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蔚藍:臺中海岸線的污染緊急應變網如何運作?
當海洋蒙塵:臺中市如何織就污染緊急應變的安全網
臺中,這座擁有珍貴海岸線資源的城市,西臨臺灣海峽,從大甲溪口一路向南延伸至大肚溪口,涵蓋了高美濕地、梧棲漁港等重要生態與經濟區域。這片蔚藍不僅是觀光休憩的勝地,更是無數海洋生物的家園,支撐著沿岸漁業的命脈。然而,潛在的威脅從未遠離——無論是船舶事故導致的油料外洩,還是陸域污染物質意外排放入海,都可能在一夕之間讓湛藍的海水變色,讓生機勃勃的海岸陷入危機。臺中市政府環保局深知這份脆弱與責任,因此建構了「海洋油污染及水污染緊急應變計畫」,這是一套旨在迅速、有效應對突發海洋污染事件的機制。理解這套機制的運作,不僅是認識市政作為,更是每位關心家園的臺中市民可以參與守護的起點。
應變計畫的核心目標與法律基石
這項緊急應變計畫並非憑空而生,其根基深植於臺灣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主要依據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及其相關的子法規。這些法律賦予了地方政府在面對污染事件時的權力與責任。計畫的核心目標非常明確:
- 最小化環境衝擊: 首要任務是防止污染擴散,並以最快速度將污染源清除或控制,盡最大可能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如珊瑚礁、魚類產卵場、候鳥棲息地)、沿岸自然景觀(如高美濕地)以及相關產業(如養殖業、觀光業)造成的損害。
- 明確權責分工: 污染事件往往涉及多個層面,單靠環保局無法周全應對。計畫詳細劃分了事件發生時,包括環保局本身、消防局(負責火災、爆炸及人命救援)、海巡署(負責海上警戒、船舶管制與海事調查)、港務公司(如臺中港務分公司,負責港區內應變)、區公所(負責在地民眾聯繫與疏散協助)甚至國軍單位(在重大災害時提供人力機具支援)等各相關機關的任務與協作流程,避免救災現場出現權責不清、多頭馬車的混亂局面。
- 建立標準作業程序: 計畫提供了一套從事件通報、分級啟動、現場指揮、污染控制、清除作業、到善後復原與調查檢討的標準化流程。這確保了無論事件發生在何時何地,相關人員都能依據既定步驟行動,提升應變效率與成功率。
- 整合資源與訓練: 盤點並整合市府內外可用資源,包括專業除污器材(攔油索、吸油棉、除污劑、收油機、儲油槽等)、應變車輛船艇、以及專業人員。同時,定期舉辦教育訓練與實兵演練,確保各單位熟悉計畫內容與操作技能,維持應變能量的即戰力。
計畫啟動的關鍵:事件通報與分級
時間是污染應變的關鍵敵人。計畫能否成功,第一步取決於污染事件是否能被即時發現與通報。
- 通報管道多元化:
- 市民大眾: 民眾若發現海面有異常油污、不明彩色帶、大量死魚、惡臭廢水排放或其他可疑污染跡象,可立即撥打 臺中市政府環保局報案專線 04-22291747 或 24 小時免費陳情專線 0800-066666。清晰的通報內容(地點、時間、污染狀況描述、是否看到排放源如船名或工廠)至關重要。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隨手拍攝現場照片或影片,是提供應變單位第一手資訊的利器。
- 相關單位內部通報: 海巡署巡邏艦艇、港務公司港勤人員、消防局處理事故時、甚至漁民作業時發現異常,都有責任與管道立即通報環保局或海巡單位。
- 自動監測系統: 部分重點區域或敏感水體,可能設有水質自動連續監測站,一旦偵測到水質參數(如油份濃度、酸鹼值、重金屬)異常飆升,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
