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櫃板登錄:創業新星不可錯過的資金敲門磚

還記得王老闆嗎?三年前,他在自家車庫研發出一款獨特的節能模組,技術頂呱呱,訂單也開始上門,但就是卡在一個「錢」字。銀行覺得他公司太小、風險高;找創投嘛,又擔心股權被稀釋太多。就在進退兩難時,他注意到一個管道:「創櫃板」。經過一番努力登錄成功後,不僅順利籌到關鍵的發展資金,公司知名度也跟著打開,訂單翻倍成長。這塊「板」,究竟是什麽?對像王老闆這樣的創業者或中小企業主來說,又有什麽實質幫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創櫃板,全名「創意櫃檯買賣」,是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簡稱櫃買中心)推動設立。它和我們常聽到的上市(集中市場)、上櫃(櫃檯買賣中心)、興櫃市場都不同,定位非常明確:專門服務那些「具創新、創意構想」但規模尚小、還沒達到公開發行標準的非公開發行公司。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預備暖身區」,讓有潛力的新創和中小企業,在還沒能力或沒打算正式進入資本市場前,有一個相對低門檻、低成本的管道,能向社會大眾(主要是「認可的合格投資人」)籌措資金,同時也能提升公司的能見度與信譽。

一、 創櫃板的核心價值:不只為了錢

很多人一聽到「籌資」,就直覺想到「找錢」。沒錯,解決資金缺口是創櫃板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它的價值,絕不僅止於此:

  1. 資金活水: 這是最直接的好處。透過登錄創櫃板,公司可以合法公開發行新股或公司債(目前以普通股為主),向認可的合格投資人募集資金,解決擴張、研發或營運周轉所需。
  2. 品牌背書與信譽提升: 能成功登錄創櫃板,代表公司經過櫃買中心和輔導單位的初步審視,具備一定的創新性與發展潛力。這就像拿到一個官方的「潛力股認證」,對吸引客戶、合作夥伴、甚至未來更大規模的投資人,都有加分效果。
  3. 公司治理的奠基: 申請登錄創櫃板,公司必須接受櫃買中心指定的專業輔導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券商、創投等)進行短期的密集輔導。這個過程會協助公司建立更完善的財務、內控制度,並強化資訊透明度,為未來可能的進一步發展(例如走向興櫃、上櫃)打下良好基礎。
  4. 市場能見度大增: 公司的基本資料、產品服務、籌資計畫等資訊,會公開揭示在櫃買中心的創櫃板專區。這等於是一個免費的曝光平台,讓更多潛在的投資人、客戶、合作夥伴有機會認識你。
  5. 測試市場水溫: 透過這個小規模的公開發行,公司可以實際感受投資人對其營運模式、發展前景的看法與評價,作為未來經營策略調整的參考。

二、 誰適合來敲創櫃板的門?關鍵條件解析

不是所有公司都適合或能夠申請登錄創櫃板。櫃買中心設有明確的申請資格門檻,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公司組織形態: 必須是依據中華民國法律設立的 「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獨資或合夥都不符合資格。
  • 設立年限: 無硬性規定。這是創櫃板相對於興櫃、上櫃的一大優勢,新成立的公司只要體質健全、有創新構想,就有機會。
  • 資本額: 無最低資本額限制。重點在於公司的實際營運需求與發展潛力,而非資本大小。實務上,從數百萬到幾千萬新台幣的公司都有。
  • 股權分散: 無強制公開發行後股權分散要求。不同於上市櫃,創櫃板登錄時並未要求公司必須達到特定人數或比例的股權分散標準。但公司需要有一定數量的股東(通常是創始團隊、早期投資人等)。
  • 核心關鍵:創新創意構想與未來發展性: 這是櫃買中心審核的重中之重。公司必須能具體說明其核心產品、技術、服務或營運模式,具備哪些創新或創意之處?與市場現有解決方案有何差異化優勢?是否具備明確的市場潛力與可行的商業模式?「創新」不必然是高精尖科技,也可以是商業模式、服務流程、文化創意、社會企業模式等的創新。
  • 財務業務健全性: 雖然沒有獲利要求(允許虧損),但公司必須證明財務結構尚屬健全,沒有重大異常或可能影響持續經營的重大風險(例如鉅額虧損且無改善跡象、主要技術或資產涉訟、負責人有重大誠信疑慮等)。需經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告(通常需最近一年,視情況可能要求更多)。
  • 產業別限制: 沒有特定產業限制,舉凡科技、生技、文創、社會企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只要符合創新創意構想,都有機會。櫃買中心甚至設有「文化創意產業」專板。
  • 非公開發行公司: 申請時必須是「非公開發行公司」。一旦登錄創櫃板成功,即成為「公開發行公司」,需遵循相關法規(但比上市櫃公司簡化許多)。
  • 接受輔導意願: 公司必須同意並配合櫃買中心指定的輔導機構,進行登錄前的短期密集輔導(通常為數週)。

