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守護屏東珍寶!文化資產提報全攻略

每當走過屏東老街巷弄、老宅庭院,或是在鄉間遇見一座古樸的廟宇、一段斑駁的舊牆,總會讓人忍不住駐足,好奇它們背後的故事。這些承載著時光印記的場所,很可能就是咱屏東寶貴的文化資產。你知道嗎?每一位屏東鄉親,都可以成為這些珍貴記憶的守護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的「文化資產提報」機制,正是讓民眾主動參與保存歷史的重要管道。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如何透過這項管道,為守護咱屏東的共同記憶盡一份心力。

一、 什麼是「文化資產」?咱屏東的寶藏在哪?

在談「提報」之前,咱先來釐清,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才算是「文化資產」?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可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擺設,它涵蓋了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見證歷史的珍貴存在:

  1. 有形文化資產: 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

    • 古蹟: 像恆春古城門、佳冬蕭宅、屏東菸葉廠這種具有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的建築物或遺構。
    • 歷史建築: 像是萬巒五溝水的劉氏宗祠、一些有特色的老醫院、學校、戲院、老車站、日式宿舍群等,雖然可能還沒達到古蹟等級,但同樣記錄了重要的地方發展軌跡。
    • 聚落建築群: 像是保存完整的傳統聚落景觀,例如東港共和新村。
    • 考古遺址: 埋藏在地底下的古代人類生活遺留,例如鵝鑾鼻遺址、墾丁遺址群等,訴說著史前屏東的故事。
    • 史蹟: 與重要歷史事件、人物相關的場所,例如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的場所、名人故居等。
    • 文化景觀: 人與自然長期互動形成的特殊地景,例如沿山公路的鳳梨田景觀、特定區域的梯田、漁村風貌等。
    • 古物: 具有歷史意義的器物、藝術品、文獻等,像是寺廟裡珍貴的匾額、神像、古老的契約文書等。
    • 自然地景: 珍貴的自然區域、地質現象、植物生態等。
  2. 無形文化資產: 那些流傳在咱生活、記憶、技藝中的「活」文化。

    • 傳統表演藝術: 像是恆春民謠、排灣族或魯凱族的古謠、歌謠、傳統舞蹈。
    • 傳統工藝: 像是排灣族的琉璃珠製作、陶壺製作、木雕、刺繡,或是傳統建築匠師的技藝。
    • 口述傳統: 原住民族的史詩、傳說、神話。
    • 民俗: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恆春搶孤、原住民族的豐年祭、五年祭等深具地方特色的信仰與節慶活動。
    • 傳統知識與實踐: 像是與農業、漁業、生態智慧相關的傳統知識。

重點是: 這些資產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有多老、多漂亮,更在於它見證了屏東獨特的歷史發展、族群互動、產業變遷、藝術成就與生活智慧,是咱在地認同感的根源,也是留給後代子孫最珍貴的禮物。

二、 為什麼要主動提報?鄉親參與的關鍵力量

你可能會想:「這些東西看起來都很重要,政府不是應該自己會去調查、去指定嗎?為什麼還要鄉親主動提報?」這裡面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1. 在地視角,發現隱藏的寶藏: 政府的普查資源有限,難以涵蓋屏東每個角落、每一段故事。真正最了解地方歷史脈絡、知道「某某老屋其實大有來頭」、「某某長輩身懷絕技」的,往往就是生活在當地的居民、耆老、文史工作者。鄉親的主動提報,能幫助政府發現那些官方資料中可能遺漏、尚未被發掘的珍貴資產。很多重要的文化資產,最初都是由熱心民眾或地方團體發起提報才得以保存的。
  2. 及時搶救,避免永遠消失: 台灣的城市發展快速,許多老建築、舊場所面臨拆除或改建的壓力。當你發現一棟可能有價值的老房子即將被拆,或者一項傳統技藝因為老師傅年邁而瀕臨失傳,「提報」就是啟動法定保護程序最直接、最關鍵的一步。一旦提報進入審查程序,依照《文資法》,在審議期間,該標的是有機會獲得暫時的保護效力(俗稱「文資身分未明前」的保護),避免在審議完成前就被破壞或拆除。這是爭取時間、搶救文化資產的重要機制。
  3. 凝聚社區意識,促進文化自覺: 提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社區的文化行動。它會促使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歷史價值,凝聚對地方的情感與認同。當大家開始討論「為什麼這棟建築重要?」、「這位老師傅的技藝特別在哪裡?」,就是在深化社區的文化意識,共同守護屬於自己的記憶。
  4. 完善文化資產清單,落實保存政策: 政府需要更完整的文化資產潛力名單,才能更精準地分配保存資源、規劃整體的文化政策。民眾的提報資訊,是建構這份名單不可或缺的基石。
  5. 賦權於民,實踐文化公民權: 《文資法》賦予了公民提報的權利,這不僅是義務,更是一種「文化公民權」的實踐。它讓文化保存不再只是政府或專家的事,而是每一位關心屏東未來的居民,都能參與的公共事務。

