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簡易水土保持申報:小地主必備的環保通關密碼

在臺灣,只要你的土地開發行為可能動到山坡地,無論是整地、開路還是設置簡易設施,水土保持絕對是繞不開的課題。許多人聽到「水保計畫」就頭大,聯想到複雜的工程設計與高昂費用。但你知道嗎?針對低開發強度、小面積的工程,其實有一道更友善的門檻:「簡易水土保持申報書」。這篇文章,就是要幫你釐清什麼時候能用、怎麼用,避免踩到法規紅線。

為什麼非得跟「水保」打交道不可?

臺灣山多坡陡,一場大雨就可能引發土石流或崩塌。《水土保持法》 的立法精神很明確:預防勝於救災。它要求我們在開發利用山坡地時,必須負起責任,採取適當措施,不讓自己的行為成為鄰里安全的未爆彈。沒依規定送審就開工?最嚴重可能吃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外加巨額罰鍰,甚至被要求恢復原狀,得不償失。

「簡易水土保持申報書」就是法規體諒民間小規模、低擾動需求所開的一扇窗。它相較於「水土保持計畫」或「水土保持規劃書」,程序較簡便、書件較精簡、審查期較短,是小地主、小農或小型工程業者更常接觸的選項。

我的案子適用「簡易申報」嗎?關鍵條件看仔細

不是所有山坡地開發都能走簡易申報。水土保持局訂有明確的 「免擬具水土保持計畫之種類與規模」 標準(通常簡稱免擬標準)。符合以下條件,才能走這條路:

  1. 開發面積是鐵則:

    • 最核心的門檻:累計開發面積未超過 500 平方公尺(約 151 坪)。注意是「累計」!同一筆地號上,過去已做過的水保設施面積要併入計算。
    • 就算單次面積小,但若與過去施作的加總超過 500 平方公尺,就不適用簡易申報。
  2. 開發行為類型有限定:

    • 法規正面表列了可適用簡易水保的項目,常見如:
      • 開挖土石:但總量有嚴格限制(通常 200 立方公尺以下)。
      • 設置 寬度 4 公尺以下 的農路、步道或作業道。
      • 修建 高度 1.5 公尺以下 的擋土牆。
      • 架設太陽光電設施(須符合特定設置規範)。
      • 經營 溫室菇類栽培場(符合規模限制)。
      • 其他如:簡易排水溝、蓄水池、沉砂池、簡易植生工程等。
    • 絕對禁止:涉及順向坡、地質敏感區、特定水土保持區等環境敏感地帶的開發,通常直接排除簡易申報資格。
  3. 挖填土方量有天花板:

    • 挖方或填方量通常需在 200 立方公尺以下。超過就得走更嚴謹的程序。
  4. 不能有「高風險」行為:

    • 大規模整坡、大面積砍伐林木、設置大型構造物(如大型擋土牆、建築物基礎開挖)等,都不在簡易申報的適用範圍。

📌 重要提醒: 各縣市政府可能依據地方特性,在中央法規基礎上訂定更嚴格的「自治條例」或審查要點。動手前,務必先到 當地縣市政府農業處(或水土保持主管單位)的官網 查詢最新規定,或直接打電話詢問承辦人員。不要只靠「聽說」!

申請「簡易水土保持申報書」的實戰流程

確認自己的案子符合簡易申報資格後,就可以開始準備了。流程大致如下:

步驟一:準備關鍵文件

  1. 土地登記謄本(第一類):
    • 向地政事務所申請,確認土地所有權人、地號、面積、使用分區及編定(是否為山坡地保育區?)。
    • 務必確認謄本上註明「使用分區」及「使用地類別」,這是判斷是否適用山坡地管理規定的關鍵。
  2. 地籍圖謄本:
    • 同樣向地政事務所申請,標示土地位置、範圍、鄰地關係。
  3. 計畫位置實測圖(比例尺不小於 1/1200):
    • 需由 具測量相關專業技師簽證(如土木技師、大地技師、水保技師、測量技師等)。
    • 圖上要清晰標示:
      • 申請範圍(開發範圍界線)。
      • 現有地形、地貌(等高線、現有建物、植被、水系)。
      • 計畫施作的 水土保持設施位置、種類、尺寸(如排水溝、沉砂池、擋土牆位置及長寬高)。
      • 挖填範圍及土方量估算。
      • 臨時防災措施(如施工中臨時排水、覆蓋網)。
  4. 切結書:
    • 由土地所有權人及行為人(若不同)簽署,切結開發內容屬實、符合簡易水保適用範圍、願意依法施工並維護水土保持設施功能等。
  5. 簡易水土保持申報書正本:
    • 主管機關提供制式表格,需逐欄填寫,包含:
      • 申請人(土地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資料。
      • 土地基本資料(地號、地段、面積)。
      • 開發行為目的、項目。
      • 開發面積、挖填土方量。
      • 計畫開工、完工日期。
      • 水土保持設施概要說明。
      • 專業技師簽證欄位(負責計畫位置圖及技術事項)。
  6. 其他視個案要求的文件:
    • 如涉及林業用地,可能需要林業主管機關同意文件。
    • 土地使用權同意書(若非土地所有權人自行開發)。
    • 其他縣市要求的補充資料。

