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水患別慌張!農損救助申請實戰手冊

每逢颱風季節或異常氣候,臺灣農友最憂心的就是看著辛苦栽種的作物泡水或倒伏。去年杜蘇芮颱風造成全臺農損超過三億,今年米塔颱風又讓中南部稻作區淹成汪洋。當金黃稻穗倒伏泥濘中,或即將收成的水果落滿果園,除了心痛,更重要的是把握黃金申請期啟動救助程序。這篇整理第一線農友的經驗,帶你看懂如何爭取應有權益。

一、哪些災害符合救助資格?

根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可申請的災害類型包括:

  • 氣象局發布的颱風、豪雨、寒流
  • 經濟部公告的乾旱
  • 農委會認定的特殊病蟲害
  • 其他經地方政府核定的區域性災害

去年屏東蓮霧農阿坤師的案例很典型:輕度颱風外圍環流帶來連續暴雨,雖未達停班標準,但果園積水超過48小時導致落果率達35%。他帶著田間影像紀錄向鄉公所申報,經農改場勘驗後仍成功獲准每公頃7萬5千元救助金。

二、現金救助 vs 低利貸款怎麼選?

(1) 現金救助

  • 適用對象:實際耕作的自然人或登記農民
  • 給付標準:依作物種類訂定(例:水稻每公頃1.8萬、香蕉9萬)
  • 申請時限:災害公告後10日內
  • 三大要件
    1. 損害率達20%以上(果樹需單株損害50%)
    2. 土地需符合農地使用管制
    3. 同一土地同季作物限申報一次

(2) 低利貸款

  • 年利率0.79%(2023年標準)
  • 最高額度500萬元
  • 需檢附土地登記謄本及耕作權證明
  • 適合需要復耕資金的中大型農場

高雄美濃番茄農陳姐分享經驗:「現金救助兩週入帳,但只夠清園;後來又申請150萬低利貸款重建溫室,分五年攤還,每月本息不到2萬5。」

三、申請五步驟與文件準備

  1. 災害通報
    發現損害立即撥打:

    • 地方公所農經課
    • 農糧署各分署
    • 農會推廣部
      Tip:用手機拍攝帶日期座標的災損全景與特寫
  2. 填寫申請書
    必備文件:

    • 土地登記謄本(三個月內)
    • 耕作協議書(非地主者需附)
    • 身分證與農保證明
    • 存摺封面影本
  3. 現場勘驗
    鄉鎮公所會同農改場技師現勘:

    • 保持現場完整性勿急著清園
    • 準備栽培紀錄佐證
    • 若對損害率認定有異議,可要求二次會勘
  4. 核定撥款
    審查通過後約10個工作日匯款
    常見退件原因:

    • 地目為林地或旱地未變更
    • 申請面積與耕作事實不符
    • 缺附土地所有權人同意書
  5. 後續配套銜接
    拿到救助金後別忘了:

    • 向稅務局申請當期田賦減免
    • 農糧署提供免費種苗(需預約)
    • 改良場災後復耕技術指導

四、特殊情境處理要領

案例1:承租農地無書面契約

多數老農慣用口頭約定,建議補簽簡易協議書並經村里長見證。臺南麻豆文旦產區推動的「耕地租賃備查制」值得參考,向區公所登記後可直接作為證明文件。

案例2:災損未達標準的變通方案

當損害率落在15-19%灰色地帶:

  1. 申請專案補助(需地方政府提報)
  2. 改申請有機質肥料補貼
  3. 結合水土保持工程計畫(坡地農園適用)

案例3:連帶設施損壞

育苗場溫室、灌溉設備等附屬設施損毀,可另透過「農業機械補助」或「產銷設施更新計畫」申請,最高補助1/3金額。宜蘭青農阿偉的經驗:「暴雨沖垮育苗棚架,把救助金和設備補助疊加運用,重建費用省了近40%。」

五、常見爭議與救濟管道

爭議點1:損害率認定落差

當公所初勘與農民預期差距大時:

  1. 現場要求詳細說明計算基準
  2. 三日內向縣府農業局提申復
  3. 最後手段:農委會訴願委員會(需附田間影像佐證)

爭議點2:非登記作物救助

栽種新興作物如藍莓、山竹等未列標準項目時:

  • 引用《農業發展條例》第53條申請專案核定
  • 比照同類作物標準(例:漿果類比照草莓)
  • 透過農糧署作物生產科提案增列

爭議點3:跨行政區耕作

雲林菜農在彰化租地種植的處理原則:

  • 向「災害發生地」公所申報
  • 檢附兩縣市土地登記資料
  • 耕作協議書需載明跨區事實

六、災前預防與資源盤點

聰明農友會做三件事:

  1. 平時建檔:用Google Earth標記田區座標,定期拍攝作物生長紀錄
  2. 加入區域防災網:農糧署「農災即時通」LINE群組,氣象局豪雨特報時自動推播
  3. 善用免稅額度:農民每年銷售額未達120萬免營業稅,災害損失憑證明可抵減綜所稅

政府支援管道整理:

單位 服務項目 聯絡方式
農糧署各分署 救助金審核 0800-071-688
農田水利署 緊急灌溉支援 各灌區管理處
農改場 復耕技術指導 全臺8大場區
稅務局 田賦減免 地方稅務處

七、重建過程的隱藏資源

除了現金救助,這些配套常被忽略:

  • 土壤改良補貼:受海水倒灌農地可申請每公頃1.2萬元改良劑
  • 代耕服務:農委會補助70%機械翻耕費用
  • 心理支持專案:農民協會提供免費諮商(02-2391-XXXX)
  • 產銷調節基金:延後上市導致價格波動可申請差額補貼

苗栗草莓農張大哥的活用案例:「領到救助金後,搭配水土保持局的坡地保育計畫,把原本土堤改建成石籠護岸,申請到85%工程補助,等於用救助金當自籌款升級設施。」

八、給新世代農民的建議

  1. 數位工具應用
    下載農委會「農務e把抓」APP,災損拍照可直接定位田區座標,系統自動生成勘查報告書,縮短行政流程50%時間。

  2. 互助聯盟重要性
    加入產銷班或地方農業合作社,災時可集體委託律師處理文件。臺東鳳梨釋迦產區組成的「災害聯防小組」,近三年協助成員爭取追加補助超過千萬。

  3. 長期風險規劃
    農金局推動的「農業保險」值得考量,如梨保險理賠每公頃最高12萬,與政府救助不衝突。青年農民可申請前三年保費補貼。

農業專家洪振峰提醒:「災後七天是關鍵期,優先順序應是:1. 安全撤離 2. 證據保全 3. 通報登錄 4. 復耕規劃。很多農友急著清園反而喪失認定依據,切記『先舉證再整理』原則。」

當鐵皮屋頂插在稻浪間,當芭樂園變成漂流木展場,農民臉上的無奈是島嶼共同的痛。但每次災害都在推進支援系統的進化,從八八風災後建立的跨部會協調機制,到近年推動的數位化申請,受創的土地終會在官民協力下重現生機。記住這些原則,讓天災帶走的生計,透過制度設計穩穩接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