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碳足跡無所遁形!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上線

還記得去年夏天那熱到讓人受不了的天氣嗎?走在臺北街頭,柏油路蒸騰的熱氣讓人幾乎窒息。這不只是臺灣的問題,而是全球都在面對的氣候變遷挑戰。政府喊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可不是喊假的,現在,企業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環保署推出的「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就像一把精準的尺,要量出每家企業的碳足跡。這對許多老闆和廠務主管來說,絕對是今年必須搞懂的大事。

這平台,到底從哪裡冒出來的?

說起來,這不是突然蹦出來的東西。背後的推手是《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現在升級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修法。法規白紙黑字寫著,達到一定規模的排放源(就是工廠、電廠這些大戶啦),每年都得老老實實盤查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並且經過第三方認證,最後把報告送到主管機關手上。以前啊,這些報告都是紙本送交,環保署要彙整、分析,耗時又費力。企業自己查詢過去的資料也不方便。這個新平台,就是要打通這些關節,讓資料的申報、管理、應用,通通在線上搞定。說穿了,就是跟上數位政府的腳步,讓碳管理這件事變得更透明、更有效率。

老闆、廠長、環安衛人員注意!平台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公司是公告的「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那這個平台就是你未來每年都要打交道的地方。主要功能圍繞幾個核心:

  1. 排放量盤查登錄: 這是重頭戲。平台提供標準化的線上表格和計算工具(有些還整合了排放係數資料庫),讓企業可以一步步填寫燃料使用量、製程數據、用電量等等。系統會幫忙算出二氧化碳當量(CO2e)。比起以前用Excel算到頭昏眼花,還怕公式設錯,方便不少。
  2. 報告書編製與上傳: 盤查完的數據,要依規定格式編製成報告書。平台提供報告書上傳的功能,符合特定條件者(比如排放量大於2.5萬公噸CO2e),報告書還得先經過認證機構的查證(就是第三方認證啦),把查證聲明書一併上傳才算完成。
  3. 查詢與管理: 企業可以查詢自己歷年申報的資料,方便做比較分析,看看減碳措施有沒有成效。主管機關(環保署和地方環保局)也能透過平台掌握各企業的排放狀況,進行必要的管理。
  4. 法規與指引: 平台通常會設置專區,放上最新的溫室氣體盤查相關法規、作業指引、常見問答(FAQ)、甚至是教學影片或範本檔。對剛開始接觸盤查的企業來說,這些資源非常實用,可以減少摸索的時間,避免踩到地雷。
  5. 訊息發布: 環保署有什麼新的公告、教育訓練訊息、系統更新通知,都會透過這個平台發布。企業記得要常上去看看,才不會漏掉重要資訊,錯過申報期限被罰錢就划不來了。

第一次用平台,頭很痛?別擔心,步驟拆給你看

想像一下,第一次登入可能會有點手忙腳亂。別慌,大致流程是這樣的:

  • Step 1: 取得企業專屬帳號密碼 通常環保署會主動寄發通知信函或公文給符合資格的企業,裡面會包含初始的帳號(可能是統一編號或特定代碼)和密碼。如果沒收到或搞丟了,就得主動聯繫平台客服或地方環保局承辦人詢問。保管好帳密,這可是攸關公司重要資料的鑰匙!

  • Step 2: 首次登入與修改密碼 拿到初始密碼後,第一件事就是登入平台,系統通常會強制要求你立刻修改成自己設定、更安全的密碼。千萬別偷懶用預設密碼或用123456這種,資安風險很高。

  • Step 3: 熟悉操作介面與功能區 花點時間逛逛平台。找找看「盤查登錄」、「報告書上傳」、「查詢下載」、「法規專區」、「訊息中心」這些主要功能按鈕在哪裡。有些平台還提供線上操作手冊(PDF檔或網頁版),值得下載或瀏覽一遍。

  • Step 4: 開始填寫盤查資料 這是核心工作。需要準備好前一年度(通常是日曆年1月到12月)的完整資料:

    • 各種化石燃料(柴油、汽油、天然氣、燃煤等)的購買發票、庫存紀錄、使用量紀錄。
    • 製程中會直接排放溫室氣體的活動數據(例如:水泥廠石灰石用量、半導體廠使用的特定氣體如SF6用量)。
    • 全廠(或全場地)的電力購買憑證(電費單)或自備電廠的發電燃料數據。
    • 其他可能排放源,如公務車里程、廠內廢棄物處理委外合約量(牽涉到焚化產生的排放)等。 平台表格通常會分「固定源燃料燃燒」、「製程排放」、「移動源」、「逸散源」等類別,一項項填入活動數據。系統會自動套用環保署公告的排放係數或全球暖化潛勢(GWP)幫你計算出排放量。輸入數據時務必核對單位(噸、公秉、度電、立方公尺…),單位填錯,結果差很大!
  • Step 5: 內部檢核與確認 資料都填完後,別急著送出!平台通常會有「暫存」功能。強烈建議把填好的資料列印出來或匯出成Excel,召集相關部門(廠務、採購、會計、環安衛)一起開個內部檢討會,核對數據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有沒有哪個鍋爐的油量漏填了?電費單涵蓋的月份對不對?這個步驟能有效減少錯誤,避免後續被主管機關退件或要求補正。

