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申請全攻略|台灣營建法規實務解析
哈囉各位建築界的夥伴們!今天要來跟大家超級詳細解說這個在台灣搞建築一定會遇到的關鍵程序——「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申請」。這可是攸關你的案子能不能順利拿到使用執照的大事情啊!別以為這是冷門知識,我敢說全台從建築師、營造廠到材料供應商,沒人能繞開這個流程。準備好咖啡,我們要深入聊聊這個營建署訂定的重要機制啦~
一、為什麼需要這個認可?法源依據大解析
先來講根本問題:為什麼政府要搞這套認可制度? 簡單說就是為了確保建築安全!台灣位處地震帶又有颱風,建築物要是亂用未經驗證的技術或材料,出事可是會出人命的。根據《建築法》第77條明文規定:「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之應用,應經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這裡的「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就是我們常說的內政部營建署。
實務上最常見的狀況是:
- 你想用某種國外引進的新型抗震結構工法
- 開發了創新建築外牆系統
- 引進特殊防火建材
- 採用創新地基施工技術
這些通通都要跑認可程序!沒通過的話,後續申請建造執照或使用執照肯定會被卡關。更慘的是,如果偷用沒認可的新東西,被抓到可是會依《建築法》第87條吃上6-30萬元罰鍰的!
二、四類認可項目詳細拆解|別送錯申請類別
營建署把認可分為四大類,每類的審查重點完全不同,申請前務必搞清楚你的東西屬於哪一類:
(1) 建築新技術認可
定義:指設計階段採用的創新計算方法或分析技術。最典型的就是結構外審常見的創新抗震分析技術,或是特殊造型建築的風洞試驗分析技術。
常見案例:
- 超高大樓的風力載重重新分析技術
- 複雜結構的非線性動力分析
- BIM應用在法規檢討的創新方法
(2) 建築新工法認可
定義:施工階段的創新流程或特殊工序。這類申請量最大,特別是地下室工程或高空作業相關工法。
熱門案例:
- 逆打工法的特殊改良版本
- 預鑄工法的創新接合技術
- 狹窄工地使用的微型施工設備配套工法
- 古蹟修復用的特殊修補技術
(3) 建築新設備認可
定義:安裝在建築物內的創新機電或消防設備。近年智慧建築相關設備申請量暴增!
當紅案例:
- 新型消防排煙設備
- 創新能源管理系統
- 電動車充電裝置整合系統
- 防疫用的空氣品質監控設備
(4) 建築新材料認可
定義:具有創新成分或特殊組合的建築材料。這類審查最嚴格,要附的檢驗報告最多!
重點案例:
- 複合式防火材料
- 再生環保建材
- 新型隔熱塗料
- 特殊抗震填縫材
📍 重要提醒:如果你的創新項目同時跨兩類以上(例如新工法搭配新材料),記得要分別送審!實務上很多人因為搞錯分類被打回票,白白浪費兩三個月時間~
三、申請流程八步分解|圖文詳解(純文字版)
整個認可申請流程跑完通常要3-8個月,我把它拆解成八個具體步驟,幫大家建立清晰時間軸:
步驟1:確認申請資格
- 申請人資格:建築師事務所、營造公司、材料供應商、學術機構都能申請
- 創新性要求:重點!必須是台灣尚未廣泛使用的技術/工法/設備/材料
- 排除項目:單純尺寸變化或顏色改變不算創新
步驟2:準備技術文件(最關鍵階段!)
這階段準備的文件品質直接決定成敗!根據營建署《認可申請要點》,基本文件包括:
- 申請書正本:到營建署網站下載最新版(2023年已改版!)
- 技術說明書(30頁內為佳)應包含:
- 創新點說明(對比現有技術的差異)
- 適用範圍與限制條件
- 詳細施工或安裝流程
- 品質管制方法
 
- 測試報告:
- 材料類:至少要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CNS檢測報告
- 設備類:需消防署認可實驗室報告
- 結構工法:需國震中心試驗報告
 
- 國外使用實績證明(如有):需經駐外單位驗證
- 專利證明文件(如有)
⚠️ 致命錯誤點:超過50%申請案因「測試報告不符合CNS標準」被退件!務必確認實驗室有TAF認證(編號開頭P字頭)
步驟3:送件與繳費
- 送件單位: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2號)
- 申請費用:2024年最新標準為每案15,000元(申請類別不限)
- 繳費方式:臨櫃現金/匯票或線上繳費(需列印繳費證明)
步驟4:形式審查(約2-4週)
營建署承辦人會檢查:
- 文件是否齊全
- 申請書格式正確性
- 繳費證明 常見補正通知:
- 缺法人登記證明
- 測試報告超過三年有效期
- 技術說明書未簽名蓋章
步驟5:實質審查(最長4個月)
通過形式審查後,會進入技術委員會審查階段:
- 每月召開審查會:通常安排在第三週週三
- 審查委員組成:結構/材料/設備/施工各領域專家(採匿名制)
- 現場簡報:多數案件會被要求到營建署做15分鐘簡報
步驟6:補正程序(視情況觸發)
收到補正通知時:
- 補正期限:通常給30天(可申請延期一次)
- 補正重點:
- 追加測試數據
- 修改適用範圍
- 補充比較分析表
 
