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惡犬出沒怎麼辦?通報流程與安全自保守則

當街頭遇上危險:屏東攻擊犬通報全解析

走在屏東街頭,突然衝出齜牙低吼的犬隻——這種驚悚場景你可能聽鄰居抱怨過,也可能親身經歷過。屏東縣政府近年強化「攻擊犬隻通報機制」,但多數民眾仍不清楚遭遇時該如何自保、如何通報,甚至不知道後續處理流程。這篇整理真實資訊,帶你認識這套守護社區安全的系統。

什麼情況才算是「攻擊犬」?

根據屏東縣動物防疫所定義,攻擊犬不限品種,只要符合以下任一條件即成立:

  1. 主動追咬行為:無故追逐車輛、行人或攻擊其他動物
  2. 造成實際傷害:已造成人身傷口或財物損壞
  3. 重複性威脅:同一犬隻多次在公共區域表現攻擊姿態

屏東海豐社區有位林姓阿嬤分享經歷:「上個月收垃圾時,巷口那隻黑狗第三次撲過來咬我雨鞋,防疫所人員說只要錄到第三次攻擊畫面就能啟動處理程序。」

當下自保三步驟

❶ 保持「石像狀態」

突然奔跑或尖叫會觸發犬隻追捕本能。屏東科技大學動物行為研究室建議:

  • 立即停止動作,雙手貼緊身體兩側
  • 避免眼神直視(犬隻視為挑釁)
  • 若帶幼童,迅速抱起使其雙腳離地

❷ 製造物理隔離

利用隨身物品建立屏障:

  • 將背包/購物袋移至身前
  • 緩慢後退至車輛或圍牆邊
  • 切勿揮舞物品刺激犬隻

❸ 緊急聯絡管道

情境 通報單位 專線
犬隻正在攻擊 110勤務中心 110
犬隻持續徘徊 動物防疫所 08-7224109
夜間緊急事件 屏東縣政府值班室 08-7320415

萬丹鄉公所職員透露關鍵細節:「通報時若能說明犬隻特徵(如黃毛斷尾、戴紅色項圈),處理效率會提高50%以上。」

通報後發生什麼事?

屏東縣採用分級處理機制:

graph LR
A[通報受理] --> B{攻擊等級評估}
B -->|一級·正在攻擊| C[聯合警力現場抓捕]
B -->|二級·慣性威脅| D[防疫所48小時內稽查]
B -->|三級·民眾檢舉| E[動保員7日內訪查]

實際案例:去年潮州中山路某超市前慣性咬人的流浪犬,經三戶居民提供手機錄影,防疫所確認後啟動「TNVR計劃」——捕捉、絕育、疫苗施打後移置收容園區。

飼主必須知道的責任

許多攻擊事件源於飼主疏失。屏東縣動物保護自治條例明訂:

  • 外出必要防護:體重15公斤以上犬隻出入公共場所應配戴嘴套
  • 場域限制:攻擊性犬種(如比特犬)禁止出入市場、校園等密集場所
  • 罰則層級
    • 初犯:3,000-15,000元罰鍰
    • 致人受傷:負擔醫療費+最高75,000元罰鍰
    • 致重傷或死亡:沒入犬隻+刑事責任

恆春林姓飼主的慘痛教訓:「我家米克斯在墾丁大街咬傷遊客,除了賠償醫藥費,還被強制要求參加動物行為矯正課程。」

爭議與困境

流浪犬處理兩難

屏東動物收容所統計顯示,2023年通報案件中62%是無主犬。動保團體與居民常出現立場衝突:

  • 安樂死議題:現行法令僅允許重病或極兇猛犬隻執行
  • 收容所飽和:全縣僅有2處收容園區,最大容量僅230隻
  • TNVR困境:絕育放回後犬群仍在社區活動,居民安全感不足

長治鄉公所曾試辦「社區犬認養計劃」,將溫馴流浪犬配發給社區巡守隊,既解決看守需求又降低收容壓力,值得各鄉鎮參考。

民眾協力安全網

預防性通報技巧

  • 蒐證要點:連續三天拍攝到攻擊行為(影片需有日期標示)
  • 地標描述:註明最近門牌號或電線桿編號(如:「仁愛路128巷7-11對面第E72號電桿」)
  • 線上通報:屏東縣政府官網「為民服務」專區可上傳影片

鄰里互助模式

內埔鄉東片村發展出特色應對:

  1. 設立Line群組「毛孩觀察站」
  2. 發現危險犬隻立即標記地圖定位
  3. 由村幹事統一彙整向防疫所通報 村長劉清榮笑說:「現在連阿公都會傳狗狗照片問『這隻該編號幾號?』」

被忽略的善後權益

若不幸遭咬傷,除了通報處理犬隻,別忽略自身權益:

  1. 醫療單據保存:無論是否提告,先留存就醫紀錄
  2. 飼主責任險:多數家犬已投保,可透過調解委員會申請理賠
  3. 心理諮商資源:兒童受驚嚇可申請衛生局免費心理輔導

屏東市民王小姐分享經驗:「去年我女兒被咬後怕狗,社會處轉介治療師用布偶狗做減敏治療,八次療程全額補助。」

建立友善動物社區

真正治本之道在源頭管理。屏東縣近年推動:

  • 飼主教育認證:免費課程教導犬隻社會化訓練
  • 寵物登記強化:全縣晶片植入率提升至89%
  • 危險熱點巡邏:東港等觀光區設動物管制專車

正如屏東縣動物防疫所所長李永文所說:「解決人犬衝突不是抓光狗,而是建立負責任的飼養文化。」當我們清楚通報機制與自保方式,既能保護家人安全,也給無辜動物合理生存空間。

下次在屏東街角遇見躁動的毛孩,別驚慌——你口袋裡有通報專線,也有守護社區的知識力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