簡單說:鄉親的「提報」,是啟動文化資產保存引擎的第一把鑰匙,是避免珍貴記憶無聲消失的警報器,更是展現咱屏東人對自身文化認同與責任感的具體行動。

三、 如何進行「文化資產提報」?一步一步來

了解重要性後,實務上該怎麼做呢?屏東縣文化資產提報的流程,主要可以分成幾個步驟:

步驟一:發現與初步評估

  • 用心觀察: 留意你生活周遭的環境。是否有歷史悠久、建築樣式特殊、或承載重要地方記憶的建築物?是否知道有身懷傳統技藝的匠師或表演藝術的保存者?是否有持續舉辦多年、深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
  • 收集資訊: 試著收集關於這個「潛在文化資產」的基礎資訊:
    • 地點: 盡可能詳細的地址或位置描述(對建物、遺址、景觀等有形資產尤其重要)。
    • 名稱: 該建築、地點、技藝、活動或人物的名稱。
    • 現況: 目前的保存狀況如何?是否面臨立即的威脅(如即將拆除、師傅年邁無人傳承)?
    • 相關故事: 它所關聯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地方發展脈絡是什麼?為什麼你覺得它重要?
    • 所有權人/關係人: 如果是有形資產,知道所有權人是誰嗎?如果是無形資產,知道主要的傳承者或主辦團體嗎?(這點非必要,但知道更好)。
  • 初步判斷: 根據你對《文資法》類別的理解(參考前面第一點),初步判斷它可能符合哪一類文化資產的定義。

步驟二:準備提報資料

這是提報能否順利進入審查程序的關鍵!資料越詳實、越能說明其價值,就越有機會被受理。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通常會提供制式的「文化資產提報表」(可至文化處官網下載或臨櫃索取),但填寫的重點在於「內容」,而非「形式」。你需要準備的核心資訊包括:

  1. 提報人基本資料: 姓名、聯絡電話、地址、電子郵件(以便文化處後續聯繫)。
  2. 提報標的詳細資料:
    • 名稱: 正式或通用的名稱。
    • 類別: 你認為它應屬於哪類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無形文化資產…等)。
    • 位置/所在地: 盡可能精確。有形資產需地址或地號(可查地政謄本或使用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輔助)。無形資產需說明其主要的實踐或流傳區域。
    • 所有權人/關係人資訊: 若知曉,盡量提供。對有形資產後續的溝通很重要。
    • 現況描述與照片: 這點極其重要!
      • 照片: 提供清晰、能展現標的全貌與特色細節的照片。不同角度、不同時段(如有特殊光影意義)更好。如果是有形資產且面臨破壞威脅,務必拍攝現況照片作為證據。照片請註明拍攝日期、地點、方向。
      • 現況描述: 具體說明標的目前的物理狀況(例如建物結構是否完整?有無損壞?周邊環境如何?)、保存狀況(技藝是否持續傳承?活動是否定期舉辦?)、以及是否面臨任何立即性或潛在性的威脅(如開發計畫、產權糾紛、傳承斷層等)。
  3. 文化資產價值論述: 這是提報成功的靈魂! 你需要具體說明,為什麼這個標的值得被指定為文化資產?它具備哪些符合《文資法》的價值?請針對你提報的類別,闡述其:
    • 歷史意義: 見證了屏東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社會變遷、產業發展或人物事蹟?它在地方發展脈絡中的角色是什麼?
    • 文化意義: 反映了屏東哪個族群的特色、信仰、生活方式或價值觀?對社區認同有何重要性?
    • 藝術或科學價值: (尤其適用於有形資產與傳統工藝)建築的構造、設計、裝飾有何特色?技藝的獨特性、複雜度、美學表現為何?是否體現了特殊的技術或知識?
    • 稀有性: 是否具有罕見性或代表性?在屏東或全台是否已不多見?
    • 真實性與完整性: 保存了多少原始的樣貌、材料、技藝或儀式流程?
    • 其他特殊價值: 例如教育價值、觀光價值、生態價值(對文化景觀或自然地景)等。
    • 補充佐證: 如果手邊有老照片、地圖、文獻記載(地方志、報章雜誌報導)、口述訪談紀錄、相關研究報告等,務必附上作為佐證,會大大增加說服力。

