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走到盡頭,你可以選擇讓愛延續:認識臺中市器官捐贈同意書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很少思考生命的終點能帶來什麼意義。在臺中這座充滿溫度的城市,有群人默默簽下一份特殊文件,讓自己的告別成為他人重生的契機。這份文件靜靜躺在臺中市政府衛生局的櫃檯,它不張揚卻充滿力量——器官捐贈同意書。
這份同意書背後的生命重量
記得去年臺中一場車禍意外嗎?四十多歲的張老師腦死後捐出心臟,讓苗栗的年輕父親重獲新生。手術室裡的心跳聲,延續了兩個家庭的希望。這樣的真實故事,正是器官捐贈同意書的意義所在。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推動的器官捐贈計畫,不是冷冰冰的行政流程,而是連結生命與生命的橋樑。當醫師宣告腦死判定成立時,這張同意書就成為實現善意的關鍵憑證。它代表著「即使我的呼吸停止,還能讓心跳在另一個人胸口延續」的溫柔承諾。
關於同意的法律真相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疑問:「簽了同意書,家人還能反對嗎?」根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6條,書面同意具有絕對法律效力。但實務中,臺中市醫療團隊仍會優先與家屬溝通。有位護理師分享經驗:「曾遇過捐贈者太太哭著說『他從沒告訴我這個決定』,我們花了三小時陪她看丈夫生前寫的日記,最後她含淚點頭。」
簽署時有幾個重點需留意:
- 雙證件原則:需攜帶身分證與健保卡正本
- 撤回權保障:隨時可向衛生局或原簽署醫院書面撤回
- 健保卡註記:簽署後會主動詢問是否加註器官捐贈意願
在臺中如何完成這項人生決定
實體簽署的溫暖互動
走進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科(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99號惠中樓3樓),櫃檯人員會遞上同意書正本。這份淺綠色文件僅兩頁,但承載著生命的重量:
[同意書重點區塊] □ 我同意捐贈全部器官組織 □ 我同意捐贈部分器官組織(請勾選項目:眼角膜、骨骼、皮膚…)
特別的是臺中市服務窗口的細膩。陳專員分享:「常有民眾問『我三高能捐嗎?』其實除活性癌症或感染性疾病,多數慢性病經評估仍可捐贈眼角膜或組織。」這些細節討論,正是實體簽署的價值。
線上登記的便利選擇
習慣數位操作的民眾,可透過「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網站完成。步驟很直觀:
- 準備自然人憑證或健保卡
- 進入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點選「線上簽署」
- 勾選捐贈項目(可選全部或指定器官)
- 確認健保卡註記意願
完成後約兩週會收到實體卡。曾在網站登記的臺中林小姐說:「註記健保卡很重要!去年我媽車禍昏迷,醫師掃健保卡看到註記,省去家人決策煎熬。」
破除迷思的關鍵問答
簽署後的日常準備
完成登記後,建議主動告知家人。臺中榮總協調師提到:「最理想是家庭聚會時談,有位阿公在孫子生日會宣布決定,還幽默說『以後用別人心臟打麻將會不會手氣更好』,讓沉重話題變溫馨。」
常見顧慮與真相
「捐贈會影響急救嗎?」
臺中慈濟醫院醫師明確表示:「急救團隊與移植團隊完全分離,未經腦死判定前,所有醫療都以挽救當事人生命為優先。」
「宗教儀式能完整嗎?」
臺中多家醫院提供專屬助念室。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觀察發現,多數宗教領袖支持器官捐贈,認為是最高佈施形式。
「受贈者是誰我能知道嗎?」
採雙盲原則保障隱私。但臺中曾有捐贈者家屬收到受贈者手寫卡片:「您女兒的心臟讓我陪孩子長大,每年她的忌日我們會放粉紅氣球——那是她最愛的顏色。」
關於撤回與變更
改變心意是基本權利。到衛生局填寫撤回聲明書即可,線上登記者也只需登入系統點選撤回選項。曾撤回同意的林先生坦言:「不是後悔,是當時妻子懷孕情緒不穩,等她理解支持後,我們一起重新簽了。」
臺中市的特殊支持系統
為落實捐贈者關懷,衛生局結合在地資源:
- 紀念園區追思:與東海花園合作設立生命紀念牆
- 心理諮商服務:提供家屬三年免費心理輔導
- 法律諮詢專線:與臺中律師公會合作釐清繼承相關疑慮
去年更首創「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整合服務,在討論病主法時可同步諮詢器官捐贈議題。
那些簽署者教我們的事
在衛生局服務十年的王護理長難忘某次經歷:簽署同意書的癌末患者離世後,家屬收到受贈者來信:「您父親的肝臟治癒了我的肝硬化,昨天我帶兒子去科博館——那是您父親最愛帶孫子去的地方。」家屬淚中帶笑:「原來爸爸用這種方式繼續逛科博館。」
這些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真實發生在臺中街頭。那份同意書不只是法律文件,更是跨越生死的溫柔約定。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服務資訊
-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99號
- 服務時段:週一至週五 08:00-12:00 / 13:00-17:00
- 器官捐贈諮詢專線:04-25265394 轉分機 5703
- 文件申請備註:需本人親自辦理,委託代辦需公證授權書
當我們討論死亡,其實是在學習如何活得更完整。那份放在衛生局櫃檯的同意書,等待每個願意讓告別成為祝福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