- 📍 實務技巧:接到補正通知當天就該聯絡審查委員釐清問題!
步驟7:認可核定
通過後你會拿到:
- 認可通知書正本:載明核准字號(格式:內營新字第XXX號)
- 附帶條款:通常有限制使用條件(例如不得用於30層以上建築)
- 有效期限:多數認可有3年效期(期滿前6個月可申請展延)
步驟8:登錄資訊系統
最後務必完成:
- 到營建署「新建築技術與材料資訊網」登錄認可資料
- 取得產品登錄碼(格式:NTM-XXXXX)
- 更新公司型錄與技術文件上的核准字號
四、審查委員最常抓的10大問題點
根據營建署2023年統計,審查退件率達42%!我整理出委員最常挑刺的問題點:
- 
致命級錯誤: - 測試報告未符CNS標準(佔退件率35%)
- 創新性不足(佔退件率28%)
 
- 
高頻補正項目: - 未說明與既有工法的差異比較
- 缺乏台灣環境適用性分析(特別是耐候性數據)
- 經濟效益評估誇大不實
- 安全係數取用過於激進
 
- 
文件形式錯誤: - 申請書用舊版格式(2023年新版增加QRcode欄位)
- 技術文件未依章節編碼
- 檢附的國外證件未經翻譯認證
 
💡 實戰技巧:送件前務必確認最新版《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申請要點》(營建署網站每月更新)
五、實務操作Q&A|業界最常問的難題
Q1:認可通過後可以在全台通用嗎? A:原則上全國有效,但地方政府可能追加要求(例如台北市對防火材料有額外測試要求)
Q2:國外已經用十年的技術,在台灣還要重新申請嗎? A:要!重點是看「台灣有無使用實績」,就算日本用過二十年,在台灣仍算新技術
Q3:小規模試用需要申請認可嗎? A:法規有「試驗性應用」條款,可申請臨時認可(效期通常1年),需提交監測計畫
Q4:認可被駁回後能重新送件嗎? A:可以,但需針對駁回理由補強(六個月內重送審查費打八折)
Q5:如何查詢某項技術是否已被認可? A:善用營建署「新建築技術與材料資料庫」輸入關鍵字查詢(系統會顯示有效認可清單)
六、特殊案例處理|這些狀況你該知道
案例1:緊急災修應用
像地震災區需快速採用新型修復工法時,可走「緊急認可通道」:
- 審查時間壓縮到14天內
- 需附災害現場應用計畫書
- 事後補正式認可程序(2022年台東地震後有23件通過)
案例2:綠建築創新應用
配合淨零碳排政策,綠建材或節能技術認可有加速機制:
- 可申請綠色通道審查
- 免部分測試項目(如已取得LEED或綠建材標章)
- 2023年已有41件通過加速審查
案例3:專利技術保護
擔心送審時技術外洩?營建署提供「營業秘密保護程序」:
- 申請時聲明保密段落
- 審查委員簽保密協議
- 文件加水印與追蹤碼
七、最新政策動向|2024年三大變革
最近營建署剛開完公聽會,預計今年會有重大變革:
- 簡化合併審查:四類申請書將整合成單一格式(2024Q3上路)
- 擴大認可效期:研發型技術認可效期擬延長至5年
- 數位化系統升級:
- 新增「認可進度追蹤APP」
- 測試報告全面電子化
- 導入AI初審系統
 
結語:給申請者的三大黃金建議
走完這套認可流程確實很燒腦,但卻是確保建築品質的關鍵機制。最後給各位三條黃金建議:
- 
提早啟動:別等設計完成才申請!新技術認可應在規劃階段就啟動(結構計算前就要有認可編號) 
- 
專業輔助:複雜案件建議找建築師公會技術部門或專業代辦機構協助(平均可縮短45天審查時間) 
- 
動態監控法規:每季檢查營建署法規公告(推薦訂閱「營建法規電子報」) 
這篇超級詳解應該把認可申請的眉角都講透了!如果還有實務操作問題,歡迎到營建署各區工程處諮詢(記得先預約時段喔)。祝大家的創新技術都能順利通過認可,為台灣建築帶來更多突破!
✅ 本文更新日期:2024年6月15日(依營建署最新公告修正) ✅ 法規依據:建築法第77條、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申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