小提醒: 不需要一開始就寫成像學術論文一樣完美。重點是把你所知道的、認為它重要的理由,清晰、具體、有條理地寫出來。可以從「它對你、對你的家族、對你的社區有什麼意義?」開始思考。

步驟三:正式提送

準備好提報表及相關附件後,就可以正式提交給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提送方式:

    • 郵寄遞送: 將填寫完成的提報表及附件,郵寄至「屏東縣政府文化處」(900屏東縣屏東市大連路69號),信封註明「文化資產提報」。
    • 親送: 直接送至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櫃檯。
    • 電子郵件: 確認文化處官網或提報表上是否有提供受理提報的專用電子郵箱。若有,可將提報表及照片等電子檔寄送過去(注意檔案大小限制)。
    • 線上系統: 留意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是否已建置「線上文化資產提報系統」。若有,這會是最便捷的方式。
  • 確認收件: 提送後,可主動聯繫文化處文化資產科(08-7360330 轉 2161~2162),確認是否收到你的提報案,並詢問後續處理進度。

步驟四:進入行政與審議程序

提報案送進文化處後,會啟動一系列法定程序:

  1. 形式審查: 文化處會先檢視提報資料是否齊全、符合基本格式要求。如果資料不足,會通知提報人限期補正。
  2. 列冊追蹤: 對於有形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等)的提報案,文化處依法必須先進行「列冊追蹤」。這是一個初步的登錄動作,表示該標的已被政府注意到,具有潛在文化資產價值,會優先進行調查研究或持續關注其狀況。這不等於已指定為正式的文化資產(如古蹟、歷史建築),但確立了其「潛力身分」。
  3. 現場勘查: 文化處會安排承辦人員或委託專業團隊,到提報標的所在地進行實地勘查,核實提報內容,並做更詳細的記錄(測繪、攝影、訪談等)。
  4. 研究評估: 針對提報標的的價值,文化處可能需要委託專家學者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價值評估,並撰寫評估報告。
  5. 文化資產審議會(文資審議會): 這是決定是否「指定」或「登錄」為正式文化資產的最高決策機構。屏東縣設有「屏東縣文化資產審議會」,由文化、歷史、建築、考古、藝術、民俗、法律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及相關機關代表組成。
    • 提報案(連同研究評估報告)會被送到文資審議會進行審議。
    • 審議過程原則上公開(部分涉及隱私或敏感議題可能不公開),提報人通常會被邀請到會中陳述意見(這非常重要!是你直接向委員說明價值的機會)。
    • 審議會將根據《文資法》規定的基準,審查該標的是否具備足夠的價值與條件,決定是否將其:
      • 指定為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等。
      • 登錄為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文化景觀、自然地景,或登錄無形文化資產及其保存者(團體)。
      • 列冊(針對古物)。
      • 或者,決議不予指定/登錄
  6. 審議結果公告: 審議會的決議結果會依法公告周知。若獲指定或登錄,該標的即正式取得文化資產的身分,受到《文資法》的保護與管理規範。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可能數月甚至更長,需要耐心等待。 文化處會將重要的進展(如排入審議會)通知提報人。

四、 提報前後,你該知道的重要觀念與注意事項

為了讓提報過程更順利,並避免誤解,以下幾點務必留意:

