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裡的生態難題:解鎖台中獵捕許可的實戰手記

當獼猴遇上果園:台中野生動物管理的現實抉擇

清晨五點,台中東勢的果農在荔枝園發現新的踐踏痕跡。台灣獼猴家族再次造訪,枝頭成熟的果實被掃蕩近半。這是許多台中農友的日常困境,也是觸發「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申請」的現實起點。台中市政府農業局這份看似制式的文書,實則牽動著人與自然邊界的微妙平衡。

法規架構與生態紅線

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及台中市自治條例,當野生動物對農林作物、家禽、家畜或水產養殖造成具體危害時,土地所有人得提出獵捕申請。值得注意的是,申請範圍僅限於「一般類」物種,例如台灣野豬、白鼻心、山羌等,不包括保育類動物。

台中市農業局林技正指出:「去年全市核准案件達87件,其中以和平區、新社區、東勢區佔七成。每份申請都需經過現場會勘,確認危害事實與必要程度。」申請書首頁的物種清單欄位需精確填寫學名與俗名,例如「Sus scrofa taivanus(台灣野豬)」或「Macaca cyclopis(台灣獼猴)」。

申請書隱藏版欄位解讀

危害證明材料的關鍵細節

  • 影像證據規範:需包含可辨識物種的特寫、危害區域全景,以及具日期標記的連續紀錄。手機拍攝需開啟地理標記功能
  • 損失估算要點:採用農業局公告的「農作物被害金額換算基準表」,例如高接梨每公頃換算新台幣23萬元
  • 鄰地連署機制:當危害範圍跨及相鄰土地時,需檢附三筆以上土地所有權人的聯名陳情書

獵捕方式選擇的實務考量

申請表第三部分需勾選具體方法:

  1. 陷阱規格需註明材質尺寸(例如:管狀金屬製,直徑35cm以上)
  2. 獵犬使用須附動保處核發的工作犬證明
  3. 夜間照明設備限用紅色濾光罩,強度低於10流明

大甲區農會專員分享案例:「去年西瓜田申請野豬獵捕,因未註明陷阱每日檢查頻次而被退件。現行規定要求每2小時檢查一次,這點常被忽略。」

審查流程的五大關卡

  1. 書面初審(3工作日):檢核文件完整性,常見缺失包含:

    • 地籍謄本未載明申請區域
    • 未使用最新版申請書(112年7月修訂版)
    • 缺乏三個月內危害紀錄
  2. 現地會勘(預約制):由農業局會同動保處、區公所組成小組。重點勘查:

    • 預定獵捕區與民宅距離
    • 是否鄰近保育熱點(如石岡水壩周邊)
    • 替代防治措施實施紀錄
  3. 專家委員會(雙月召開):審議重點包含:

    • 物種族群數量評估
    • 申請區域生態敏感度分級
    • 獵捕季節與繁殖期重疊性
  4. 核准附加條件:常見限制條款如:

    • 獵捕量上限(例如野豬不得超過3頭)
    • 禁止使用鉛製彈藥
    • 需同步執行防護措施(電圍網設置)
  5. 事後追蹤報告:核准後三十日內需繳交:

    • 獵獲物種的頭部與軀幹合照
    • 剩餘部位處理證明(化製場文件)
    • 持續監測紀錄(至少三個月)

替代方案的技術實作

台中市農業局推廣科強調:「獵捕是最後手段,申請前應先執行防護措施。」目前補助方案包含:

防護方式 補助比例 適用區域 年度成效
電牧器圍網 40% 坡地果園 損害降78%
辣椒生物塗劑 全額 有機農地 驅避率62%
智慧聲光裝置 50% 茶園/咖啡園 警戒提升90%
改良式誘捕籠 30% 山區農場 捕獲率35%

霧峰農民實測分享:「在荔枝園周邊種植刺竹防護帶,配合紅外線感應警示器,成功將獼猴入侵頻率從每周五次降至每月兩次。」

爭議案例的司法啟示

2022年和平區某申請案引發行政訴訟,關鍵在於申請人未區分「危害防除」與「預防性獵捕」。法院判決指出:「當農作物尚未進入收穫期,單純發現動物蹤跡不構成危害事實。」此案確立三項重要原則:

  1. 申請時需提供當季作物實際受損證據
  2. 歷史性危害紀錄僅具參考價值
  3. 族群數量過多需附生態調查報告

法律扶助基金會專員提醒:「核准文件需隨身攜帶,去年有獵捕者在非核准區域活動,依《野保法》第49條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

生態平衡的永續實踐

成功申請者應注意:

  • 獵捕時段限定日出後1小時至日落前1小時
  • 距學校、教堂、醫院500公尺內禁止使用槍械
  • 當日未使用完的許可需繳回註銷

東勢林農的經驗談:「核准獵捕野豬期間,我們同步在林地邊緣設置餌料區轉移動線,並種植構樹作為替代食物源,有效降低衝突。」

這份申請書不僅是行政程序,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契約文本。當我們在簽名欄落下筆跡,同時承載著對土地倫理的承諾——在必要干預與生態尊重間,尋找那個艱難卻珍貴的平衡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