簡單來說,櫃買中心在找的是:一家「體質相對健全」、「具備獨特創新點子或模式」、「展現出成長潛力」的台灣股份有限公司。 資本額大小、成立時間長短、是否賺錢,都不是絕對的門檻,關鍵在於你的「創新故事」是否夠力,未來發展是否值得期待。

三、 邁向創櫃板:申請登錄的關鍵步驟

整個申請登錄創櫃板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幾個主要階段:

(一) 自我評估與準備期

  1. 確認基本資格: 首先,確認公司是依中華民國法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且非公開發行公司。
  2. 檢視創新性與商業模式: 仔細梳理公司的核心價值主張,明確指出創新創意之處,並評估其市場潛力與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準備好清楚、有說服力的說法。
  3. 檢視財務業務狀況: 檢視公司財務報表(最好已有會計師查核簽證)、業務合約、核心技術/資產權狀或證明文件等,確保無重大異常或風險。
  4. 初步諮詢: 可以主動聯繫櫃買中心創櫃板專案辦公室,或參加櫃買中心舉辦的說明會、座談會,了解最新規定與申請細節。

(二) 提出申請意向與接受輔導機構媒合

  1. 填寫申請書: 向櫃買中心提交「創意櫃檯買賣登錄申請書」及相關附件(如公司登記證明文件、負責人身分證明、最近期經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告、公司簡介、創新創意構想說明書等)。
  2. 櫃買中心初步審查: 櫃買中心收到申請文件後,會進行初步的形式審查與實質評估,判斷公司是否符合基本申請資格與創新性要求。
  3. 媒合輔導機構: 通過初步審查後,櫃買中心會協助媒合適合的專業輔導機構(通常是會計師事務所、證券承銷商、創投公司等)。公司需負擔輔導費用(費用標準依輔導機構不同而異,櫃買中心有訂定上限)。

(三) 接受輔導機構密集輔導

這是整個流程中最關鍵的階段之一,通常為期數週。輔導機構會深入瞭解公司狀況,協助:

  1. 強化公司治理與內控制度: 檢視並協助建立或強化符合公開發行公司基本要求的財務、會計、內控等制度。
  2. 完善商業計畫書與募資說明書: 協助公司將創新構想、市場分析、財務預測、募資計畫等,整理成更具體、專業且符合規範的募資說明書。
  3. 財務報表檢視與調整: 確保財務報表符合公開發行相關準則,資訊揭露適當。
  4. 法規遵循檢視: 檢視公司營運是否符合相關法規(如公司法、商業會計法、稅法等),並協助處理潛在問題。
  5. 編撰「創櫃板登錄申請文件」: 輔導機構會彙整所有資料,協助公司編製正式且完整的創櫃板登錄申請文件。