步驟二:送件與繳費

  1. 送件單位: 向土地所在地的 縣市政府農業處(或水利處、建設處下設的水土保持科/課) 提出申請。有些縣市提供線上申辦系統(如臺北市、臺中市),可上傳電子檔,但通常仍需郵寄或親送紙本正本。
  2. 規費: 需繳納審查費,費用標準各縣市不一(約數千元新臺幣),需查詢當地收費標準或詢問承辦人。

步驟三:書面審查與補正

  1. 主管機關收到文件後,會進行書面審查,確認文件是否齊全、內容是否符合法規及適用簡易申報的條件。
  2. 最常見的退件原因:
    • 文件不齊全(尤其缺技師簽證圖說或切結書)。
    • 開發面積或挖填方量明顯超過簡易申報標準。
    • 計畫圖說標示不清、比例錯誤或水保設施設計明顯不足。
    • 土地謄本顯示位於敏感區位(如地質敏感區)。
  3. 若需補正,承辦人會通知申請人限期補件。補正期間不算在審查期限內

步驟四:審查通過,拿到「簡易水土保持申報書核准函」

  1. 書面審查通過後,主管機關會核發 核准函,並附上核准的申報書及相關圖說。
  2. 這份核准函就是你合法施工的通行證! 務必妥善保管,施工期間應張貼或備查。
  3. 核准函上會載明開工、完工期限,以及重要的注意事項(如施工中需拍照記錄、暴雨來襲的應變措施等)。

步驟五:開工與施工中自主檢查

  1. 務必按圖施工! 核准的計畫圖說就是你的施工藍圖,不得任意變更設計、位置或擴大範圍。
  2. 落實核准函要求的臨時防災措施: 如裸露土方確實覆蓋防塵網、設置臨時性土砂攔截設施、做好臨時排水等。
  3. 施工自主檢查: 建議每日或每週拍照記錄施工進度及水保設施施作情形,特別是暴雨前後。這不僅是自我管理,萬一有爭議(如鄰居檢舉)時也是有利證據。
  4. 遇到豪大雨、颱風警報: 應立即停工,加強防護措施,並於事後檢查設施是否完好。必要時通知主管機關。

步驟六:完工申報與備查

  1. 工程完工後,應於 15 日內 填寫「完工申報書」向原核准機關申報完工。
  2. 機關必要時可能會派員現地抽查,確認是否按核准內容施作、主要水保設施是否完成。
  3. 完成備查程序,整個簡易水保申報流程才算正式結束。

申報書填寫與計畫圖說的重點眉角

  • 「申請人」欄位: 誰負責申請?通常是土地所有權人。如果是租地開發(如農民租地種植需設農路),需檢附土地使用同意書,且申請人可以是行為人(承租人),但所有權人通常也需連帶簽署切結書。
  • 「開發行為項目」與「面積/土方量」: 務必誠實、精確填寫。不要心存僥倖「少報一點」,主管機關會核對圖說和現場狀況。虛報是重大違失!
  • 「水土保持設施」說明欄: 簡要但具體。例如:
    • 不是只寫「設排水溝」,要寫「設置U型溝,長度約 30 公尺,斷面寬 30 公分 x 深 30 公分,縱坡約 3%」。
    • 不是只寫「設沉砂池」,要寫「設置矩形鋼筋混凝土沉砂池一座,長 2 公尺 x 寬 1.5 公尺 x 深 1.2 公尺」。
    • 擋土牆要寫明結構形式(如漿砌塊石、混凝土)、長度、高度、基礎深度。
  • 「專業技師簽證」的責任: 技師簽名蓋章代表對圖說的正確性、水保設施設計的合理性負專業責任。選擇技師時,確認其專業領域與你的工程性質相符(例如小型農路找土木或水保技師)。圖說比例、尺寸標註、等高線、指北針等基本元素絕對不能遺漏。
  • 「切結書」不是形式: 上面載明的義務(如按圖施工、維護設施功能、接受檢查等)都具有法律效力,簽名前務必讀懂。