  • Step 6: 編製報告書與第三方查證(如適用) 盤查資料確認無誤後,利用平台功能或下載指定格式的報告書範本,編製正式的「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重點來了: 如果你的企業年排放量超過法定的門檻(目前是2.5萬公噸CO2e),這份報告書必須找環保署認可的查驗機構進行查證。查證過程可能包括文件審查、現場訪視、數據抽核等,企業需要配合提供佐證資料。查證通過後,你會拿到一份正式的「查證聲明書」。

  • Step 7: 上傳報告書與查證聲明書 將最終定稿的盤查報告書(PDF檔)上傳至平台。如果需要查證,務必將有效的「查證聲明書」(也是PDF檔)一併上傳。平台會有明確的上傳按鈕和欄位。

  • Step 8: 提交(送審) 所有文件上傳齊全,最後一步就是按下「提交」或「送審」按鈕。這時資料就會正式送到環保署(或地方環保局)進行審查。提交後通常會收到系統自動發送的確認信函或訊息,記得留存紀錄。

  • Step 9: 留意審查結果與補正 主管機關收到資料後會進行審查。如果資料有缺漏或疑義,會透過平台發送「補正通知」。企業務必要在通知的期限內登入平台查看訊息,並按要求補齊或修正資料再重新上傳提交。逾期未補正,可能就會吃上罰單。

  • Step 10: 完成登錄與歸檔 審查通過後,該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算正式完成登錄了。企業可以在平台的查詢功能裡找到自己歷年通過的報告書紀錄。這些資料不僅是法規遵循的證明,更是企業內部推動減碳、設定目標的重要基礎。

實務上,企業最常卡關在哪裡?

跟幾位廠務經理聊過,大家哀嚎的點其實很集中:

  • 數據蒐集大工程: 這是最普遍的痛點。燃料發票可能散在採購和會計部門,用電資料在總務或廠務,製程數據在生產單位。跨部門協調、蒐集完整且正確的整年度數據,非常耗時耗力,還常遇到資料缺漏要回頭補。建議: 提早啟動!別等平台開放了才開始蒐集資料。建立公司內部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指定單一窗口負責協調彙整,平時就養成紀錄保存的習慣。
  • 排放係數搞不懂: 環保署公告的係數、IPCC的係數、甚至不同燃料供應商提供的係數,有時候會讓負責人眼花撩亂,不知道該用哪一個。建議: 以環保署「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指引」及平台內提供的係數資料庫為最優先依據。有疑慮時,直接參考指引或詢問環保署/顧問單位,不要自己猜。
  • 組織邊界與設施邊界劃不清: 尤其是集團企業、多廠區的公司,哪些該納入申報範圍?總公司用電要不要算?外租倉庫的排放算誰的?這需要依據法規的「營運控制權」或「股權比例」原則來判斷。建議: 仔細研讀法規對於邊界設定的定義,必要時尋求專業顧問協助釐清,避免申報範圍錯誤導致後續麻煩。
  • 第三方查證費用與時間壓力: 需要查證的企業普遍反映查證費用不低,且查證機構的檔期很滿,太晚聯繫可能排不進去,導致無法在法定期限(通常是每年8月31日)前完成查證與申報。建議: 盤查報告書初稿完成後(甚至更早),就儘快聯繫多家認可的查證機構詢價、預約檔期。別等到最後一刻!
  • 平台操作不熟悉: 線上系統難免有學習曲線,尤其對不常使用類似系統的人員。遇到欄位不知道怎麼填、按鈕按了沒反應、上傳檔案失敗等技術問題,容易讓人焦躁。建議: 多利用平台提供的操作手冊、教學影片。環保署通常會在申報期開始前舉辦教育訓練(線上或實體),務必派人參加。遇到系統問題,直接記錄下問題畫面或錯誤訊息,聯繫平台客服專線或信箱求救。

這平台,不只是交差了事而已!

