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實戰筆記:核醫廢水加馬核種檢測申請關鍵細節

核醫廢水加馬核種檢測實務要點

醫療院所與研究機構在執行核子醫學檢查或放射性藥物製備後,產生的廢水樣本需依《放射性物料管理法》進行加馬核種分析。這項檢測不僅是法規遵循的關鍵環節,更是環境輻射安全的重要防線。本文整理第一線實驗室常見的申請實務經驗,協助臺灣各單位提升管理效能。


申請單核心欄位解析

樣本基本資料填報重點

  • 採樣點位代碼:需對應輻射作業場所平面圖標示位置,例如「B1F-放射性藥劑製備室東側排水口」
  • 採樣時間窗口:應註明採樣起始/結束時間點(精確至分鐘),避開例行沖洗時段
  • 原始樣本體積:實際採集量需大於最低要求量20%,預留複檢需求
  • 保存劑添加紀錄:若使用硝酸保存需註明濃度比例

核種分析項目勾選原則

依據原能會最新指引,常見必測項目組合包括:

核醫常用核種 半衰期範圍 建議檢測頻率
碘-131 8.02天 每批次排放前
鎝-99m 6小時 週檢
鎵-67 3.26天 月檢
氟-18 110分鐘 每日製程結束

特殊情況需加測銫-134/137等長半衰期核種,例如設備維修後或新藥劑導入階段。


現場採樣技術細節

取樣容器選擇要領

  1. 聚乙烯材質廣口瓶:適用於短半衰期核種(如F-18)
  2. 琥珀玻璃瓶:長效型樣本保存首選
  3. 絕對禁忌:金屬容器或回收藥劑瓶

採樣流程三階段控制

graph TD
  A[前置準備] --> B[現場操作]
  B --> C[後送處理]
  A --> A1[查核輻射劑量率]
  A --> A2[設置警示圍籬]
  B --> B1[三次潤洗取樣管線]
  B --> B2[分裝三組樣本]
  C --> C1[鉛屏蔽運輸]
  C --> C2[4°C避光保存]

實際操作時需同步填寫《輻射工作紀錄表》,記錄操作人員劑量計讀值與環境輻射監測數據。2023年某醫學中心就因未完整登載採樣當日背景值,導致檢測報告遭退件。


檢測數據解讀實例

以北部某區域醫院季度檢測報告為例:

核種,測值(Bq/L),法規限值,超標百分比,判定
I-131,0.32,1.0,32%,合格
Tc-99m,8.7,10.0,87%,合格
Ga-67,0.05,0.1,50%,合格
Cs-137,ND,0.01,-,合格

需特別注意「ND」(未檢出)的技術備註條件,依原能會規範須滿足:

  • 檢測儀器最低可測活度(MDA)小於限值1/10
  • 樣本計測時間大於4倍核種半衰期
  • 能峰解析度符合ISO 20042標準

去年高雄某實驗室就因採用不適當的鍺半導體偵檢器,導致鎵-67檢出極限值超標,遭處限期改善。


法規更新動態追蹤

近期關鍵修法方向包括:

  1. 電子化遞交系統:2024年起新增XML格式上傳通道
  2. 異常通報時效:檢出值達限值80%需於24小時內通報
  3. 擴增必測核種清單:新增鉈-201與銦-111檢測要求

建議各單位每季查閱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制專區」公告,或參加輻射防護協會舉辦的核醫廢水管理實務研討會。今年六月臺大醫院輻射防護室就分享透過預篩檢流程,成功降低複檢率達45%的實務經驗。


常見退件原因分析

整理近兩年申請案件退件統計:

{
  "data": {
    "values": [
      {"reason": "採樣時間不符", "percent": 32},
      {"reason": "容器規格錯誤", "percent": 25},
      {"reason": "核種項目漏填", "percent": 18},
      {"reason": "簽章不全", "percent": 15},
      {"reason": "劑量紀錄缺漏", "percent": 10}
    ]
  },
  "mark": "bar",
  "encoding": {
    "x": {"field": "reason", "type": "nominal", "axis": {"title": "退件原因"}},
    "y": {"field": "percent", "type": "quantitative", "axis": {"title": "百分比%"}}
  }
}

特別提醒申請單位注意:

  • 簽章需包含輻射防護員與單位主管雙重簽核
  • 使用修正液塗改處應加蓋職章
  • 委外檢測須附TAF認證實驗室合約影本

檢測技術前沿發展

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近期導入的高純度鍺偵檢器陣列系統(HPGe Array),可將多核種同步分析時程由傳統72小時縮短至36小時內。這項技術突破對短半衰期核種管理特別有利,預期將改變現行核醫廢水監測模式。

清大核工所團隊開發的人工智慧核種辨識模組,透過深度學習能譜特徵,初步驗證可減少25%人為判讀誤差。該技術已進入實場測試階段,預計明年度可商業化應用。


結語

完善的核醫廢水管理需整合輻防知識、檢測技術與法規遵循三大面向。建議各單位建立標準化申請檢核表,定期進行人員在職訓練,並與認證實驗室保持技術交流。唯有透過嚴謹的科學檢測與完整的文件管理,方能確保臺灣輻射環境安全永續發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