容易忽略的關鍵點與常見錯誤

  • 「山坡地」的認定比你想的廣: 不是只有高山才叫山坡地!依據 《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經行政院核定公告的「山坡地」範圍很廣,許多都市邊緣的丘陵地、臺地邊坡都包含在內。最準確的方式就是查土地謄本上的「使用分區」及「使用地類別」,或直接上 水土保持局全球資訊網的「山坡地範圍查詢系統」 輸入地號查詢。
  • 「開發行為」的涵蓋範圍: 不只是蓋房子。整地、鋪設水泥或級配地面、開挖管線、設置大型資材室或溫室基礎、開闢農路步道、甚至大面積移除地表植被,都可能被認定為需申請水保的開發行為。
  • 「累計面積」是隱形地雷: 這是小地主最容易誤觸的紅線!假設去年你在同一塊地上為了搭棚架整了 300 平方公尺(有辦或沒辦水保),今年想再開一條農路估計 250 平方公尺。加起來 550 平方公尺 > 500 平方公尺,這次就不能用簡易申報了!務必翻查過往記錄。
  • 技師簽證圖說品質不佳: 圖面模糊、比例尺錯誤、缺乏指北針、等高線間距過大無法判斷地形、水保設施尺寸標示不清或設計明顯不合理(如排水溝坡度不足、沉砂池容量過小),都容易被退件。一分錢一分貨,找認真負責的技師很重要。
  • 誤以為「簡易」=「隨便」: 簡化的是「行政程序」,不是「安全標準」!核准後該做的水保設施(如排水溝、沉砂池、擋土牆)一定要按圖施作、確保功能。施工中的臨時防災措施(如覆蓋網)也絕不能省。主管機關會抽查,鄰居也可能檢舉。
  • 未申報完工: 完工後記得去申報備查!雖然不像開工前沒申請罰得重,但程序上不完整,且若後續設施出問題,可能影響責任歸屬。
  • 輕忽施工中的維護: 防塵網被吹走了不補、排水溝被土石堵塞不清,一場午後雷陣雨就可能釀成小崩塌或泥流,污染下游,吃上罰單還要負民事賠償責任。

後續維護與罰則提醒

拿到核准函、完成施工,甚至申報完工了,責任還沒完全結束:

  • 水保設施需要維護: 排水溝要定期清淤,沉砂池滿了要清除土砂,擋土牆若有裂縫或傾斜要修補。這些設施是保護你土地和鄰地安全的長期投資。核准函通常會載明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有維護管理的責任。
  • 罰則不可輕忽: 違反水土保持法,罰則相當重:
    • 未先申請核准就擅自開發: 最重可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 100 萬元以下罰金。行政罰鍰至少 6 萬元 起跳,並得按次連續處罰至改正為止,還可能被要求「限期改正」或「立即停工」。
    • 未按核准計畫施工: 可處 新臺幣 6 萬元以上 30 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按次處罰。情節重大者,得廢止其許可。
    • 未落實維護管理致生水土流失: 同樣有罰則,並需負起損害賠償責任。
  • 檢舉管道暢通: 現在民眾環保意識高,加上手機拍照舉證方便,施工不當、塵土飛揚或造成鄰地損害,很容易被檢舉。主管機關(縣市政府水保單位、水保局)接到檢舉就會派員稽查。

哪裡找資源與協助?

  • 主管機關:
    • 直轄市、縣(市)政府農業處(或水利處、建設處)水土保持科/課: 第一線受理申請、審查、稽查的單位。官網通常有申請書表下載、法令查詢、常見問答。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中央主管機關。官網有豐富的「山坡地水土保持法規與申請」專區、山坡地範圍查詢系統、水土保持計畫書件製作參考手冊(含簡易申報範例)、各縣市承辦窗口聯絡方式。
  • 專業技師: 土木工程技師、大地工程技師、水土保持技師公會。可洽詢公會推薦熟悉當地法規與小型工程的技師。
  • 各地農會、水土保持服務團: 部分縣市農會或水保局有輔導團隊,提供農民簡易水保諮詢服務(但通常無法代替技師簽證)。

結語:守護土地,從合法申請開始

「簡易水土保持申報書」的存在,是法規在國土安全與民間合理土地利用需求間尋求的平衡點。它雖然簡化了程序,但背後的責任與重要性絲毫不減。事前花點時間搞懂規則、準備文件、找專業協助,按部就班申請核准,絕對比心存僥倖、事後面對罰鍰、停工甚至法律訴訟來得划算且安心。

這不只是為了避免受罰,更是對自己財產、對鄰居安全、對我們共同生活環境的一份負責任態度。下次在臺灣的山坡地上有任何小規模整建的想法,記得先問自己:「我的案子需要辦簡易水保申報嗎?」確認清楚,踏出合法合規的第一步,才能安心開發,永續利用我們珍貴的土地資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