很多老闆可能覺得,這就是個應付法規的麻煩事,花錢花時間把報告生出來交出去就沒事了。這樣想,格局就小了。這個平台強迫企業「看見」自己的碳排,其實藏著不少潛在價值:

  • 風險管理: 掌握自身排放量,是管理未來「碳風險」的第一步。國際供應鏈(像Apple、Nike、台積電這些大廠)要求供應商揭露碳排、甚至減碳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這類碳關稅機制,未來也可能衝擊出口企業。現在不摸清楚自己的底,到時候會很被動。
  • 成本節省機會: 盤查過程就像一次能源健檢。哪個製程最耗能?哪台鍋爐效率差?哪裡的電費特別高?數據攤開來,往往就能找到節能減碳(也就等於節省成本)的切入點。換台高效率馬達、改善鍋爐燃燒、加裝太陽能板,這些投資的回報率,盤查數據能幫你算得更精準。
  • 提升企業形象與競爭力: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當道。能透明揭露碳排數據、展現減碳誠意與具體行動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投資人青睞、贏得品牌形象、爭取到重視永續的客戶訂單。這平台產出的合規報告,就是對外溝通的重要基礎資料。
  • 為未來碳定價做準備: 臺灣的碳費制度已經在路上了。未來排碳大戶可能要為每噸二氧化碳付費。現在把盤查基礎打穩,數據算準確,未來要計算碳費成本、規劃減量策略、甚至參與碳權交易,才不會手忙腳亂。

環保署在玩真的,企業不能心存僥倖

最後要提醒的是,法規的強制力是實實在在的。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該申報而未申報、申報不實、或者逾期未補正,罰則可不輕,從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鍰,主管機關還能按次連續處罰,甚至要求停工或停業。環保署也公開表示,會利用這個平台加強查核,比對企業申報的數據與其他管道的資料(如能源局燃料統計、台電用電資料等),揪出異常。過去紙本作業時代可能還有一點模糊空間,現在數位平台一上線,數據比對更容易,企業想蒙混過關的難度大大增加。按時、如實、正確地申報,才是唯一正解。

結語:面對碳管理時代,早一步了解就多一分主動

「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的上線,象徵臺灣企業正式邁入「碳有價」、「碳管理透明化」的新時代。對許多企業而言,這確實增加了行政負擔和可能的成本壓力。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企業轉型升級、因應國際趨勢、挖掘內部節能潛力的契機。與其被動抱怨,不如主動擁抱。花點時間了解這個平台的運作,建立好公司內部的盤查能力與資料管理流程,不僅是遵守法規,更是為企業的永續經營打下重要基礎。畢竟,淨零碳排這條路,臺灣沒有企業能置身事外,早點起步,路才能走得比較從容。

常見問題快速看

  • Q: 我的公司規模不大,需要用到這個平台嗎? A: 主要看是否被環保署公告為「應盤查登錄」的排放源。通常會依據行業別、燃料使用量或排放規模來劃定。最準確的方式是上環保署網站查詢最新公告清單,或直接詢問地方環保局。如果沒在名單上,目前就不強制使用此平台申報,但自願性盤查了解自身碳足跡也是趨勢。

  • Q: 盤查報告書一定要請顧問公司寫嗎? A: 不一定。如果公司內部有足夠的人力、專業知識和時間,可以自行依據指引和平台工具進行盤查與報告書編製。但對於複雜製程、多廠區、或排放量大的企業,尋求專業顧問協助,可以確保符合法規要求、減少錯誤、提高效率,特別是在面對第三方查證時會更有把握。需第三方查證的企業,通常會需要顧問協助準備查證所需文件。

  • Q: 申報的期限是什麼時候? A: 依據法規,事業單位應於每年 8月31日 前完成前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作業(包含報告書上傳,如需查證者需完成查證並上傳聲明書)。務必留意環保署當年度是否有微調公告。

  • Q: 上傳平台的資料會被公開嗎? A: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應定期統計、彙整溫室氣體排放資料並公告。但對於個別事業的詳細數據,法規有保密條款,原則上不公開個別事業的機密商業資料。通常公開的是全國或區域、行業別的彙總統計數據。企業申報的詳細資料主要供政府管理與政策制定使用。

  • Q: 平台操作遇到困難,去哪裡找支援? A:

    1. 平台客服: 通常平台首頁會有「客服專線」或「聯絡我們」信箱,這是解決系統操作技術問題(如登入失敗、欄位填寫錯誤、上傳問題等)最直接的管道。
    2. 地方環保局: 各縣市環保局有承辦溫室氣體業務的科室,可以諮詢法規解釋、申報流程、盤查方法學等實質內容問題。
    3. 環保署資源: 環保署官網「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會提供盤查指引、教育訓練教材、常見問答、認可查驗機構名單等豐富資源。
    4. 產業公協會: 有些產業公協會會舉辦說明會或提供產業別的盤查指引參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