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進口限制:企業申請大陸重整物品輸入許可的實戰手冊
當企業需要進口特殊大陸地區物品進行維修或改造時,常面臨「未公告准許輸入」的困境。經濟部針對此類需求設有專門申請機制,以下分享實際操作經驗與法規要點。
什麼情況需要這項申請?
主要適用三種情境:
- 設備維修專案:如半導體機台需原廠零件重整
- 客製化加工:進口原料經改造後外銷第三國
- 特殊產業需求:醫療儀器或航太設備翻新
某工具機廠商案例:
進口大陸製控制器模組維修舊機台,因該模組未列准許項目,透過此管道完成進口,節省60%設備更新成本。
申請前的關鍵準備
必備文件清單
- 公司登記證明(需含工廠登記字號)
- 重整計畫書(含技術流程圖與時程表)
- 切結書(保證只用於重整不外流)
- 原廠授權文件(若涉及專利技術)
- 出口佐證(如外銷訂單或客戶意向書)
計畫書撰寫要點
| 章節 | 重點內容 | 
|---|---|
| 技術必要性 | 說明為何需用大陸物品而非其他來源 | 
| 價值提升分析 | 重整前後價值對比與效益評估 | 
| 場域管理方案 | 倉儲區隔與追蹤機制 | 
| 廢料處理計畫 | 環保署核准的處理途徑 | 
逐步拆解申請流程
- 
資格確認階段 
 向國貿署確認物品是否屬「未公告」類別,通常需提供HS Code與產品規格書。常見被退件原因多是物品其實已列准許輸入清單。
- 
文件遞交管道 
 透過「經貿資訊網」線上系統上傳,同時郵寄紙本至: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100057 臺北市中正區湖口街1號
- 
實質審查重點 - 重整技術可行性(可能安排專家現勘)
- 供應鏈替代方案評估
- 最終成品出口規劃
- 防弊機制完整性
 
- 
海關通關要訣 
 取得許可後,進口時需注意:- 報單上加註「MBR」(大陸重整物品代碼)
- 存放於專用保稅倉或指定區域
- 每季提交進度報告
 
企業常見實務問題
Q:申請被駁回的主因?
A:近三年統計顯示,80%退件因「重整計畫不明確」,例如未說明廢料處理方式,或缺乏價值提升具體數據。
Q:許可證效期可延長嗎?
A:原則核發6個月效期,若有正當理由(如國際物流延遲)可展延1次,需於到期前30日提出,並檢附佐證。
Q:違規最重處分?
A:曾有企業將重整物品轉售國內,遭處貨價3倍罰鍰且2年內禁止申請,負責人更涉刑責。
法規風險管理建議
- 
全程保留書面紀錄 
 從拆箱檢驗到加工過程都需影像與文字紀錄,經濟部不定期抽查,去年稽查比例達15%。
- 
建立雙重簽核機制 
 物品移出倉儲需經廠務主管與保稅管理人雙簽,避免管理漏洞。
- 
注意關務銜接要點 
 完成重整出口時,記得向海關申請沖退原料進口稅費,需檢附:- 原始進口報單
- 重整過程紀錄
- 出口報關文件
 
成功案例經驗談
精密機械製造廠張經理分享:
「我們進口大陸製軸承翻新再出口,首次申請因未註明防鏽處理劑成分被退件。補件時附上SGS檢測報告,並在倉庫加裝溫濕度監控,第二次就通過。關鍵在呈現完整的風險管控方案。」
當遇到行政爭議時
若對審核結果有異議:
- 收到駁回公文30日內提陳述意見
- 附新事證申請復審
- 必要時可提行政訴願
去年共有23件復審案,其中9件經補正後核准,顯示溝通與補正的重要性。
結語:建立長期管理思維
這項許可並非一次性流程,從申請到完成出口平均需8-12個月。建議企業:
- 設置專責人員追蹤進度
- 每季檢視法規更新(關注國貿署公告)
- 保留成功案例作為未來申請模板
透過系統化管理,不僅能合規完成專案,更能累積企業的進口風險管控能力,為未來國際貿易佈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