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裡的彩虹橋:臺中市原住民尋根之路的溫度紀實

名字裡的祖靈印記

當泰雅族耆老Lawa站在臺中市和平區戶政事務所櫃台前,顫抖的手在申請書簽下「尤巴斯‧諾幹」那刻,辦公室的日光燈彷彿化成部落祭場的篝火。這張看似普通的[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申請書],承載的是一個族群跨越殖民歷史的文化復振運動。在臺中市都會區與山地原鄉的交界處,越來越多人正通過民政局這份文件,重新接續被切斷的文化臍帶。

姓名背後的歷史傷痕與法律轉向

日本時期推行的「改姓名運動」與戰後國民政府的漢名政策,曾系統性消解原住民族命名傳統。2001年《姓名條例》修訂成為重要轉折點,首次明定「臺灣原住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之傳統姓名登記,依其文化慣俗為之」。2015年修正案更刪除漢人姓名限制,開啟全面復名之路。

臺中市政府民政局統計顯示,近三年原住民傳統姓名回復申請量年均成長23%,其中25-45歲青壯世代佔67%。「這不只是行政手續,」霧社事件後裔Temu分析,「當我們在銀行簽署『比浩‧阿骨』而非『陳光明』時,是在重建被剝奪的族群尊嚴。」

申請實務中的文化實踐

臺中市戶政事務所提供雙軌服務模式,都會區設原住民專櫃,和平、梨山等原鄉地區則採行動戶政車巡迴收件。申請者需備妥:

  • 含原住民身分註記的戶口名簿
  • 國民身分證正本
  • 填寫完整的回復傳統姓名申請書
  • 傳統姓名羅馬拼音對照表(可選用族語書寫系統)

關鍵在第三欄位「傳統姓名羅馬拼音」。臺中市民政局與東華大學原民院合作開發「族語姓名轉譯系統」,解決如賽德克族「貝克‧塔斯」與布農族「伊斯瑪哈單‧撒萬」等不同語系轉寫需求。戶籍員林小姐分享:「曾有族人堅持用手寫族語符號申請,我們特別請教族語教師確認轉譯。」

姓名變更的蝴蝶效應

成功回復姓名後,將獲發註記傳統姓名的身分證件,但後續變更常引發困擾:

  1. 金融系統:部分銀行系統未預留羅馬拼音欄位,導致信用卡印製姓名截斷
  2. 學歷銜接:需向教育局申請中英文對照證明書
  3. 醫療體系:病歷系統需人工加註曾用名
  4. 文化衝突:傳統父子連名制與漢式家譜格式差異

臺中榮總為此開發雙軌掛號系統,而市府地政處也推出「傳統姓名專屬謄本」,解決土地繼承登記時族名辨識問題。這些看似瑣碎的行政調整,實質建構著文化友善的支持網絡。

命名儀式的當代轉化

回復姓名後,許多家族選擇重啟中斷數代的命名禮。在環山部落,泰雅族家庭流行「雙名制」實踐:法律文件使用傳統姓名,日常則保留漢名小名。「就像穿西裝配族飾,」文化工作者Yabung比喻,「我們在當代社會創造新的生存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平埔族群爭取回復傳統姓名權益的運動近年漸興。臺中市神岡區的拍瀑拉族後裔,去年集體向民政局遞交陳情書,要求擴大傳統姓名認定範圍,此案已列入市議會原民事務委員會審議事項。

姓名復振的社會漣漪

大甲溪畔的達觀部落發展協會開設「姓名書寫工作坊」,教導孩童用族語拼寫祖名。理事長Istanda發現:「當孩子理解『古拉斯』意思是守護山林者,對環境保護的態度明顯轉變。」這種文化認同重建,正從個人擴散至社群層面。

都會區則出現創新實踐。逢甲大學原民社團推動「姓名徽章運動」,學生自製中羅對照名牌。社長Piling說:「當漢族同學自然喊出我們族名那刻,才是真正的族群和解。」

未竟之路與黎明曙光

現行制度仍有挑戰,例如跨族群婚姻子女的姓名傳承困境,或非原鄉區戶政人員專業度落差。臺中市民政局明年將啟動兩項革新:

  1. 開發傳統姓名變更一站式線上系統
  2. 培訓都會區戶政人員基礎族語能力 「當我們在申請書簽下族名,」Lawa在受訪時撫摸新換的身份證,「簽的不只是文字,是整個部落的山川記憶。」這條從戶政事務所櫃檯延伸回祖靈居所的道路,正隨著每份申請書的遞交,在臺中盆地鋪展出屬於這個世代的文化復興地圖。

當代原住民姓名復振運動已超越個人選擇層次,成為族群主體性重建的集體行動。臺中市和平區戶政事務所檔案室裡,那些裝訂成冊的傳統姓名申請書,實質構成一部正在書寫的當代原民史。每個被恢復的族名,都像埋入文化土壤的種籽,在行政體系與部落祭儀的共生中,等待發芽成林的那天。

在都會霓虹與部落炊煙交會的臺中盆地,姓名回復運動創造出獨特的文化地景。從豐原區的戶政櫃台到梨山上的家屋,當耆老用布農語呼喚「伊斯南冠‧阿畢斯」取代「王大山」的瞬間,被切斷的歷史長鏈終於重新扣合。這或許正是民政局那些申請書最深刻的價值——它們不只是行政文書,更是縫合文化斷層的針線,在每個墨跡未乾的簽名處,刺繡出屬於臺灣原住民族的文藝復興圖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