- 事件分級: 並非所有污染事件都需要啟動最高規格的應變。計畫通常依據污染物的種類(油類、化學品、一般廢水)、洩漏量、擴散範圍、敏感受體(是否靠近保護區、取水口、觀光區)以及控制難易度等因子,將事件分為數個等級(如:一級輕微、二級中度、三級重大)。不同等級將決定由哪個層級的指揮官負責、需要動員多少單位與資源。例如,小範圍的機油洩漏可能由環保局轄區人員處理即可;但若發生在臺中港區的大型油輪洩油事故,則可能需啟動市府層級甚至向中央請求支援的應變機制。
應變機制的核心:組織架構與現場指揮
一旦確認事件並完成分級,緊急應變組織便會迅速啟動。這個組織通常採用類似災害防救的「事故指揮系統」架構,強調統一指揮、模組化組織與共同術語,以利不同單位協同作戰。
- 緊急應變中心:
- 任務: 擔任整體應變行動的大腦。負責掌握全局資訊、資源調度(人力、機具、資材)、跨單位協調聯繫(與中央部會、其他縣市、軍方)、對外統一發布訊息、後勤支援(食宿、交通、油料補給)以及策略性決策(如是否請求國際援助)。
- 組成: 由市府高層(如副市長或秘書長)擔任指揮官,成員包含環保局、消防局、警察局、衛生局、新聞局、相關區公所等單位主管或代表,以及專家顧問團(如海洋學者、毒化物專家、生態專家)。
- 前進指揮所:
- 任務: 深入污染事件現場或鄰近適當地點設立。負責第一線戰術執行、現場資源管理、狀況評估回報、直接指揮各工作分組進行污染控制與清除作業,並確保現場人員安全。
- 指揮官: 通常由環保局局長或指派的高階主管擔任。
- 核心分組: 前進指揮所下通常設有數個功能分組:
- 計畫組: 收集分析現場資訊(污染範圍、擴散趨勢、氣象海象)、擬定具體行動方案、製作狀況圖、進行損害評估與預測、規劃善後復原工作。
- 作業組: 執行污染控制與清除的實際體力與技術工作。這是人數最多、最前線的組別。包含佈放攔油索圍堵油污、操作除污設備(撇油器、吸油材、清洗機具)、進行岸際灘面清理、污染物安全儲存與處理等。
- 後勤組: 確保現場所需的一切支援。負責應變器材設備的供應、運輸與維護管理,人員輪班調度與安全裝備提供,通訊系統維持暢通,餐飲補給,以及臨時設施搭建。
- 財務/行政組: 管控應變經費支出、採購程序、合約管理、記錄保存、提供法律諮詢(如後續求償依據)、處理志工或受災戶登記等行政事務。
- 安全組: 這是最關鍵的組別之一。負責評估現場危害(油氣揮發易燃、化學品毒性、海象惡劣、重型機具操作風險),制定安全作業規範與緊急逃生計畫,監控環境空氣品質與人員健康狀況,提供必要的個人防護裝備並確保正確使用,執行現場安全管制區劃設與警戒。任何行動都需在安全許可下進行。
- 對外聯絡組(或併入指揮官職責): 與媒體溝通,發布官方且即時的事件進展與應變作為資訊;回應民眾與相關團體(如環保團體、漁會)的詢問;必要時進行鄰近社區的預防性宣導或疏散通知。透明的資訊有助於安定民心,減少謠言。
污染控制與清除的技術與策略
應變計畫的核心行動,在於如何有效控制污染範圍並將其從環境中清除。針對最常見也最棘手的海洋油污染,臺中市的應變策略包含:
- 圍堵:
- 海上圍堵: 使用各種形式的攔油索,依據海況(風浪大小)和油污特性(油種、黏稠度)選擇適當類型(如簾式、岸際型、防火型),儘快佈設在油污外圍,防止其繼續擴散,尤其要優先保護敏感區域(濕地、海水淡化廠進水口、養殖區)。這通常需要海巡署船艇或港務拖船協助拖曳佈放。
- 岸際圍堵: 在油污可能登陸的沙灘、礁岩或堤岸預先佈設攔油索或沙包堤,阻止油污上岸或減少其附著範圍。
- 回收:
- 機械回收: 使用撇油器(Weir skimmers、Oleophilic skimmers、Vacuum skimmers)將圍堵區內的浮油從水面吸起,分離並儲存於油槽車或儲油囊中。這是最理想的清除方式,能直接回收油料。
