計算基準不一致
    部分企業誤用「平均人數」或「正職人數」,正確應以當月最後一日投保總人數為準。連鎖企業需注意:各分店若獨立投保,應分別計算;若總公司統一投保,則合併計算。

  2. 證明文件認定疏失
    僅認可由直轄市、縣(市)政府核發之《身心障礙證明》正本,效期內需重新鑑定者,在鑑定期間仍屬有效。常見誤收醫療診斷書或過期證明。

  3. 差額補助費繳納漏洞
    未足額進用卻漏繳差額補助費,將衍生滯納金(每逾2日加徵1%)。2023年某科技公司因系統漏報,累積滯納金達應繳費用的15%。

  4. 申報時間誤判
    遇連續假日時,企業常誤判申報截止日。正確應以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告的上班日為準,非單純順延至次一工作日。

  5. 跨國企業申報盲點
    在臺設有分公司之外商企業,需注意:

    • 分公司員工人數單獨計算
    • 不得與海外母公司合併申報
    • 臺籍外派人員仍計入臺灣投保人數

實務困境與解決方案

進用困難時的合法路徑

當企業確實難以足額進用時,可採行替代方案:

  • 跨機構合作:透過「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計畫,與其他單位共同進用
  • 產品採購替代:向庇護工場採購達當月差額補助費50%金額
  • 委託服務:簽約委託社福機構提供服務(需經當地勞工局核准)

爭議申復機制

收到勞動局「未足額進用通知」時,應於15日內提出申復:

  1. 備齊在職名冊與身心障礙證明
  2. 撰寫申復理由書(具體說明認定爭點)
  3. 申請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審議
  4. 參與現場陳述意見程序

2022年臺中某傳產案例顯示:經申復成功撤銷處分者,關鍵在於提出「職務內容與障別適配性分析報告」,佐證短期內確實無法足額進用。

友善職場的進階實踐

超越法定義務的企業,可申請「績優進用獎勵」:

進用級距 獎勵金額 附加效益
達法定150% 2萬元 優先取得政府採購資格
連續三年達200% 5萬元 人才培訓補助加碼20%
進用重障者 每人/月 抵減營所稅額度擴充
5,000元

職務再設計補助實例

  • 視障者:語音操作介面改裝(最高補助10萬元)
  • 肢障者:電動升降工作台設置(補助70%費用)
  • 精障者:工作流程圖像化系統(全額補助)

月報表與永續經營的連結

將身心障礙者進用納入ESG報告書的「社會指標」,已成國際趨勢。臺灣證交所2023年修訂《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明確要求揭露身心障礙僱用率。領先企業更發展出雙軌策略:

策略性價值鏈整合

graph LR
A[進用身心障礙者] --> B(供應鏈共榮計畫)
B --> C[建立包容性採購標準]
C --> D[帶動合作廠商跟進]
D --> E[提升企業社會形象]

從合規申報到價值創造,月報表不再是單純的行政作業,而是檢視企業包容性成長的重要儀表板。定期檢視報表數據變化,能及早發現人力結構盲點,例如某金控公司分析三年報表後,發現聽障員工在數位客服部門留存率達92%,遠高於平均離職率,據此調整招募策略。

結語:從合規到共好的轉型

每月遞交的進用報表,表面是法遵義務的履行,實質是檢視企業包容力的鏡子。當愈來愈多企業主理解到:不同能力者的互補協作,正是創新動能的來源,這份報表便從行政負擔轉型為策略工具。掌握正確申報要領的同時,別忽略數字背後的人本價值——那才是企業永續的真正基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