  • 提報是你的權利,但「指定/登錄」是專業審議的結果: 民眾依法有權提報任何你認為有價值的標的。然而,最終是否成為「法定」的文化資產,需要經過嚴謹的調查研究與文資審議會的專業判斷。提報後「沒有通過」是很常見的情況,原因可能是證據不足、價值論述不夠清晰、或經專業評估確實未達法定標準。這不代表你提報的東西沒有價值,可能只是現階段還不符合《文資法》的嚴格定義。不要因此氣餒!
  • 資料準備是成敗關鍵: 再次強調,一份只有地址和幾句「這房子很老、很漂亮」的提報表,很難說服文化處和審議委員投入資源調查。花時間做好基礎研究、拍好照片、寫清楚它的「獨特價值」在哪裡,至關重要。可以尋求地方文史工作者、社團、或學校老師的協助。
  • 「列冊追蹤」是重要里程碑: 對於有形資產,能進入「列冊追蹤」階段,就是一大進展!這表示它已被政府正式記錄在案,具有潛力價值,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後續再爭取指定或登錄的基礎就更穩固。
  • 溝通很重要,理解所有權人意願: 特別是提報私有建築物時,所有權人的態度非常關鍵。雖然提報不需要事先取得所有權人同意,但若能事先溝通,說明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可能帶來的正面效益(如修復補助、稅賦減免、知名度提升等),尋求理解與支持,將有助於後續保存工作的推動。強硬的對立往往不利於保存。文化處在受理提報後,依法也會通知所有權人並徵詢意見。
  • 提報可能引發爭議或壓力: 提報,尤其是針對可能阻礙開發計畫的私有建物時,有時會引發所有權人或其他利益關係人的不滿或壓力。提報人需有心理準備,評估自身狀況。若感到困擾,可向文化處反映尋求協助。
  • 參與審議會陳述意見: 收到出席文資審議會的通知時,務必盡量參加! 這是你能直接向委員們說明該資產價值、回答委員疑問、甚至反駁錯誤資訊的最重要場合。準備簡短的發言重點(3-5分鐘),清晰、理性地表達。委員提問時,誠實回答,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 保存是長期抗戰: 即使成功被指定或登錄,後續的管理維護、修復、活化利用,才是更大的挑戰。提報人(或關心民眾)可以持續關注、參與公聽會、提供建議,甚至參與志工工作,讓保存工作更落實。
  • 文化處是夥伴,非對立面: 文化處的承辦人員是執行法令、協助保存的重要夥伴。他們通常案件繁多、資源有限。在提報和後續溝通過程中,保持理性、禮貌、積極提供協助的態度,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對推動保存工作絕對有幫助。多利用電話或Email詢問進度,但請理解行政程序需要時間。

五、 屏東鄉親,你可以這樣參與(不只是提報!)

成為屏東文化資產的守護者,不只有「提報」一條路:

  • 成為文化資產的「眼睛」與「口耳」: 隨時留意身邊的老建築、老技藝、老活動的狀況。發現有異常(如老屋被怪手圍住、有破壞跡象),或聽聞老師傅健康不佳、技藝恐失傳,立即通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即使你還沒準備好完整提報,這種「預警」訊息對文化處快速反應非常重要。
  • 記錄與分享: 用手機、相機記錄下你看到的老建築細節、傳統技藝的過程、民俗活動的場景。訪問長輩、地方耆老,記錄他們的口述歷史和記憶中的故事。將這些記錄分享在社群媒體、地方社團,或提供給文化處、地方文史工作室,都是累積文化資產基礎資料的寶貴貢獻。
  • 參與文化資產導覽與活動: 屏東縣文化處、博物館、地方文化館舍或文史團體,常會舉辦文化資產導覽、講座、工作坊。踴躍參加這些活動,是深入了解屏東文化資產最直接的方式,也能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支持文化資產的活化利用: 多去參觀已修復開放的古蹟、歷史建築(如屏東菸葉廠、勝利星村)。購買由傳統工藝師製作的產品(如排灣族琉璃珠、陶壺)。參與重要的民俗節慶(如東港迎王)。你的參與和消費,是支持這些文化資產永續經營的重要力量。
  • 加入志工行列: 許多文化資產場館或保存團體都需要志工協助導覽、活動支援、基礎維護或資料整理。投入你的時間和熱情,是最直接的守護行動。
  • 教育下一代: 帶孩子認識家鄉的老建築、老故事,參加親子文化體驗活動。文化保存的種子,需要從小扎根。

六、 結語:咱的記憶,咱來守護

屏東的文化資產,不是鎖在博物館玻璃櫃裡的古董,而是深植在我們土地、生活與記憶中的活歷史。從恆春古城的巍峨,到東港王船的壯盛;從排灣族古謠的悠遠,到鳳梨田在沿山公路旁綿延的景緻,每一項都訴說著這塊土地獨特的故事與韌性。

「文化資產提報」這項權利,賦予了每一位屏東鄉親成為「文化守門人」的機會。它不需要你是專家學者,只需要你對家鄉的一份關懷、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以及願意花一點時間記錄與表達的行動力。下一次,當你發現一棟承載故事的老屋面臨拆除,或者聽聞一項珍貴的傳統技藝後繼無人,別再只是感嘆。拿起電話詢問文化處,填寫那份提報表,拍下那些見證的照片,寫下你所知道的故事。你的主動,可能就是扭轉關鍵,讓這份屬於屏東、屬於台灣,更屬於未來世代的珍貴記憶,得以繼續流傳。

守護文化資產,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一次成功的保存,都是我們送給子孫最珍貴的禮物。屏東的歷史厚度與文化光采,需要你我的共同參與,才能繼續閃耀。現在就行動吧,成為屏東文化珍寶的守護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