- 吸附回收: 對於薄油膜、難以機械回收的區域或岸上殘油,使用天然或人造的吸油棉、吸油索、吸油墊等材料吸附油污,吸飽後需安全收集並當作事業廢棄物妥善處理。
- 分散(需極審慎評估):
- 在特定條件下(如深海、遠離岸際、且對生態衝擊評估許可時),經權責機關核准,可能使用化學分散劑(消油劑)。其原理是將浮油打散成微小油滴,加速其自然生物分解。但此方法極具爭議性,因分散後的油滴可能傷害水中浮游生物、魚卵幼魚,且毒性物質可能進入食物鏈。臺中市在近岸、淺水或生態敏感區應會嚴格限制或禁止使用。
- 岸上清理:
- 一旦油污上岸,清理工作更為艱難耗時。方法包括:
- 人工清理: 人員穿戴防護裝備,使用鏟子、耙子、刮板等工具,清除礫灘、岩石或人工結構上的油污與含油垃圾。這是最精細但也最費人力的方式,常用於敏感生態區。
- 機械清理: 在開闊沙灘,可謹慎使用裝載刮鏟的沙灘清潔車、挖土機等重型機具刮除受污染的表層沙土。需嚴密監控避免造成二次生態破壞。
- 清洗: 對礫石、礁岩或防波堤等硬質表面,可能使用低壓溫水或特定清潔劑(需評估環境影響)進行沖洗,並收集沖洗廢水處理。
- 自然降解: 對於偏遠、難以到達或清理反而破壞更大的區域,在嚴密監控下,可能選擇讓殘油自然風化分解(需時較長)。
- 一旦油污上岸,清理工作更為艱難耗時。方法包括:
- 廢棄物管理: 清除過程中產生的油污混合物(吸油棉、廢油、含油沙土、受污染垃圾等)數量龐大,且屬有害事業廢棄物。計畫必須包含嚴謹的收集、分類、暫存(需防滲漏)、運輸與最終處理(如委託合格清除處理機構進行焚化或物化處理)流程,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對於非油類的水污染(如化學品洩漏、工廠廢水偷排),應變策略差異很大,需依據污染物質的化學特性(毒性、揮發性、水溶性、酸鹼性、可燃性)制定專案處理方式,可能包含中和、固化、抽取、化學氧化或更嚴格的隔離措施。此時,安全組的風險評估與專家的建議更顯關鍵。
善後復原、監測與檢討
當主要的污染清除工作告一段落,應變階段並未結束,而是進入更為漫長的善後復原期:
- 環境監測: 持續對污染海域及鄰近岸際的水質、底泥、水體中生物(如貝類、魚類)進行採樣檢測,追蹤污染物殘留濃度變化與擴散情形,評估對生態的長期影響。這項工作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為生態復育提供科學依據。
- 生態復育: 根據監測結果與生態損害評估,可能啟動受損棲地(如紅樹林、海草床)的復育計畫,或進行特定物種(如受影響鳥類、貝類)的保育措施。
- 健康追蹤: 對參與應變的救災人員及可能接觸污染物的民眾(如漁民、清潔隊員)進行必要的健康追蹤。
- 責任追究與求償: 環保局會同相關單位(如海巡署、檢調單位)調查污染原因與肇事責任。依據《海洋污染防治法》等法規,污染行為人需負擔所有的應變、清除、處理、復原及求償費用(包含生態損害)。環保局會彙整所有支出單據,向責任方求償。
- 全面檢討: 每一次的事件都是寶貴的經驗。應變結束後,必須召開檢討會議,詳細審視應變計畫的執行成效、各環節的優缺點、資源是否充足、溝通協調是否順暢、技術方法是否有效。檢討報告的結論將用於修訂未來的應變計畫、更新設備清單、調整訓練內容,持續精進臺中市的污染防救能力。
市民的角色:不只是旁觀者
守護臺中的海洋環境,絕非僅是政府機關的責任。市民在整個污染防救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 敏銳的環境守望者: 市民是海岸最廣泛的日常使用者。熟悉自己常去的海岸線原本的樣貌,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異常(油污、異色、異味、死魚)。立即、正確的通報是啟動應變機制的關鍵鑰匙。