(四) 送件與櫃買中心審議

  1. 提交正式申請文件: 由輔導機構協助,將完整的登錄申請文件包提交給櫃買中心。
  2. 櫃買中心書面審查: 櫃買中心針對申請文件進行詳盡的書面審查,可能要求公司或輔導機構補充說明或提供進一步資料。
  3. 創櫃板登錄審議會審議: 櫃買中心設有「創櫃板登錄審議會」,由專家學者、產業代表等組成。審議會將聽取公司簡報(通常由公司負責人及輔導機構代表出席),並進行詢答,最後做出是否同意登錄的決議。這是最關鍵的關卡

(五) 登錄與籌資

  1. 同意登錄通知: 若經審議會通過,櫃買中心會發函通知公司同意其登錄創櫃板。
  2. 簽署契約: 公司需與櫃買中心簽訂「創意櫃檯買賣契約」。
  3. 資訊揭露: 公司需依規定將公開說明書等相關資訊上傳至櫃買中心指定之資訊申報網站,進行公告。
  4. 辦理股票公開發行登記: 向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辦理股票公開發行登記(程序較上市櫃簡便)。
  5. 啟動籌資: 櫃買中心會將公司的籌資資訊(包括發行條件、認購期間等)公告於創櫃板專區。認可的合格投資人(需簽署風險預告書)可透過創櫃板專屬的「創櫃板公司籌資資訊系統」進行認購繳款。籌資通常設有目標金額與期限。
  6. 正式登錄: 完成籌資程序(無論有無募滿目標金額,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後,公司股票正式登錄創櫃板,成為公開發行公司。

四、 申請路上不可忽視的重點與挑戰

要順利走完這趟旅程,有些關鍵點和潛在的挑戰,申請公司務必心裡有數:

  • 「創新性」的詮釋是成敗關鍵: 如何清晰、有力、具體地說明你的創新點,讓櫃買中心和審議委員「有感」,是最核心的挑戰。避免空泛的口號,要用市場數據、技術比較、具體案例來佐證。
  • 財務透明化與制度建立的陣痛期: 很多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的財務作業相對簡單,內控制度也不完備。輔導過程要求透明化與制度化,可能需投入額外人力成本,甚至改變原有作業習慣,對小公司而言是負擔也是挑戰。
  • 輔導費用是必要支出: 聘請輔導機構的費用是實實在在的成本,公司需預先規劃這筆預算。雖然有費用上限,但對資源有限的小公司仍是一筆開銷。
  • 成為公開發行公司的責任: 登錄成功後,公司即成為「公開發行公司」。這代表必須遵循更嚴格的資訊揭露規定(如定期公告財務報告、重大訊息即時揭露),財務報表需經會計師查核簽證,內部控制需達到一定標準。合規成本會增加。
  • 股權可能被稀釋: 透過發行新股籌資,原有股東的持股比例會被稀釋。公司需審慎規劃募資金額與發行股數,在取得資金與維持控制權間取得平衡。
  • 籌資結果的不確定性: 櫃買中心提供平台,但不保證籌資成功。最終能否吸引到足夠的認可投資人認購,取決於公司本身的條件、市場氛圍、以及募資條件的吸引力。有可能募不足目標金額。
  • 後續維繫成本: 登錄後,公司需持續投入資源維持公開發行公司的合規要求(如會計師簽證費、資訊申報作業人力等)。
  • 時程掌握: 從提出申請到完成登錄,需要一定的時間(數個月不等),公司需預留足夠的作業時間,特別是配合輔導機構的時程。

五、 成功登錄後,公司該注意什麽?