- 通報資訊的提供者: 通報時,冷靜清晰地提供「地點」(最好有明顯地標或GPS座標)、「時間」(發現時間)、「污染狀況描述」(顏色、面積、氣味、是否看到源頭)、「現場照片/影片」。這些資訊能大幅提升應變單位初判的準確性與動員速度。切勿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造成恐慌。
- 志願服務的潛在參與者(依現場指揮): 在重大事件且經現場指揮官評估安全無虞、有組織需求時,政府可能透過正式管道(如區公所、環保局志工隊)招募受過基礎訓練的志工協助特定工作,如岸際輕度清理輔助、物資分發、資料登錄或民眾引導。絕對禁止民眾自發性、未經許可進入污染管制區進行清理,這對自身安全有極大風險(接觸有毒物質、滑倒、機具傷害),也可能干擾專業應變作業,甚至破壞現場跡證影響責任追查。
- 防污知識的實踐者: 從源頭減少污染風險是根本之道。日常生活落實廢棄物分類回收(特別是廢油)、避免將廚餘油脂倒入水溝、選擇環保標章產品、支持永續漁業,都是愛護海洋的具體行動。船主或沿岸業者更需嚴格遵守相關環保法規。
- 理性監督的公民: 關注污染事件的後續發展、復原狀況及調查結果,透過合法管道理性監督政府作為與企業責任。
持續精進的挑戰與未來
臺中市的「海洋油污染及水污染緊急應變計畫」代表著一種對環境風險的認知與承擔。然而,挑戰始終存在:
- 極端氣候與複雜海象: 氣候變遷導致颱風、豪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與強度增加,可能引發複合性災害(如洪水夾帶陸域污染物入海),並使海上應變作業(佈放攔油索、操作船艇)風險更高、難度更大。計畫需納入更彈性的因應策略。
- 新型污染物質的威脅: 除了傳統油品,微塑膠、新興化學物質(如藥物、奈米材料)對海洋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其監測技術、清除方法與毒性評估都還在發展中,需持續研究並納入應變考量。
- 資源維護與更新: 昂貴的專業應變設備(如大型收油機、高效能攔油索)需要定期維護保養與更新汰換,才能確保戰力。充足且穩定的預算支持是關鍵。
- 跨域合作的深化: 海洋污染無縣市界限。臺中港的船舶污染可能影響苗栗或彰化海岸。加強與鄰近縣市、中央部會(海保署、港務公司)甚至國際間(如鄰近國家)的應變計畫協調、資訊共享與聯合演練至關重要。
- 公眾溝通與信任建立: 如何在緊急時刻快速提供清晰、透明的資訊,安撫民眾疑慮,並正確引導民眾行為(如避免自發性清理),是持續的挑戰。運用社群媒體等多元管道進行平時宣導與災時溝通是趨勢。
結語:永續藍海的共同承諾
臺中市海岸的湛藍與生機,是這座城市珍貴的自然資產與驕傲。臺中市政府環保局的「海洋油污染及水污染緊急應變計畫」,是守護這份資產的最後一道防線,是一套結合科技、法規、組織動員與專業訓練的防衛機制。它像一張隱形的安全網,平時隱而不見,卻在危機爆發時迅速張開,力求將環境的傷痕降到最低。然而,這張網的強韌與否,不僅繫於政府部門的規劃與演練,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環境意識與行動支持——從敏銳的觀察與即時通報,到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防污實踐。當污染威脅來襲,政府部門的專業應變是主力,而市民的警覺與配合則是成功的基石。唯有政府與民眾攜手,持續精進準備,才能讓臺中的海岸在面對不可預知的挑戰時,展現韌性,讓我們的蔚藍家園得以永續,讓後代子孫也能享有這片充滿生命力的海洋。