拿到創櫃板門票,只是新階段的開始。成為公開發行公司後,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1. 持續資訊透明化:
    • 定期財務公告: 需按規定時限(每季結束後45日內)公告申報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的財務報告(年度報告更需經會計師「查核」)。
    • 重大訊息即時揭露: 凡發生對股東權益或證券價格有重大影響之事項(例如:重要合約簽訂/終止、重大訴訟、主要技術授權/移轉、董監事經理人異動、重大災損等),都必須在事實發生或傳播媒體報導之日起次一營業日交易時間開始前,輸入櫃買中心指定之資訊申報網站公告。
  2. 維持健全的內部控制: 需建立並維持有效之內部控制制度,且需經會計師進行「內部控制制度專案審查」(通常每年一次)。這確保公司營運的可靠性與財務報導的正確性。
  3. 持續與投資人溝通: 雖然創櫃板投資人主要是認可的合格投資人(多為專業或高資產人士),公司仍應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適時回應投資人合理之詢問。櫃買中心也會舉辦法人說明會等活動。
  4. 遵守相關法規: 嚴格遵守《證券交易法》、《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等相關法規對公開發行公司的規範。
  5. 審慎規劃資金運用: 所募集的資金應確實按照公開說明書所載的計畫用途運用,並注意資金運用效益。若有變更計畫的必要,應依規定辦理。
  6. 思考下一步: 創櫃板是起點,而非終點。公司應持續精進營運,評估未來是否有進一步邁向興櫃、甚至上櫃/上市的規劃與可能性。

六、 給有意申請者的真心建議

基於許多走過這條路的企業經驗,以下幾點建議或許能幫你少走些彎路:

  • 「創新性」準備要扎實: 這絕對是重中之重。在撰寫申請文件和準備簡報時,請把自己當成投資人:這個點子為什麼獨特?解決了市場上哪個真正的痛點?技術門檻在哪裡?市場規模夠大嗎?商業模式如何獲利?競爭對手是誰?你的優勢是什麼?用具體的數據、案例、比較來說服人。
  • 財務體檢要趁早: 別等到要申請了才整理帳務。平時就應建立清晰的會計紀錄,最好能定期(至少每年)請會計師進行財務簽證。確保報表真實反映公司狀況,避免潛在的財稅地雷。
  • 挑選合適的輔導機構: 櫃買中心會媒合,但公司也可以表達偏好(例如特定產業經驗豐富的會計師事務所或券商)。事前不妨做些功課,了解不同輔導機構的專長和風格,選擇最契合公司需求的夥伴。良好的溝通與信任是輔導成功的基礎。
  • 正視「公開發行」帶來的責任: 不要只看到募資的好處,務必充分理解成為公開發行公司後增加的合規成本與責任(資訊揭露、內控強化、會計師費用等)。評估公司現有的資源(人力、財力)是否能負擔。如果只是為了小額募資,卻要背負長期的沉重合規負擔,未必划算。
  • 團隊準備好投入時間: 申請過程,特別是輔導階段,會需要公司負責人與核心團隊(如財務主管)投入大量時間配合訪談、提供資料、參與會議、修改文件。確保團隊有足夠的時間與心理準備。
  • 募資條件設定要務實: 和輔導機構仔細討論。訂價太高可能嚇跑投資人,訂價太低則過度稀釋股權。目標金額也要合理,符合公司實際發展需求。
  • 尋求專業顧問協助: 除了櫃買中心指定的輔導機構,公司也可在申請前期,自行尋求熟稔資本市場或公司法的律師、會計師提供諮詢,協助評估自身條件與準備方向。

結語: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創櫃板確實為台灣具創新潛力的中小企業和新創公司,開了一扇重要的窗。它降低了進入資本市場的初期門檻,提供了寶貴的籌資管道與能見度。然而,這扇窗並非毫無條件就能輕易開啟。「創新性」是核心入場券,「財務透明」與「公司治理」則是必備的基礎功。申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強健公司體質的歷程。

就像前面提到的王老闆,成功登錄並非終點,而是承擔更大責任、追求更高目標的起點。在決定踏上創櫃板之路前,請務必審慎評估自身的條件、需求與未來承擔的能力。充分準備,理解遊戲規則,並善用專業輔導資源,才能讓這塊「板」,真正成為助力企業躍升的堅實跳板,而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機會,永遠眷顧那些看清楚路、也準備好向前邁進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